教案

描写花的古诗137首:描写花的古诗三首

| 点击:

【www.xzxrv.com--教案】

  每到春天,红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药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竞相开放。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花的古诗三首,欢迎大家阅读赏析~~

  一、大林寺桃花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古诗简介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翻译/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春天又来了。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二、落花

  朝代:宋朝|作者:朱淑真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古诗简介

  《落花》是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直露惜花之情,并借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前两句写象征邪恶力量的横雨狂风侵袭着象征美好事物的花;后两句写呼唤青帝为落花做主,莫让风雨欺凌花,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呼唤。诗写得含蓄而深情。

  翻译/译文

  连理枝头的花儿,正在开放,妒火中烧的风雨,毁花不让。

  司春的青帝你要常为花作主,莫让花儿散落青苔消逝芬芳。

  注释

  ⑴连理枚:两棵树连生在—起,枝叶交缠。诗人常以之比喻夫妻恩爱。

  ⑵催:催促。

  ⑶愿:希望。青帝:传说中的春神,主管春季节令。

  ⑷莫遣:不要让。点翠苔;指花辩飘落,点缀在翠绿的苔藓之上。

  三、长相思·花似伊

  词牌名:长相思|朝代:宋朝|作者:欧阳修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翻译/译文

  译文看着花儿像你一样,柳枝像你一样;花儿柳枝已青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低下头不禁流下两行清泪。

  长江的东边,还有那长江的西边,两岸的鸳鸯在东西两处飞舞着,(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逢呢?

  注释⑴长相思:词牌名。唐教坊曲。《古诗十九首》有“客从远方来 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作者未知)得名。又名《双红豆》、《忆多娇》。

  ⑵花柳:花和柳。《楚辞·九歌·少司命》:“悲奠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唐,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步展随春风,村村白花柳。唐,聂夷中《劝酒》诗之二:“人间荣乐少,四海别离多。”

  ⑶鸳鸯(yuān yāng):本鸟名,此比喻恩爱夫妻。汉·司马相如《琴歌》之一:“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唐,温庭筠《南歌子》:“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⑷几时:什么时候。唐·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宋·苏轼《儋州》诗之二:“荔枝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赏析/鉴赏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词人任夷陵县令。时年欧阳修30岁,曾经洛阳的奢华生活与现实偏远冷清的夷陵生活形成反差,而今又在长江边送走心爱的人,两地分离,不知何时相见,看着江边的花儿和两岸鸳鸯成双地飞舞,被贬失意加上离别相思之情,于是作此《长相思·花似伊》以表。

  词的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正是花繁柳茂的时节,花如人,柳如人,正在花柳最美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了。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伊人面若桃花眉似柳,正楚楚可怜地低头泣下,原来是因心上人即将离别而黯然神伤。

  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恋人被大江分隔,一个住长江头,一个在长江尾,仿佛是两岸的鸳鸯两处飞,相逢机会知道等到什么时候?这位“花柳青春”的妻子就只好“低头双泪垂”了。绵绵相思之情,尽在结句的设问之中。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作品。描写一对青春别离的夫妇,别后妻子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思念,并亟盼早日与丈夫相逢团聚。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fw/50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