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读

2017年衡水金卷答案

| 点击:

【www.xzxrv.com--资料阅读】

2017届衡水金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四)
篇一:2017年衡水金卷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四)

第1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色彩是人类视觉快感的第一种形式,因而色彩观念就是人类最初形成的审美观念。当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时,面前便是一片色彩斑斓的世界。对于这样的世界,人类最初能做的事情就是观看、认识、再观看。人类在对于色彩认识的基础上,能够发现、制造和利用颜料,并利用人造色彩美化生活用品,可称为彩陶时代。原始彩陶的发明是餐饮器皿的审美化。原始彩陶的最大成就是基本确立了赤、白、黑、黄、青(蓝)五色观念6这与《尚书·益稷》对于“五色”的记载是相吻合的。我们祖先创造的第二类染色生活用品是锦绣,可称为锦绣时代。锦绣的发明是服饰用品的审美化。

锦绣的出现还是中华色彩观念成熟的标志。这个时期,我们祖先已经能够认识、提炼和利用植物染料。《诗经·小雅·采绿》就是写一位妇女采摘染料植物的诗歌。朱熹注云:“蓝,染草也。”植物染料的发现和利用是一大进步。同时,我们祖先已经形成了利用人造颜料装饰和美化生活用品的审美意识。锦绣时代“五色”观念得到了继续巩固。东汉织锦常用红、蓝、黄、绿、白五种色彩,是五色观念的具体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掌握了以正色来配制间色的技术。在《说文解字》中收入不同色彩的丝织品就有35种之多。也有人对于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绸作过色谱分析,共有24种颜色,其中大部分是间色。所以,在色彩观念上,锦绣时代比彩陶时代又前进了一大步。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人们是在丝绸锦绣生产中丰富了对于色彩的认识,所以也就将色彩与丝绸锦绣联系在一起了。尤其是在对于一些色彩的命名用字中,更可以看到丝绸锦绣对于原初色彩观念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如《说文》云“绿,帛青黄色也”“紫,帛青赤色”“缁,帛黑色也”等。虽然丝绸锦绣并不是提炼色彩的原料,但是人们对于色彩种类的发现和利用确实与丝绸锦绣的生产需求有关,所以就用各种色彩的丝绸锦绣作为标识色彩的文字。因此,在这些标识色彩的文字里就永远积淀下了丝绸锦绣的痕迹。 锦绣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也促使人们形成了新的审美观念。从商周至战国时期的人们观念中,“锦绣”被称为“美物之首”。锦绣还与生活风俗结合,端午节有绣香包和送香包的风俗。送香包给小孩是保其平安,送给男孩或者女孩是传达爱情,送给老人是保其健康。此外,还有婚俗中以丝绸锦绣制作喜服和合欢被等。在当代政治、外交、体育和科技等活动中,丝绸锦绣作为中华审美元素被广泛地使用着,北京人民大会堂就悬挂着四大名绣精品。

西方人认为“美”在艺术之中。因为现实生活里充满了功利的欲望,是无美可谈的。但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则认为,“美”就在人的生活里,审美是一种高级生活方式。锦绣对于人类生活的美化,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摘自古风《锦绣与中华传统审美文化》,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出现在地球上,面对眼前那一片色彩斑斓的世界时,他们的色彩观念主要表现为被动地观看与认识,从而形成色彩审美的基础。

B.在彩陶时代,人类对色彩进行创造性地运用,他们制造和利用颜料来美化各类生活用品,这是人类色彩观念进步的表现。

C.《尚书·益稷》和《诗经·小雅·采绿》的记载,都证明我们祖先已经形成了利用人造颜料装饰和美化生活用品的审美意识。

D.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正色来配制间色的技术得以掌握,大大丰富了色彩的种类,这一点得到了古代的文献和出土文物的有力证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色彩斑斓的锦绣,是我们祖先创造的第二类染色生活用品,更是我国古代服饰用品的审美化和丝绸生产技艺成熟的标志。

B。彩陶时代形成了“五色”观念,锦绣时代“五色”观念得到了继续巩固,东汉织锦常用五种色彩

是五色观念的具体实践。

C.丝绸锦绣与中华原初色彩观念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对于一些色彩的命名用字中,都有丝绸锦绣的痕迹。

D.锦绣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还促使人们形成了新的审美观念,更在当代政治、外交等活动中发挥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色彩观念就是人类最初形成的审美观念,所以要考察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起源,就应当从考察这个民族的色彩观念开始。

B.人们为什么要用丝绸锦绣的名称标识色彩,是因为丝绸锦绣的生产需求直接决定着人们对于色彩种类的发现与利用。

C.锦绣与生活风俗的结合,产生了许多寄寓美好愿望与祝福的风俗活动,这说明美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D.锦绣的出现,丰富了“美”的存在形式,打破了西方人认为“美”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只存在于艺术之中的狭隘偏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美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思想的力量”

——对话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

①记者:从莫言到您的获奖,人们陡然发现,世界已在注视中国。通过写作,您把自己重年的经历存留下来。而这个过程,也成就了您。

曹文轩: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改变了我们对中国文学一直所持有的态度。中国儿重文学也是对世界儿童文学的一份特殊的贡献。我们的国家,曾经历过苦难、灾难。当造物主把这样的命运赋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时候,他当时是说了一句话:若干年以后,所有的这一切都将会转化为你们的财富。

现在,已经到了我们将所有预期转化为财富的良好时刻,我们正在做这个事情。英国《独立报》曾经有这样一段话:英国的孩子将会看到英国以外的小孩不曾看到的故事。这就是中国儿童文学特有的意义,这个意义是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换来的。

我们差不多已经失去了欣赏同胞作品的目光。其实,中国最优秀的儿童文学就是世界水准的儿童文学。这次获奖,我没有太多的激动,只是欣慰,它帮助我佐证了我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看法。而最近十年、二十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界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认可一直非常吝啬。

对一个中国作家而言,他知道他的双足是站在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的。他忽视、忘却甚至拒绝这块土地是愚蠢的。这块土地一天24小时都在生长着故事。我知道那个故事会给我带来世界欣赏的目光。

但是,只知道立足于这块土地的人远远算不上最聪明的人。最聪明的人是双足坚定地立于这块土地,双眼穿过滚滚烽烟,眺望国内外大事,眺望国家界碑之外的事情。题材是中国的,主题却是人类的。要从一个个中国故事中,看到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要从一个个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中,看到千古不变的基本人性,而他又永远希望用他的文字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

我一直努力想成为这样聪明的人。

我们也需要从西方的儿童文学里面鉴别各种各样的经验,用虚心的态度向全世界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学习,这是每一个中国作家必须有的态度。

②记者:远离搞笑、娱乐,荡漾着悲悯的情怀,又葆有淳朴的美感,让您的作品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中显得不同。

曹文轩:一个孩子没有悲伤,难道就算是健康的生命吗?我们不能为追求快乐而快乐,这个经验我们是不可以忘却的,也是不可以丢失的。

当下,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不需要怀疑,应该有一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但这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应该是一种培养他们高雅趣味、高贵品质的文学。对孩子们而言,那是打精神底子的书。中国的知识分子要敏感,要有前瞻意识,至少要向这个阅读社会发出提醒。儿童文学不仅仅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文学,也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这里的快感包括喜剧快感和悲剧快感。

让孩子们感动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存的。

小说是为了人们可以超越生活,在丰厚的人文关怀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小说的真正深刻,并不是来自对生活的摹写,而是来自对生活的对抗。这种对抗可以是剑拔弩张的,也可以是另一种策略:用神圣、典雅、高尚、悲悯、宽容等加以净化、改造和呼唤。我让我的作品在更多的时候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更相信后者的力量。我还是相信,美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③记者:常常走在学生中间,大约是您与其他作家的不同。大学教授的身份,让许多学生感到亲切。 曾文轩:文章既是一个人的面子,也是里子。一代一代人,相继去世了,但因有文章在,他们的精神、灵魂就在那永生。

世界上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是不可传授的,文章也不例外。现在有许多人说写文章是不可教的,既然是不可教的,又谈什么文章之道和文章技法呢?其实,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一直在琢磨文章之道,并且总结出了许多道理,教给后来人。有些道,后来还成了法。我们这么说,并不是在否定天分的作用。

写作会对这个世界的堕落、恶变产生一点儿抑制作用吗?我们无法判断。但写作,至少可以舒解人心中的郁闷,理清如同乱麻一样的思绪。这个时代需要写作。

天下万物,其实没什么是不朽的,我对写作还是痴心不改。8月我将去新西兰领奖,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时,最重要的礼物就是我将携带一部新完成的长篇小说。一定要完成,哪怕有枪林弹雨我都要完成它。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曹文轩认为中国的文学家要感谢莫言,因为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改变了我们自己对中国文学一直所持有的悲观主义态度。

B.曹文轩认为我们国家曾经历过的苦难、灾难,是造物主有意赋予的,莫言认为这一切都将会转化为我们的财富。

C.曹文轩认为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正将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向全世界的儿童传达,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应该得到认可。

D.曹文轩认为这个时代需要写作,因为写作会给孩子带来快感,并会对这个世界的堕落、恶变产生一点儿抑制作用。

5、“美的力量”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分)

6、曹文轩认为每一个中国作家必须有什么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进行探究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飘柔的黑发

冷凝

这位女士坐在椅子上时,并没引起吕维平的特别注意,但她解开头上的发髻,娴雅自如地扭动了一下脖颈,那一头飘柔的黑发立即像瀑布似的披散开来,这才使吕维平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他惊呆了,真的惊呆了,自从他在街头干起理发的营生后,还是头一遭见到如此令人赞叹的美发!他在电视上看过许多推销洗发膏的广告,那屏幕上飘逸的秀发是经过“艺术”处理的,视觉效果虽然很新奇、很受看,却很不真实。而此刻,他实实在在地看到这种真实的效果,可又不敢相信了。

“还等什么?剪吧,剪掉它!“女士以冷冰冰的口气催促道。

吕维平的手心儿出汗了,他迟疑地说:“您真的要剪掉„„这头发太„„”

“你是怕我不给你钱吗?我已经说过了,剪掉它,剪得越短越好!”锋利的剪刀终于“喀哧喀哧”响起。吕维平用左手十分仔细地攥住每一缕发丝,尽量不让它失落,手里逐渐产生柔滑、厚实、如握绸缎的感觉。他把剪下的发丝轻轻放在身边的小方凳上,抬头一看,竟发现四周围了一大群人。他的心脏突然一阵疾跳,仿佛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他替那女士解去白罩单,刚要询问是否要带上剪下的头发,女士根本不容他开口,往椅子上放了一张纸币,匆匆离去。

围观的人们叽叽喳喳,吕维平一句也没听懂'因为他正处在梦幻状态。他用手绢把那头发扎成一束,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有人大声对他说:“可以卖个好价钱!”吕维平甚感恼火,热血腾地涌到脸上,狠狠瞪了那人一眼。他提前收摊了。

从此,他的生意莫名其妙地兴旺起来。有不少人大概目睹了他给那女士剪发的场面,特意来找他理发,而且总要在闲聊时向他打听那位女士的情况。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这些人说话的口气过于神秘,且明显地夹杂着低级趣味。另有些干理发这一行的人,对他的生意看得眼红,硬是厚着脸皮把椅子、凳子摆到他身边,跟他争抢顾客。吕维平本来是把理发当作第二职业的,为了多增加一些收入,可现在,钱赚得再多心里也不舒服。于是,他干脆放弃了这块“地盘”,带着理发家当去开辟一个新处所。

生意清淡下来后,他的心情反倒平静了。在默默地等待顾客到来时,他不禁又想起那位女士和那一束非同一般的美发„„

时间如消逝的行云流水,那女士的相貌及冷峻的神态均已淡漠下去,唯有这束头发仍保留着鲜明的美感。这束头发在吕维平看来就是美的象征、关的化身!剪掉这样的美发,无疑是对美的践踏或破坏,而想到那捉摸不透的、更深一层的含意,他的胸腑内很不是滋味。

深秋过后,残叶飘零,失去色彩的天地即将被寒冬统驭。吕维平上街头理发的次数越来越少,最后只选择在晴朗的星期天才出来。一日黄昏时刻,他正准备收摊回家,一位穿风衣的男子走上前要求理发。吕维平打量了几眼,见对方的头发长短适中,无可挑剔,但对方不等他发话便坐在椅子上。吕维平用梳子梳理一番,却没法动剪刀:“我觉得„„您没有必要修剪头发„„”

“你就看着剪吧,我不在乎。”那男子的态度随和中隐含着某种决断。吕维平只得小心谨慎地剪了两下。

“我猜想,你过去不是在这个地方理发,对不对?”

“您有什么话就请直说吧。”

“好,那我就挑明了说。”男子慢慢扭过脸来,“几个月以前,你一定为一位特殊的女士剪过头发,那女士的头发非常美,你不会没有印象。至于剪掉的头发,你或许也不会轻易丢掉„„”

吕维平说:“我不想否认。”

男子一把扯掉白罩单,站起身来瞪大眼睛看着吕维平,激动地说:“我„„我„„我找你找得好苦啊!你能不能把头发还给我?因为„„那是我妻子的头发。”

“她自己为什么不来索取?”

“我们离婚了。”男子降低了嗓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她才愤然剪掉了那一头关发:现在嘛,我们又要复婚了——她提出一个条件,那就是让我替她找回失去的美发。”

吕维平与那男子对视许久,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出了渴求重新获得幸福生活的一切期盼,他微微喘息着,嗫嚅道:“明天,还是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我把那一束头发„„还给你。”

第二天,两个人如期相会于街头一隅。吕维平把保存了数月的那一束美发,放在那男子的手掌上。男子将美发紧贴在胸前,一边连声道谢,一边掏出钱夹。吕维平摇了摇头,并提醒对方:“请不要玷污美好的愿望。”

两人分手后,吕维平走出几步,又转回身来,看到那男子急促地穿过街道,朝街道对面的一位女士走去。

这时,街道两侧的路灯,倏地全都亮了。

(选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选》)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站在第三人称吕维平的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两次生活中常见的剪发故事,以小见大,旨在提醒人们面对挫折时要冷静。

B.小说结构精致,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吕维平剪发、收发、还发,暗线是女士因离婚而剪发,男士为复婚而寻发。

C.吕维平为女士剪发时周围人的议论及后来人们的打听,都侧面表现了女子头发之美以及对这个剪掉美发女子的惋惜、好奇。

D.文中讲“那捉摸不透的、更深一层的含意“中的“含意”应指女士对吕维平为她剪头发时的迟疑非常的不满意,引起吕维平的反思。

E.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起伏变化,主人公吕维平的心理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最后的结局更饱含着暖暖的人文关怀。

8、结合小说内容,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吕维平摇了摇头,并提醒对方:“请不要玷污美好的愿望。”(2分)

(2)这时,街道两侧的路灯,倏地全都亮了。(2分)

9、有人说本文的标题应改为“剪发风波”更恰当,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段文振,北海期原人也。文振少有膂力,胆气过人,性刚直,明达时务。初为宇文护亲信,护知其有干用,擢授中外府兵曹。后武帝攻齐海昌王尉相贵于晋州,其亚将侯子钦、崔景嵩为内应。文振杖槊登城,与崔仲方等数十人先登。文振随景嵩至相贵所,拔佩刀劫之,相贵不敢动,城遂下。录前后勋,将拜高秩,以谗毁获谴,因授上仪同,赐爵襄国县公,邑千户。俄而尉迟迥作乱,时文振老母妻子俱在邺城,迥遣人诱之,文振不顾,归于高祖。高祖引为丞相掾,领宿卫骠骑。及平江南,授扬州总管司马。寻转并州总管司马,以母忧去职。仁寿初,嘉州獠作乱,文振以行军总管讨之。引军出谷间,为贼所袭,前后阻险,不得相救,军遂大败。文振复收散兵,击其不意,竟破之。炀帝即位,征为兵部尚书,待遇甚重。从征吐谷浑,文振督兵屯雪山,连营三百馀里。帝幸江都,以文振行江都郡事。文振见高祖时容纳突厥启民居于塞文振知政险薄,不可委以机要,屡言于帝,帝并弗纳。及辽东之役,在道疾笃,上表曰:”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后数日,卒于师。帝省表,悲叹久之,赠光禄大夫,谥曰襄。史臣曰: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其取高位厚秩,良有以也。 (选自《隋书·段文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B.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C.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D.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襄国县公”为爵位号,中国古代对爵位的划定,每个朝代不尽相同,被封爵的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官位、土地、人口等。

衡水金卷——2017年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篇二:2017年衡水金卷答案

衡水金卷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一)

24.《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日叔舅。”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区分伯舅关系以便扩大周的疆域 B.被分封的既有同姓也有异姓贵族

C.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 D.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可联姻

25.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材料旨在说明

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 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

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 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

26.马端临《文献通考》在论及宋朝经济政策时说:“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今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这从侧面反映了宋朝

A.国家与商贾形成分利模式 B.注重维护商贾的正当利益

C.商品经济的发展较为繁荣 D.政府商业专营以与民争利

27.明初科举录取者多为南方举子,北方举子寥寥。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政府正式实施南北分卷(分榜)制度,录取名额也实行南北分配,这一制度“嗣后相沿不改”。明朝的“南北分榜”主要是为了

A.稳定明朝的统治秩序 B.维持科举制度公平性

C.调和南北士子间矛盾 D.照顾地区间文化差异

28.1853年末,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 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主要是因为

A.四川广东两省的食盐价格便宜 B.清政府开始实行官盐民营政策

C.清政府对太平军实行经济封锁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官盐贩运

29.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

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人社会的下层 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30.中共机关报《政治生活》载:“(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

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这主要得益于

A.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 B.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推动

C.北伐战争的强有力支援 D.国民党在一大后迅速发展

31.下图为我国1952年底~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32.罗马法中规定:“如果寄托契约的双方当事人商定债务人要对过失承担责任,这一简约

有效。因为,契约承认附加简约的效力。”该条款反映了

A.罗马法对债权人利益的袒护 B.要求对过失承担责任违背了契约精神

C.责任约定以双方自愿为基础 D.简约成为解决债务关系的最主要方式

33.(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业是制造业和商业的基础,是国家获得财富的基础和保障。农业

应满注硬民地粮仓的需要,农业要尽可能多生产农产品以出口带来财富,避免因为进口粮食而造成财富的流失。该观点旨在说明英属北美殖民地

A.农业是工业的基础 B.应生产大量农产品

C.限制农产品的出口 D.应该推行重商主义

34.俄国历史专家曾言:“在一些年份里,用于军事准备的开支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5%~

30%,没有任何人能像军国主义化那样吞没一切,给经济造成了如此严重的破坏,这是在人民面前犯下的罪行。”作者旨在批判

A.美苏争霸导致苏联的经济衰退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

C.苏联对外扩张的大国沙文主义 D.军费开支巨大造成民生的凋敝

35.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问美国,对时任总统里根表示,美日两国是命运共同体,

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日本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日本此举主要是为了

A.借美国保护进一步发展自己 B.为美国提供冷战的战略基地

C.进一步对抗发展壮大的中国 D.在东亚地区构筑冷战包围圈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大多数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持鄙视的态度,将其称之为“蛮夷”,并与之保持相当距离。亚洲东部是一个相对独立及封闭的状态,其他文明对于华夏文明长期处于尊从和学习地位,中原王朝由此形成孤傲自大的文化心理。奉华夏为宗主与文明中心的观念,在很长的时期被其他文明的拥有者认同,以此为基础,东亚地区形成通行的天下秩序,中原王朝根据文明的类型划分夷夏,其被称之“蛮夷”包括华夏以外的其他文明,它们或为受中原王朝管辖的边疆民族,或为接受中原王朝羁縻的域外势力,或为通过朝贡与中原王朝交往的远方他国。在地理分布方面,以华夏为中心的部分较清晰,与蛮夷毗连的区域较模糊,同时蛮夷的范围可由边疆向外部扩展。

——摘编自《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1期

材料二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中外交涉、通商事务随之增多,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皇帝采纳这些人的“权宜之计”,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这时,因皇帝和太后逃往热河,被迫留京的恭亲王奕䜣由于经历了与各国使节谈判的过程,深感清廷“夷务”处理混乱不堪,“弊在体制”,加之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已成定局,于是萌生在京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的想法。1861年1月,总理衙门在京设立,下设英、法、俄、美及海防五股。

——摘编自《史学月刊》2015年6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统治者“夷夏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统治者对外交往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11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存在两种相互竞争的发展趋势:其一是传统强国将继续维持全球治理现状,其二是新兴挑战者试图促进全球治理发生变革。如果新兴大国基本认同目前的全球治理的制度和规范,那么出现冲突和谈判僵局的可能性较低。虽然新兴大国可能拥有潜在的全球治理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国内或国际因素的制约,此种能力可能无法充分发挥。新兴大国与传统强国间的谈判会直接导致全球治理发生变化,因而传统强国对新兴大国的

回应将是全球治理的关键因素。

——摘编自[美]迈尔斯·凯勒《新兴大国与全球治理的未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新兴大国与全球治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之初,工商业是由官府垄断经营的,山木川泽等自然资源一概为国家所有。汉武帝时,治粟都尉、大司农桑弘羊提出:“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涟,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汉武帝募民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牢盆(煮盐月的大铁锅)以间接控制其生产,产品由官府收购。铁的官营,官府控制更紧,包括直接组织开矿冶炼,铸造器物及销售,即控制了生产和流通的全部过程,不像盐的民制官收。民私自煮盐和铸铁者受钛左趾的刑罚,工具和产品没收入官。盐铁官营以后,那些赢利前景最好的行业都被国家垄断了。于是,在这个社会上,商业资本便没有了出路。盈利的产业不许做,不盈利的产业无法做,这是盐铁官营背景下商业资本所面对的真实环境。盐铁官营在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病。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历史背景和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盐铁官营的影响。(8分)

45.(15分)【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七〃七事变”爆发后,英国便邀请美国共同“斡旋”,替日本转达所谓的“和平条件”,即要蒋介石政府投降。1937年9月12日,中国就日本全面侵华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要求世界各国制裁日本。然而,当时把持国联的英国对此百般拖延和阻挠,敷衍了事,企图把中国的申诉推出国联之外。1939年4月,英国驻华大使往返于日本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积极策动“中日议和”。与此同时,日本则在中国的沦陷区内进行

河北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摸底联考全国卷附答案 语文
篇三:2017年衡水金卷答案

河北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摸底联考(全国卷)

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灾异与人事 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蚀、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2017年衡水金卷答案。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zt/9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