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诗歌

刘禹锡的三起三落-刘禹锡与高僧的交往

| 点击:

【www.xzxrv.com--赞美诗歌】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关于刘禹锡与高僧的交往大家清楚吗?

  代宗大历七年(772)生,武宗会昌二年(842)卒,享年71岁。自称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实为匈奴族后裔,祖籍洛阳,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刘禹锡生平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从政以前时期,1岁到19岁,即代宗大历七年(772)到德宗贞元六年(790);二、步入仕途和参与政治革新时期,20岁到34岁,即德宗贞元七年(791)到顺宗永贞元年(805);三、贬谪时期,35岁到55岁,即宪宗元和元年(806)到敬宗宝历二年(826);四、晚年时期,56岁到71岁,即文宗大和元年(827)到武宗会昌二年(842)。

  与佛教高僧的交往,贯穿刘禹锡一生各个时期,是他生平的重要方面。

刘禹锡与高僧的交往

  皎然和灵澈是刘禹锡少年时认识的两位诗僧。皎然,字清昼,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中期江南诗僧之翘楚。灵澈,会稽(今浙江绍兴)诗僧,与皎然为侣于吴兴(今浙江吴兴)。他们吟唱挥毫的时候,少年刘禹锡恭敬地捧着笔砚伺候,在他们身边虚心学习。两位诗僧喜欢这个聪敏好学的少年,称赞他“孺子可教”。贞元年间,刘禹锡初出仕,灵澈“西游京师”,相遇于长安和洛阳。接着,灵澈因得罪宦官被徙汀州(今福建汀洲),刘禹锡也遭贬谪。

  20年后,刘禹锡接到灵澈的赠诗,写了《敬酬澈公见寄二首》,有句云:“凄凉沃州僧,憔悴柴桑宰。别来二十年,唯余两心在。”表示彼此有着类似的不幸境遇。20年过去了,但两颗相通相念的心没有改变。此外,从刘禹锡《送僧仲瞳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诗可知,僧人仲瞳曾到朗州,与刘禹锡谈佛游山,离别时刘禹锡还托仲制问候灵澈。这些都说明,刘禹锡与灵澈一直保持着交往。

  贬谪时期,刘禹锡与高僧交往很多。广宣、慧则是刘禹锡贬谪之前结识的长安僧人。刘禹锡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慧则出行宣教,“自京师涉汉沔,历鄢郢,登衡湘”,到达朗州会见刘禹锡,而后又返回长安。临别,刘禹锡作《送慧则法师归上都因呈广宣上人(并引)》为慧则送行,拜托问候广宣。诗中云:“休公久别如相问,楚客逢秋心更悲。”可见刘禹锡贬谪生活的心境,亦可见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

  刘禹锡还有《广宣上人寄在蜀与韦令公唱和诗卷因以令公手扎答诗示之》诗,是广宣在蜀时与刘禹锡互寄诗作唱答的记录。刘禹锡又有《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诗一首。王侍郎指王起,于会昌中放第二榜。刘禹锡会昌二年卒,此诗只能作于会昌元年或会昌二年,可知他与广宣的交往一直保持到有生之年的最后。

  还有多位高僧到朗州拜访刘禹锡。袁州萍乡县(今江西萍乡)杨岐山僧人还源,于元和二年(807)至朗州请刘禹锡为其师乘广撰碑。刘禹锡感其尊崇师道,为撰《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文。元暠,俗姓陶,出身丹阳(今江苏丹阳)世家,抛弃家产皈依佛教,居朗州武陵多年。闻刘禹锡“事佛而佞”,引以为知己,长期交往,关系十分密切。刘禹锡有《送僧元暠东游(并序)》诗。

  鸿举是一位好学的江陵(今湖北江陵)诗僧。初学诗于荆、郢间,元和九年(814)到武陵游学,拜见郡守窦常,并向刘禹锡学诗。他离开武陵返回江陵的时候,刘禹锡作《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并引)》、《重送鸿举师赴江陵谒马逢侍御》两首诗送别。八九年以后刘禹锡在夔州任刺史的时候,鸿举又至夔州访刘禹锡,从怀里掏出一直珍藏的过去刘禹锡的两首送别诗,已是纸劳墨瘁。

  这次分别时,刘禹锡写的《送鸿举游江南(并引)》诗的序文里记下了这次重逢鸿举的印象,说他“赤懐益蕃,文思益深,而内外学益富”。景玄,庐山净土宗寺院东林寺诗僧,袖诗一轴到朗州向刘禹锡请教,并求赐文。刘禹锡作《送景玄师东归(并引)》诗作为礼物相赠。

  在朗州期间,刘禹锡还专程前往朗州武陵县的枉山拜访会禅师,并有《谒柱(枉)山会禅师》诗一首,记述与会禅师谈佛的感受。这是刘禹锡主动拜访高僧的记载,诗句明确表达出对于“堕名网”的“忏悔”和出世情绪,很可能是贬谪朗州后最痛苦的时候的事情。

  贬谪为连州刺史期间,刘禹锡曾给华严宗二祖、湘潭唐兴寺高僧智俨撰碑文。元和十三年(818)智俨卒后,刘禹锡应其门徒中巽、道准、圆皎、贞璨、圆静、文外、惠荣、明素、存政诸僧请求,作《唐故衡岳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文。又应僧道琳之请,于元和十四年(819),为禅宗六祖惠能作《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文(前有柳宗元所作《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并序)》文,故此称“第二碑”),接着为辩明六祖置衣不传之旨,又作《佛衣铭(并序)》。

  此外,有高僧浩初、文约、志师到连州来访。浩初,长沙人,多才艺,喜交游,经柳宗元介绍与刘禹锡相识,并恳请刘禹锡赐诗。两人相携游乐,共载于湖上,弈于树石间。临别送至海阳湖,作《海阳湖别浩初师(并引)》相赠。文约,荆州人,曾与柳宗元居住于零陵龙兴寺年余,闻知刘禹锡其人。后访刘禹锡于连州。志师擅长棋艺,访刘禹锡于连州。刘禹锡作《观棋歌送志师西游》,赞赏志师棋艺高超,有句云:“长沙男子东林师,闲读艺经工奕棋。有时凝思如入定,暗覆一局谁能知。”“初疑磊落曙天星,次见搏击三秋兵。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洛阳资圣寺密宗僧人深法师拜访刘禹锡的地方也可能在连州,刘禹锡《送深法师游南岳》诗中有“相送至衡阳”句。

  贬谪时期最后几年里,刘禹锡交往的僧人有法照、义然、惟良。法照,净土宗僧人,夔人,俗姓穆。十五岁出家,依江陵名僧受戒。自贞元二十年(804)归夔州始兴寺,发愿扩建寺院,至长庆三年(623)有成,请求刘禹锡为文记其功德。刘禹锡为作《夔州始兴寺移铁像记》。时刘禹锡为夔州刺史。长庆四年(624)应义然揖请,为夔州吉祥寺新亭命名,作《洗心亭记》。时为夔州刺史。惟良,丹徒人,得一行之道。心仪刘禹锡的聪明才智,特地来到和州拜访,两人谈论天文历法十分契合。长庆四年(624)冬十一月,刘禹锡作《送惟良上人(并引)》。时刘禹锡为和州刺史。

  刘禹锡《赠别君素上人(并引)》诗所说的君素,与刘禹锡谈佛的内容很有价值,是刘禹锡交往的不可忽视的高僧,但不知会见刘禹锡于何年何地。卞孝萱认为:“刘禹锡《赠别君素上人》诗引云: ‘不知予者,诮予困而后援佛’,是贬谪以后口吻。”所说可从,故记于此处。

  刘禹锡晚年时期交往的高僧中,有著名高僧、华严宗第五祖宗密。宗密住长安南山圭峰草堂寺,亦称圭峰大师。俗姓何,果州(今四川南充)人。家本豪盛,少通儒书,有政治抱负。文宗太和六年至八年(832-734)间,宗密到苏州拜访刘禹锡,随后北还拜访白居易。刘禹锡作《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诗送行。还有灵澈的弟子秀峰。

  大和七年(833),秀峰捧先师遗文到苏州求刘禹锡作序,刘禹锡作《澈上人文集序》。有长安密宗寺院大安国寺高僧元简。元简到苏州访刘禹锡,刘禹锡作《送元简上人适越》诗送别。有长安僧人霄韵(一作宝韵),到苏州会见。刘禹锡作《送霄韵上人游天台》诗送别。以上都是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832-834)的事情。文宗开成五年(840),刘禹锡为秘书监分司东都时,神照弟子清闲、志行请白居易撰《照公塔铭》,刘禹锡书丹。这是记载中所见刘禹锡与佛教僧侣的最后一次交往。照公,即禅宗六祖惠能的弟子、洛阳奉国寺高僧神照。俗姓张,蜀州青城(今四川灌县)人。

  刘禹锡与高僧的交往,有少数一些在记载中没有留下具体年代,也没有留下在他生平的哪个时期。这里包括有刘禹锡与日本佛教三论宗再传祖师智藏的交往,刘禹锡有《赠日本僧智藏》诗,称赞智藏说:“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还包括与僧人赞头陀、如智、元晓、嗣肇的交往,刘禹锡作有《赠长沙赞头陀》诗、《送如智法师游辰州,兼寄许评事》诗、《送元(一作‘元晓’)上人归稽亭》诗以及给嗣肇纂《华藏图》写的《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图赞(并序)》。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sc/653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