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100字

创业之星事迹

| 点击:

【www.xzxrv.com--日记100字】

创业故事大汇精选
篇一:创业之星事迹

  无论哪行哪业,成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多再辛苦都要保持前进,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创业的短篇故事。

  创业的短篇故事1:80后夫妻辞职经营微信公众号 年收入几百万

  夫妻一起辞职“下海”

  这位拥有140多万粉丝的“大号群主”(影响大的微信公众号主人)看起来挺“朴实”,肤色有些黑,穿着夹克棉衣、格子衫、牛仔裤。

  刘义宝的老家在辽宁省鞍山市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之前他经常下地帮大人干农活。2004年,刘义宝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习中文。2008年毕业后,应聘到烟台一家港口公司做企业宣传。

  公司在小县城,消费低,房价也不高。他和妻子是大学同学,两人年收入10多万元,在当地算是“中产”。如果没有“意外”,在那里安逸生活是很好的选择。

  这位自称是个“比较保守”的人,却在不久前下决心突破自己,和妻子一起辞职开始创业。辞职那天,在离职率很低的国有公司引起了轰动。

  让刘义宝辞职的底气,来自他经营着一个年收入达几百万元微信公众号和方兴未艾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市北区延吉路租下一间写字楼,注册公司,“下海”创业。

  “玩”出来的新天地

  刘义宝内心是“有点文艺追求的”。大学期间,他经常在校园论坛发表自己创作的帖子,是当时校园论坛的名人。其中一篇帖子成为一时热帖,使他认识并追上了读计算机专业的妻子,这在同学中传为佳话。

  读中文的人大多有一种分享欲望,希望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内容让更多人看到,刘义宝也不例外。靠着这份简单的分享欲望,他大学时逛论坛,有了微博开微博。后来有了微信公众号,他就注册账号,成为最早一批注册公众号的人。新的网络传播方式让他能够放大自己的业余爱好,推送的一些走心的文章和图片让他有了第一批忠实的粉丝。

  注册公众号后的一段时间,刘义宝只是偶尔推送一些文章或图片。从2013年3月开始,他开始正式运营账号,每天推送一条单文图,这些经过他细心挑选的文字、图片“触痛读者柔软的心底”,每天都有缓慢的涨粉,经营半年左右,他的账号有了几万粉丝。

  这时他意识到单靠自己终究做不大,开始考虑和其他大号互推,他试着申请加入一些运营公众号的群。在这个圈子里,他认识了很多大号的群主,参加了一波又一波的互推,粉丝增长开始井喷。到2013年年底,他的微信公共账号达到了20万粉丝,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公众号。

  刘义宝对它的定位是“只关风月”,每天推发美文、世界各地的美景和生活、各种有趣的工艺品。这让他避免了一些麻烦,也让他的受众以年轻女生为主。一次投票后发现,其中女生占了八成。很多粉丝还加了他的个人微信号,他说从他们发的朋友圈看出,这些大多是喜欢旅行、摄影和文字的文艺青年。

  广告年收入几百万

  庞大的粉丝群和独特的受众群体,让刘义宝获得了巨量资源,“根本没敢想”。一些朋友知道后,便帮他参谋商业化,建议公众号要落地做电商才有出路,每天这么多流量空跑十分浪费。刘义宝也心动过,但另一位朋友提醒他,既然是订阅号,就是媒体,就应该发挥媒体的功能,应该专注于媒体品牌的影响力。

  这席话点醒了刘义宝,他对自己的账号开始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我没有做电商的货源、渠道和相关的经验,所以那条路并不适合我”,刘义宝说。

  这样定位后,对广告客户也有了严格的选择,只接受品牌广告,广告内容还要做得很软才行。即使在这样的标准下,每天仍广告不断,拒掉的广告更是有几十个。这种不急于套现的做法为刘义宝赢得了更大的市场,很多高端品牌愿意跟他合作,光去年一年的广告收入就达到几百万元。

  从数据看到,他的账号文章不仅阅读量高,而且得赞总量也非常多,有时一篇能达到三千多“赞”,这在国内的账号中十分少见。他将这些归结于自己对内容的挑剔,不走有数量没质量的歧路,长期坚持下来,已有了比较稳定的阅读群体。

  虽然获得了很大收益,刘义宝却还是有很强的危机感。他说,现在每天推送的图文中原创的内容不多了,很多内容都是向国外新媒体学,或者看到国内同行推送后阅读量很高,自己直接拿来用。这些虽能满足现状,但将来可能涉及到版权问题或政策风险,“不敢说半年后还会这么好”。

  从正式运营账号后,刘义宝从未间断过一天,大年三十外面放着鞭炮,他在家里推送内容。平时工作再忙,他也会要熬夜去做内容。在他的手机里,关注了500多个公众账号,每月用10G流量去看。两年多时间里,他没有旅游过,出差时也得背着电脑。

  刘义宝透露成立公司后,他准备招聘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创业,这样自己可以抽出时间在内容和创意上下工夫。转战青岛,他前后只用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选址和注册。他认为,互联网时代要有执行力,有一个想法就必须马上实现。

  创业的短篇故事2:“海归”男弃高薪卖炸鸡 起外国名生意火爆街头

  一心想当老板

  放弃高薪来郑州做生意

  郭方正今年24岁,籍贯河南省平顶山,从小在上海长大。他学习很好,先考入上海理工大学,又作为交换生到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学习,在那里拿到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士学位。回国后,他进入上海一家大公司做行政高管,月薪达2万多元。

  去年12月,几个朋友邀请他到郑州做生意,还让他当“头儿”,虽然已有了不错的工作,在郑州也举目无亲,但一心想当老板的郭方正还是动了心。辞职,来郑,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生意起初挺顺利,可正当他想大干一场时,投资人突然中途撤资,生意顿时一落千丈。“两个选择:半途而废回上海;坚守郑州等转机。”几个朋友的劝说,加之自己不甘心就这样偃旗息鼓,郭方正答应留下来。

  今年2月14日,一次浪漫邂逅,郭方正找到了心中的那个她,女孩同样在郑州工作。爱情甜蜜的同时,生意却迟迟没有起色,郭方正连生活费都成了问题。女友很理解,但郭方正决心不再等待,“要自己干点什么了,我也尝试着找了一些工作,可都不是很适合”。于是他暗暗筹划自己创业。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啤酒和炸鸡”让郭方正受到了启发,“我做的炸鸡深受朋友们欢迎,当机立断:卖炸鸡”。

  找来女友试吃

  在出租房里搞“炸鸡试验”

创业之星事迹材料  再小的生意也是生意,毕竟是经济管理的留学生,郭方正先进行了一番市场调研。“郑州的炸鸡遍地开花,有的已经很出名,如果自己不能做出特色,肯定会‘出师未捷身先死’。”

  调查的同时,郭方正还在租住的房间里搞了足足一个月的“炸鸡试验”,“究竟什么味道才能独树一帜,才最好吃?”他还找来女友试吃,本不看好他的选择的女友被味道说服了。

  谈到“艾斯堡炸鸡”的名字由来,郭方正介绍:“艾斯堡是芬兰第二大城市,以技术密集型产业而着名,诺基亚总部就坐落在那里。而那里的炸鸡也在欧洲享有盛名,所以自己也想做出和艾斯堡炸鸡一样美味的炸鸡。”

  精心准备后,郭方正的炸鸡摊位终于要开张了。因为资金有限,他只能就近在菜市场门前租了个摊位,一月租金1000多元。铁皮餐车上放油锅的圆孔都是自己亲手掏的。郭方正悄悄进行了试营业,虽然准备的料不多,但从晚上7点多卖到晚上10点才卖完,销售额100多元,“有点失望,也有些忐忑”。

  卖炸鸡是创业起步

  养老行业才是最终目标

  昨日下午5点左右,郭方正的炸鸡摊,油锅再次烧热,精心调配的炸鸡也摆好了,不知是媒体的到来引起了关注,还是郭方正餐车上标新立异的广告语起了作用,很快,餐车旁就围满了人。

  郭方正一点儿也不怯场,一边忙活一边回答媒体和顾客的提问,“我这儿有三种口味:兴奋火辣、五味辛香和忧郁芥香,说白了就是辣的、五香的和芥末的,但口味和您以前吃过的肯定不一样”“炸鸡火候很重要,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凉,而且要炸两次,第一次炸熟,第二次炸焦”“餐车上有我的二维码,这边还有我的名片,您可以加我微信,也可以记住我的电话,好吃您常来,买多了有优惠”……

  不到晚上7点,郭方正准备的15斤炸鸡已经被抢购一空,营业额300多元,第一位吃到“艾斯堡炸鸡”的三年级小女孩刘烨文说:“麻麻的,甜甜的,特别香,特别嫩。”

  “有人会觉得我一个留学生在街上卖炸鸡‘亏材料’,我不这么认为。卖炸鸡不是我的理想事业,但却是我创业的起步。我的最终目标是想做养老行业,中国已经到了老龄化社会,老年服务行业大有可为。不过目前,我还是要先把炸鸡做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一步来,不着急!”郭方正信心十足。

创业之星事迹材料  海归创业卖炸鸡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被人们认为“高大上”的研究生和海归怎么了?他们为何一个个都“屈身”,去做一个中学生甚至小学毕业生都能做的事?

  研究生、“海归”应做什么样的工作?貌似在世人的眼里是体面、高薪、有闲的,总之得是“高大上”。其实不然,这些“高大上”并非能适应郭方正们。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人生道路必走的一条路,怎么走才合适,别人说了不算。

  在就业难的今天,我们既不宣扬像郭方正一样的“高大上”们都去卖炸鸡,但也不希望社会用另眼或冷眼去看待他们的选择,毕竟他们愿意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因为择业是自己的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创业的短篇故事3:80后研究生餐饮创业故事 3家店年赚百万

  初衷:开咖啡店不单是为了赚钱

  说话不紧不慢,逻辑性强,自信满满,是向锐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2014年6月14日中午,在郑大新校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2楼,一间装饰很低调的咖啡店里,不时有大学生情侣携手来此就餐。这间咖啡店是向锐在去年10月份开办的。

  前来就餐的药学院研一学生小陈说:“一杯咖啡十多块钱,一份意大利面也不到20块钱,对学生来说很实惠,比到校外的咖啡店划算多了。”

  向锐说,当初开这个咖啡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给校园里有同样创业梦想的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地方,在这里,会不定期举办各种小型的学术讲座、艺术沙龙,为鼓励在校学生创业,校方也对该店提供了很多帮助。

创业之星事迹材料  成绩:三家店年营业额达300多万元

  除了咖啡店,向锐还在郑大的荷园食堂、柳园食堂楼上开了两家大型餐馆。

  在荷园食堂的3楼,有一家名为“校园美味工厂”的餐馆,这是向锐2012年在郑大校园开创餐饮生意的第一家店。这个面积1000多平米的餐馆,虽然装修普通,但辟有十多个包间,菜价便宜,成为很多大学生生日聚会、毕业聚会的首选之地。为了吸引更多顾客,向锐还在一家网站上开通了团购业务,经常有不少校外顾客来该店吃饭。

  位于柳园食堂3楼的“同和昌”餐馆是他的第二家餐馆。向锐介绍说,这家餐馆平时主要接待老师及社会人员就餐,所以装修档次高一些。

  在友人的再三追问下,向锐透露了他开办的2家餐馆和1家咖啡店的年收益:3家店每年的营业额达300多万元,创业至今,除去给合伙人的分红外,他已赚了上百万元。

  低谷:之前创业曾失败赔了十多万

  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向锐说,他也曾遭遇过失败,并为此交了学费。

  2008年,他开始到河南工业大学读大一,发传单、当保安、做促销,各类兼职工作他都有所尝试,随后又开始摆摊卖牛津词典,因为不好意思在自己学校当众卖书,他就跑到邻校摆书摊。大四那年,他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代课老师,并用积攒的几万块钱入股,这家培训机构由最初的几个学生发展到了几百名学生,一年干下来赚了10多万,这也是他做生意捞到的第一桶金。

  随后,他与一名社会人员合伙在河南工业大学校门口做餐饮生意,因为多种原因,最后不但没赚到钱,还赔进去了十多万元。但家里人没有埋怨他,反而资助了他几万元,鼓励他把生意做下去。

  在做生意的同时,他还认真准备考研,并最终考上了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

  执行力很强却很低调

  虽然创业几年赚了不少钱,但向锐在校园还是很低调,没买车买房,因为他想用这些钱去投资更多的创业项目,现在,他正准备在信阳老家再开一家餐馆。

  与向锐住在同一个宿舍的室友吕阳说,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向锐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因为他曾经在本科期间担任过校辩论队的领队,所以,说话很有条理和逻辑性,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平时,同学们都喊他“向总”。

  “他的饭店每次出什么新菜品,经常会喊室友去试吃、提意见。”吕阳说,他们一个宿舍住着4个人,向锐跟大家聊的都是一些白手起家的名人奋斗故事。向锐经常给室友谈起他的创业梦想:做出一个在全国知名的连锁餐饮品牌。

  他的合伙人黄璐说,虽然现在已是老板,但是碰到餐馆的下水道堵了、餐桌垃圾该收了等脏活累活,向锐还会亲自去干,“对朋友也很讲义气,乐于助人!”

  2013年,向锐从百余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评为郑州大学年度“创业之星”。

  
看了创业的短篇故事的人还看了:

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篇二:创业之星事迹

  一个企业家的创业故事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的方向;一本好书如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心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企业家的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篇一

  “一个人的成功不叫成功,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才叫真正的成功。”一一邓明善

  十多年前的邓明善,一个在广东打工的普通农民工,每个月400元的收入,今天的邓明善,中科创意产业园董事长,他让一张照片在不同材料上产生各种神奇效果,他的全景奇画王国,创造了1,5亿元的骄人销售业绩,成为中国青年创业百强精英人物。

  初中文化,农村青年,他的成功路确实是有着传奇的色彩。而走进他的世界,才会真实地感受到,那些辛酸与拼搏,激情与感恩是镌刻在其生命中的。

  他的身上有许多标签:农民工、青年、残疾人、发明家、创业先锋……

  我的梦想我要创业

  因为家里穷,孩子又多,邓明善初中没有读完就被迫辍学,并外出打工,挣钱弥补家用。1993年他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 广东东莞,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 第一次来到广东,人生地不熟,又没有什么太高的文化,只能做苦力活。他先是来到一家建筑公司当小工,月工资400元,因为个子小干不了重活,常被工头责骂。半年以后,他来到广东某礼品厂当学习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靠勤学苦干,掌握了一定的技术,随后到了东莞的一家印刷厂聘用他做技术员,工资待遇有了提高,生活工作基本稳定下来。

  追求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谁都渴望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邓明善不甘心一成不变的打工生活,1997年他果断辞职。他用5000元接手了一家复印店。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客户来到店里,拿出一张名片,问能不能制作?客户说这名片是朋友从国外带回来的,他想定做1000张。邓明善看到这张名片时,立刻被它的独特所吸引,从侧面看一幅图片、从正面看又一张别的图片,可相互变幻,还有点空间感,奇妙无比。但是找遍了东莞甚至整个广东,多数人都没有见过这种奇特的名片。

  虽然这张单子却最终没有做成。然而通过这件事,使他对这种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的邓明善已经意识到这是一种全新的技术,目前国内做得很少,所以这是切入这个领域的一个绝佳的机会。

  长期以来,成像领域一直都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不断攀登技术高峰,他们做不了的事情,难道邓明善能做出来?一个初中生去做专家才能做的事情,他要付出的艰辛不是常人能想象的。

  我是半面人我不认输

  邓明善对这种新型技术的研发到了醉心痴迷的程度,但就在他满腹激情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在一次产品研发过程中,一瓶硫酸不慎落到了邓明善的脸上,强烈的化学腐蚀,令邓明善的面部皮肤严重损坏,从此,他成为一名“半面人”。

  如果说,没有经历的男人或许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那么邓明善的经历可以写本自传了。曾几何时,“残疾”这个词是他心上的痛,为了一项发明,毁容几乎毁了风华正茂的邓明善。曾经一度,他不敢与人正视,因为他的半张脸,和一个听不到的耳朵,他被人耻笑过、排斥过。但邓明善相信这种新型技术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他决不会放弃他的选择。他一方面请教专家,一方面将国内现有的技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同时他自己做试验搞研究。在这段时间里,他做试验产生的废品就达数吨多,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多的时间下来,他已经在立体画领域小有成就。由于已经有了先期的技术积累,他的研究很快进入了快车道。2006年,代表最新成像科技的全景奇画研制成功,这是邓明善人生事业的一个辉煌时期。

  这项用巨大的身心创伤换来的发明,让他不但实现了人生舞台的华丽转身,由一个从山里走出来的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而且为世界成像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成像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商机。如今,我们看到经过历练的他全新蜕变。他微带自嘲地说,以后要将“半面人”设计注册成为商标。

  除了空气和水,无一不被征服

  邓明善开发研制的全景奇画,是当今成像行业中照片、图片、印刷品表现的最高形式,代表了成像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它采用了视差营造、景深拓展、层间优化、多维展示等先进技术,能将任何普通的画产生神奇变幻效果,震撼人心,开创出新的艺术境界,号称“有生命力的图像”、“纸上动画”。产品防油防水、不沾灰尘,薄如一张纸,百年不褪色,彻底颠覆了传统成像制作工艺,是一项划时代的技术创新。

  全景奇画开创了成像技术的新时代,将为广告行业、印刷行业、包装行业、室内装饰画行业、工艺品行业、摄影等行业带来革命-眭的影响,推动这些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场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全景奇画开发成功后,邓明善开始将目光从纸上做画转向在其他材质上做画,他对新型制画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又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邓明善想到了把各种技术进行全面融合,为此他发明了一种新的石画制作工艺——神奇石画。不仅普通的砖块,石板上能印画,而且,在瓦片、玻璃等特殊的物体上都能印上画。

  邓明善的制画技术已经可以延用到各种媒介物质上,用他的话说,除了空气和水,任何物质都可以制画了。

  领军,复制创业之星

  “两年内帮助一万人成功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超过十万人。”邓明善说,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说辞,你会看见事实的见证。

  记者面前的邓明善,早已不是当年的打工仔,也早已褪去尘世浮华,他的中科创意产业园总部地处北京cBD国际商务中心东区,从一个园区,已发展到4个分园,总占地120亩,办公场地及厂房超过了10万平方米,是一个专业以创新科技研发、创意产业孵化、精品项目推广、技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自主产业园区,专业致力于数码、创意、影像、广告、装饰、礼品等各类项目创业孵化,目前已成为国内较高知名度的创意产业基地,成为中国创意产业先锋企业。

  经过十余年发展历程,邓明善和他的中科创业产业园始终秉承“创业带动就业”、“为创业者服务”的至上原则,开创了“一台电脑创业”的模式,帮助了上万名创业者成功创业,并提供一条龙式的创业服务12011年初,邓明善与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共同成立了“中国创业就业扶助基金”,发起中国创业就业扶助工程,旨在帮助更多有识之士实现成功创业或再就业梦想,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搭建公益平台,以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2011年3月中科创意产业园与北京大学联手、吉利大学、华西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大学共同探讨设立成功创业课程,并将中科创意产业园设立为多所大学的创业培训基地。

  有人称邓明善是创业教父,邓明善笑着回应说:“一个人去闯,去奋斗是寂寞的,孤独的,倘若能帮助到他人,那真是一种幸福,很奢侈的幸福。”“我经历过苦难,所以我想把我奋斗出来的果实能够与现代青年们一同分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创业之星候选个人事迹材料2篇
篇三:创业之星事迹

创业之星候选个人事迹材料2篇

,男,中共党员,39岁,乡村人。同志于2002年返乡创业,在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蚕桑产业经济,在取得成功后,不忘当地群众,带领他们栽桑养蚕。在他的带动下,全乡掀起了栽桑养蚕的新高潮;为此,便义务到各村传授栽桑、养蚕技术,被当地群众传称为“土专家”,其发展致富理念广为群众所接受。为拓展发展经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他又率先发展桑园林下种草,形成“桑—蚕—草—鹅—沼气”的立体种养经济模式,既节约土地资源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农户收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肯定,其“桑—蚕—草—鹅”的立体种养经济模式于2003年起多次在宜宾市推广学习,增加了蚕农新的经济收入来源。并于2003年、2008年分别当选为共青团县委第十二次、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2003年10月被共青团宜宾市委、宜宾市科学技术局评为“宜宾市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2005年12月被共青团宜宾市委、宜宾市农业局评为“宜宾市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

同志在创业发展的道路上积极参与党组织学习,于200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年来,带领农户新发展桑园千余亩,但由于市场经济、原丝绸公司经营不善等影响,蚕业生产不断下滑,为稳定蚕桑产业,等31人于2008年1月发起创办了县乡蚕桑专业合作社,任合作社理事长。依托合作社有组织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生产发展,从而更加稳定,有利于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更好地发展壮大蚕桑产业。合作社现已有在册社员200余户,在此基础上,他不断开拓进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扩展蚕桑产业的同时,结合实际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优质核桃等果品种植,利用成熟的林下立体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广桑园、果园林下养鸡,种草养兔、养牛,增加了农户增收渠道,大大降低种养业风险。通过利用桑园林下养鸡和桑园种草养兔,年出售优质土鸡1万只,出栏商品兔2万只,仅此两项可增加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年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走出了一条立体生态循环的绿色经济发展路子。

2006年起至今先后担任村文书、村委会主任、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科技干事等职;曾于2006年-2008年在县委党校学习“农经管”专业,被评为“优秀学员”。身为共产党员、村干部,从不忘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参与、组织、协调,特别是农村沼气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等

方面成绩显著,通过县乡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全体村民积极努力配合,全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村通水泥路穿村而过,通社公路已达16余公里,入户便道基本户户通。在事业上不断开拓进取的同时,经常与群众探索发展致富门路,积极带领周边群众加快致富奔小康。曾于2006年被县人民政府授予“农村人才示范户”;2006年12月被县农业局评为“蚕业生产先进个人”;2007年7月和2008年7月被中共乡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身为共产党员、村干部,近年来更是不遗余力为群众发展致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出谋划策,在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和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村从一个乡最偏远、海拔最高、村民贫困、基础条件差的落后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自来水厂建设顺利实施,村民很快会喝上安全的自来水;等通过协调争取,全村70%的村民安装上了天然气;电信网络有线宽带已是社社通,村民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村内已实现通路、通电、通水、通气、通网络五通。新村建设已于2013年通过上级部门验收。所做成绩也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先后于2011年6月被中共县委评为“双创双争”学习标兵;2012年6月被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第九批县拔尖人才”;2013年4月宜宾市人民政府授予“宜宾市劳动模范”。

通过发展、学习、宣传、教育,村民的素质提高了,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村内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合作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他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开拓进取,努力拼搏,为建设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幸福新农村而不懈奋斗。

第二篇

,男,汉族,1984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乡村人。2002年底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经过五年的军营生活,他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思想得到了提高。于2007年12月退伍回乡创业。

回乡后在村三组办起了一个常年存栏12000只的蛋鸡养殖场。对于养殖来说,他是个门外汉,旁人也对他指指点点,认为一个从来没有饲养过一只牲口的毛头小伙子能把鸡养好。养殖场在大家的非议声中建了起来。面对压力,没有退缩,而是把压力变成动力,他不断查阅专业书籍,到、等地参观取经,学习养殖技术,养殖场的抗病能力得到提高。120天后,第一批母鸡成功出栏,看着一个个的鸡

蛋从鸡笼里滚出来,他的心里乐开了花,觉得以前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看着一筐一筐的鸡蛋,他的心里又喜又忧,每天10000多板的鸡蛋如何销售成了一个大问题。如果按常规将鸡蛋批发给经销商,价格肯定不会高,但自己一个人卖又卖不完。他想了很久,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批发给零售商。但零售商与经销商联系多年,同等价格零售商明确表示不会要他的,这让非常苦恼。但是他坚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包退”。由于经销商是四处收蛋,蛋的质量不稳定,时好时坏,有些零售商会抱怨,他就抓住这点,对零售商提出了有质量问题“包退”的优惠条件,免去零售商的后顾之忧,问题迎刃而解。虽然实行了“包退”,但至今一个鸡蛋也没有被退过,因为信誉好,鸡蛋十分畅销,没有了存蛋,也就没有了质量问题。

鸡粪作为优质的有机肥,却始终是个“老大难”问题。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最终决定将鸡粪用于种植葡萄,搞种养殖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既解决了鸡粪处理问题,又解决了葡萄的肥料来源。在2009年9月,在村一组租用了20余亩土地搞起了葡萄种植。开始种植之后,才知道种植葡萄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在6、7月的时候,由于白天天气炎热不能施肥,只能下午天气转凉了才能施,所以有时要忙到晚上9、10点才能收工回家吃饭。劳动强度比以前增加,加上自身在部队时腰部受过伤(在退伍时还被评为“九级伤残”),他的旧伤复发了。他想放弃葡萄种植。但回头一想,既然选择了这行,就要学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不能半途而废。

第二年,终于到了葡萄收获的季节,看着一串串的葡萄长势喜人,真有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喜悦。由于他所种植的葡萄全是新品种,为了使顾客感觉到不同,他除了制作了宣传单和招牌进行定点销售之外,还开展了免费品尝活动。为了确保顾客能吃到口感最佳的葡萄,他每天早晨三点就到葡萄园采摘最新鲜的葡萄。付出终将得到回报,他种植的葡萄得到顾客的一直赞扬,回头客也多了起来。同时,他还想出让顾客自己亲手到葡萄园采摘的点子,让顾客体验田园风情。好吃又好玩,葡萄园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为了使各项工作更好的开展,2011年10月,成立了“县咯个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一起搞农业。正当一切发展越来越好时,2012年6月的

一场大雨带给他惨痛一击。当时葡萄快成熟时,一场意想不到的大雨倾盆而下,望着长势喜人的葡萄被洪水吞食,而他却无能为力。当洪水退却,一串串葡萄伤痕累累地挂在树上,他的心在滴血。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他相信风雨过后一定是彩虹,通过自己的努力,2013年葡萄有了一个好收成,葡萄园里硕果累累,来葡萄园采摘葡萄、买葡萄的顾客络绎不绝,上市几天葡萄就全被抢购一空。他相信,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明天一定会更好!

资料来源:

创业之星:孙奎事迹材料
篇四:创业之星事迹

创业之星:孙奎事迹材料

今年45岁的孙奎是肇源农场嫩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从2009年注资嫩源米业以来,他用自己的坚持、执着和胆量为肇源农场职工开辟出一条高效益的大米致富路。

米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必需品,而产业模式基本都是企业收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2009年,孙奎敏锐地瞄准高端大米市场,他抓住这个场嫩源米业招股的时机,拿出49万资本入股嫩源米业。

【同期】孙奎:这大米咱们老百姓天天都吃,但是过去吃米的人和现在吃米的人想法、标准都不一样了,现在人生活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注重健康,买米的时候就看中这大米是不是绿色安全的,我就是看到这一点,还守着农场这么得天独厚的资源才下决心创业的!

开始他转变企业发展思路,在大米的品质和品牌上下功夫,他也用自己的坚持、执着和胆量为肇源农场职工开辟出一条高效益的大米致富路。到2014年,他拿出自己的全部资产273万元追加入嫩源米业股份,成为这家企业最大自然人股东。品牌、技术两手抓,他率先引进国际先进的加工设备,保证产品质量,正因为叫得响质量,叫的出品牌所以嫩源米业销售量每年都有新业绩。

【同期】生产车间主任**:孙总一直都非常注重车间生产,我们现在的产线都是从瑞士进口的机器,平时只要孙总没事他都在车间里和我们一起忙活,尤其秋收之后,各地的订单都上来了,孙总都是没白天没黑天的和我们一起忙。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孙奎深知只有依托农场的优质稻

米资源,企业才能走高端大米发展道路,他积极宣传种植稻花香品种、发展有机稻米的高效益,为打消职工种植稻花香品种收入无保障的顾虑,他通过农场与种植户签订订单合同,约定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一元钱价格对农户种植的稻花香品种水稻全部回收。

【同期】孙奎:农场的优质大米成就了我们嫩源米业,同样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农场的职工,我有义务要带领职工增收致富,保证职工种植的优质稻米,卖出了优质稻米的高价格。”

通过发展农业订单种植,全场职工此每年增收达1000万元。目前,肇源农场大米已在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有固定销售点,今年他还抓住了“互联网+”的机遇,将农场高端米推上农垦大农网、央视商城网等网络平台销售,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

在孙奎身上我们看见了一个踏实干事的创业带头人形象,他的成功在于嫩源米业的辉煌业绩,更在于他能在经营企业盈利的同时不忘企业发展的根本,不忘带领肇源农场职工致富增收。

创业之星事迹材料
篇五:创业之星事迹

创业之星事迹材料

我叫xx,现任黑沟煤业公司安全技术科科长。近年来先后担任孙村煤矿通防工区技术员通防科科长、通防工区区长、新矿集团黑沟煤业公司第一任通防科科长兼通修区长等职务。XX年10月,按照矿领导的安排,我离开工作了近二十几年的孙村矿,随着外出创业队伍,来到陕西省旬邑县黑沟煤业公司创业至今。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一年来的创业的的体会.

一、知难不畏难

说到外出创业难,首先是离家难。常言说,“父母在,不远游”。XX年10月离家时,我的父母亲已年过七旬,而且身体不好,儿子上学需要照顾,妻子在新泰中学教书,家庭事业都需要互相照顾。乍离亲人到XX里以外的地方创业,不仅有一种互相牵挂、无有归期的情感,更增添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痛苦。临别的时刻,一家人看着我,我也实在不忍心离开。但是,想到领导的重托和期望,毅然抛弃儿女情长,一狠心提着书包走出了家门,到黑沟后一待就是三个月。当时的黑沟煤业公司,刚从私营业主中接管,管理混乱,百废待兴,涉及“一通三防”方面的许多事情要做;再说地方偏僻,手机信号不正常,没有给家里回个平安信,妻子实在不放心,请了几天假,用了近3天的时间,从新泰辗转到泰安、西安,终于找到了黑沟,一见面就流着眼泪责问我,“为什么这样狠心,难道对家里一点都不挂念。”其次是管理难,黑沟煤业公司为原国营县办煤矿,后被浙江虎豪公司买断,XX年10月12日由新矿集团孙村煤矿正式接管。作为一个规模不大小煤矿,由于多次变故,致使投入严重不足,管理基础薄弱。该地区煤层含自然发火倾向,老空区管理不到位,随时有发火的可能。当时矿井通防管理只有一名专职技术人员,缺乏相应的通防资料(material),通风、

防尘、防灭火系通不健全,多次发生过火灾事故。面对这些困难,我毫不含糊地深入到井下,察看通防设施的建设情况,了解通风流量、了解生产过程和通防环节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求解决矿井一通三防及煤层自然发火的征兆及规律。来到黑沟近一个月的日子,我几乎从未睡过一次囫囵觉,多下井,根据现场情况,及时提出并实施矿井改造方案,破解制服火患的难题。

二、勇于治火患

与自然打交道,不仅要做到了解自然,更重要的是抓住规律改造自然,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这不仅是矿井发展的希望、更是领导给予重托、是党政组织赋予我的职责。

“围追堵截”灭火灾。黑沟煤业公司主采煤层为4-2煤层,其结构复杂,根据地质报告中实验结果和黑沟煤矿井下经常发生自燃的情况证明,该矿4-2煤层为极易自燃煤层,发火期一般为3-6个月,自建矿以来,已多次发生煤层自然发火,最严重时停产近一个月。孙村矿接管后也发生了过煤层自然发火,在矿井总回风道原西二回风上山三叉门处煤层发火时,局部影响了生产2天。我在查阅资料(material)、征求部分老工人意见后,提出并实施灭火方案,对可能透风的地点进行“围、追、堵、截”,降低风流、增加密闭、加大注浆量,盯在现场和工人一起处理发火源,遏制了火区蔓延,控制了矿井火灾的发生。 黄泥灌浆效果强。初次与火灾打交道,使我认识到火灾对矿井的威胁,更坚定了我治理火患的决心,在来到黑沟煤业公司一年多的时间里,为彻底消除煤层自然发火隐患,我深入职工群众,了解黑沟煤矿的发火史、发火地点、发火原因以及采取的措施等等,查阅相关资料(material),结合矿井的实际情况,多次到西安煤研所了解该地区治理火患的最佳方案,寻求最经济、最有效的灭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rj/63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