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500字

与心理有关论文

| 点击:

【www.xzxrv.com--日记500字】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
篇一:与心理有关论文

  运用人类行为模式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成果,对许多政界精英、商界精英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运用的“职场心理学”进行的深入的研究,而另一些人却容易接受他人暗示、冲动地顺从他人背后的心理根源是为处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的你量身打造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是:职场心理论文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一

  “气场”如何相处

  无论是谁,都会遇到一两个很难相处的人。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双方持有对立的意见、存在利害关系,又或者做事风格迥然不同。对待这样的人,大多数人会选择敬而远之,尽量减少接触,以免产生摩擦。

  可是,如果对方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想躲却又躲不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又很难,相处不好只会使双方的关系更加恶化。此时,能否处理好和上司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仕途。接下来,我们分别介绍五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及每种方式会产生的效果。

  1 回避

  不去积极面对对立和摩擦,而是放任不管。采用这样的方式,很难得到上司的帮助,工作上也难以很快推进。

  2 融合

  求同存异。更多地关注彼此的共同点,以求不伤和气。这样一来,会使工作得到顺利推进。

  3 妥协

  互相退让一步。寻找两个人之间的妥协点,以便达成相互谅解。虽然双方无法相处到好朋友的程度,但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

  4 固执

  绝不屈从于对方。双方各持己见,势必要分出胜负。正因为如此,双方无法相互理解,也很难顺利推进工作。

  5 正视问题

  进行充分的讨论,直到双方达成共识、把问题解决为止。这是五个处理方式中最能改善彼此关系、最能有效推进工作的选择。

  总之,在工作关系上,我们要看清现状,积极地解决问题。而在私人关系中,与气场不合的人,我们只要避开就好。

  报酬不一定总是公平的

  按常理而言,在组织内部,一个人的贡献越大,分配到的报酬应该越多,这叫做“公正理论”。可是,组织内部也常存在一些不符合“公正理论”的报酬分配方式。

  心理学家利文萨尔通过实验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个公司会尽量保证所有员工得到平等的报酬,而不会单纯根据贡献大小来决定报酬多寡。此外,为了保证组织内部的成员之间不会发生过大的摩擦,也有必要采取减少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分配方式。

  总之,在报酬分配的问题上,企业更多考虑的是集团内部的凝聚力,而非各个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程度。这种趋势在公开薪资待遇的企业内部更为明显。在分配报酬时,领导者对于是否根据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十分犹豫。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业绩低的人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收入比别人低很多。

  于是,本应根据能力大小和贡献程度进行的“公平分配”,在很多时候就变成了“平均分配”。然而,这种趋势一旦被周知,会大大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也正因为如此,处于企业管理层的人才会在公平与平等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对薪资报酬的分配进行斟酌处理。怎么采用“集体研讨”

  想通过讨论发掘新点子时,企业往往会采用“集体研讨”(又称为“头脑风暴”)的方式。在不发表批判和反对意见的前提下,参与者可以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在和谐自由的气氛中商讨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采用“集体研讨”的方式可以提出两倍于“个人思考”的想法和建议。不仅如此,还有实验证明,个人提出的想法在经过集体研讨后,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心理学家邓尼特等人曾做过关于集体研讨有效性的实验,实验对象为四十八名电子公司的研?a href='http://www.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焙退氖嗣愀嬉荡右等嗽薄J笛槭保直鸶撬母鲅芯靠翁猓缓蟊冉细鋈怂伎嫉贸龅南敕ê屯ü逖刑值贸龅南敕ǖ挠行浴W詈蟮贸龅慕峁焊鋈怂伎嫉贸龅南敕ㄎ蘼?ldquo;质”和“量”,都更具有效性。由此看来,进行集体研讨有时反而会使人们难以涌现出新的想法。

  此外,由于研讨时要接受并尊重参与者的想法,这样才不会使会议气氛太尴尬。可是这样做会抑制自己头脑的灵活性,影响自己想出新的方法。

  什么时候归属意识最强

  对于就读的学校或就职的公司,我们都有一种归属意识。所谓“归属意识”,是自己对于所属集团怀有的一种非常亲近的、全身心热爱的感觉。 商业人士常将“我们公司如何如何”挂在嘴边,这是心存归属意识的一种体现。这种感觉在集团内被称为“忠诚度”。不过,这可不是仅仅身在集团就会产生的意识。想要产生这种归属意识必须具备几个心理条件。首先,是对集体的信赖;其次,是努力成为集体一份子的态度;最后,是作为集体的一员并长期归属于集体的愿望。当这几种感情在心中生根发芽后,人才会产生对集体的归属感。

  前面所说的“忠诚度”,会因为个人与集体之间“工资报酬”的形式逐渐得到加强,而且这个过程是由个人与集体各取所需来完成的。例如,在商业人士和公司之间存在一种“交换关系”。商业人士为公司提供工作能力、知识、经验和干劲等,而公司作为回报为他们提供报酬、有价值的工作及扩大人脉的机会等。

  如果公司提供的报酬能够满足员工的要求,员工对集体的忠诚度会不断提高。员工有时会无意识地脱口而出“我们公司嘛……”,会不经意间地表现出对所在公司的归属感。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二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教类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主要取决于其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本研究以江西省几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作为测试对象,选择了性别、年级、不同出生地来考察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采用spssl3.0for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给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参考与研究工具。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对策

  一、引言

  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要完成一个转变,先是社会人,再是由社会人转到职业人。而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则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一般来说,职业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前提条件,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其他各种素质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侯丽萍、张慧全二位学者认为应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①心胸宽广,能容已、容人、容事;②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相信未来;③对社会发展变化反应灵敏并能积极地适应和参与;④好学乐学,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高的学习效率;⑤情感健康稳定,善于自我调节;⑥有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不怕困难挫折的毅力。”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方面表现出来的自知、自尊、自信、乐观、进取等品质就

  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反之,焦虑、自私、偏激、嫉妒、放纵等则是不良心理的反映。

  二、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调查设计与统计分析[2-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教类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不仅仅决定于高职生的智商高低、专业技能强弱,还取决于他们的情商高低以及心理素质的高低,尤其重要的是其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

  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问卷包括5个维度,即职业认知、职业性格、职业价值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在本次测量,以江西省几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剔除无效问卷份,共收回份1000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l3.0for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分析与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对策[9-10]

  3.1结果分析:

  3.1.1在职业认知方面

  社会职业状况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职业分布的状况、特点、要求、发展趋势等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在职业认知上大一和大三学生有明显的差异性(f=3.74p<0.05),且大三学生得分高于大一学生。说明随着经验与年龄的增加,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更加趋于成熟、稳定.在性别上,女性男性的差异不明显。从调查数据来看,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社会职业状况的了解,了解较多的只占5%,有一定了解的占60%,很少了解的占30%,一点了解都没有和未答的占5%。有80%的学生只追求高工资,高奖金,追求工作环境的舒适和工作的稳定。高职学生的职业认知还存在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就是对高职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准确,从而导致将自我的职业目标定位过高。高职培养的不是创新型和学科型人才,而是培养在现场工作的、有一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如果高职生对这形势认识不清,势必影响到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目标的定位。

  3.1.2在职业性格方面

  有32%的学生不知自己属于那类职业性格,有部分学生在做事认真上得分不高,做得成就做,做不成就罢,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与人很好的交谈。虽然性格分析对于职业规划没有决定性作用,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且很好利用性格优势做好工作,所以需要了解自己,比如自己擅长的领域、技能、优势,同时也能看到性格中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找出最适合自己,也是最利于自己发展的大方向。

  3.1.3在职业价值感方面

  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70%的学生认为工资待遇是体现一个人价值感的重要方面,个人发展处于次要位置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倾向。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要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难免会重视工作的薪资待遇问题,但这也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

  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缺乏为实现远大理想而放弃当前利益的勇气。部分高职生集体意识差,不善于集体协作,不会与他人合作;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紧张;拒绝参与集体活动,感情淡漠;不懂得关心体谅别人,一味要求别人的尊重,但却不尊重别人等等。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精选  3.1.4在职业能力方面

  男生与女生有明面的差异性,城镇和乡村的孩子也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和中国社会对男生的职业要求和对职业素质的积累更严格。乡村孩子从小得到更多的动手机会使他们在职业能力上更胜一筹。但仍有35%的学生感到自己缺乏一定的职业能力,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人单位在选聘时更加严格,增大了学生求职的难度。二是学生在校期间,交往能力和求职技巧的训练不足,不少毕业生难以应对招聘考核。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3.1.5在职业道德方面

  各年级的学生在职业道德上无明显的差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职业道德很重要,在工作中都能遵守本行业的职业道德。

  3.2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对策:

  从上述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调查统计分析结果中,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认知与职业能力水平会随着年级的、性别和出生地不同而有差异域。所以可以从这几方面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3.2.1在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上,要根据不同年级高职学

  生的不同特点,更有针对性地采取训练方法与措施可能会更好。

  3.2.2就性别而言,男女高职学生的也存在差异,男性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良好职业性格的养成、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各种职业能力的提高比女生相对要更快一些,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在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与职业心理教育时,要更应该辨清造成男女学生这种差距的原因,以给予针对性比较强的帮助。

  3.2.3从学生的来源来看,大中城市的职业认知水平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优势,尽快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更重要的是要集中在职业能力水平、职业道德的提高以及良好的职业性格的养成上,以便在职业心理素质的提高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结论

  本研究从这五个维度给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提高,给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参考与研究工具。同时,职业心理素质也是具有发展性的心理品质,是一个多维度、多成分且存在个体差异的心理系统,需要研究者不断地通过收集资料来加以验证、修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周有成.浅谈学生职场心理素质培养[j].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07

  [2]郑海燕,张大均.职业决策能力发展的案例分析[j].职教通讯.2007,05

  [3]刘红云,孟庆茂.探索性因素分析在测验编制中局限性的模拟实验[j].心理科学,2002,25

  [4]郑海燕.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钱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测量及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戴海崎,张锋,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8]顾海根,张程霞.职业心理综合测验的编制[j].心理科

  学.2003,06

  [9]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04

  [10]张大均.师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特点与教育[m].西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三

  在职场竞争异常激烈、工作岗位优胜劣汰的今天,大学生要走向社会成为“职业人”,要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挫折的考验中保持平常心态,胜不骄傲,败不气馁;要在赞扬与指责中保持平静,做到宠辱不惊;要能够坚定信心,克服困难,为了理想的实现,看准目标、不懈努力、开拓进取、大展宏图,就必须有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个人心理素质如何,关系到人的事业成功与否。有些大学生能力、机遇和才华都不错,却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做事难以成功,总与机遇擦肩而过;有些心理素质好的人,却能弥补自身能力、学识方面的某些不足,总是能抓住各种机遇,取得成功。大学生健康职业心理应具备以下标准:有理想和抱负,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有较好的群体意识,有敢于竞争的精神,有较好的创新精神,有健全的认知能力,有健康的情感,有良好的意志,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职业心理问题

  A、职场中主要常见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由于职场竞争的激烈和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自卑感、焦虑、嫉妒等心理给他们带来了很大压力。前几年的11月初,某师大一位2004届毕业生未找到理想工作而自杀,这一事件再度引起人们对就业心理的关注。

  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怎么办?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大。

  例如,这几年实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以来,总有一部分人一时没找到工作,这本来是正常现象,要找到本人求职愿望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需要时间、过程,甚至是机遇。但不少同学怕自己走入这个行列而忧心忡忡。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胆战心惊,尤其是自己向往的高职、高待遇的单位,参加竞争的人越多,录用条件越严格,有的同学就越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

  B、典型的职业与心理特征

  职业顾问的研究认为,人主要分为六种类型,他们分别具有其各自的特征和适合从事的职业。

  现实人 这类人习惯于寻求目标和创设目标。他们喜欢操纵工具、机器,与人和动物打交道,能适应客观自然和具有具体任务的环境。建议从事技能性的或者非技能性的劳动以及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精选

  农业、工业和室外交谈等职业。

  社会人 这类人习惯于选择那些要求利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能和对人感兴趣的工作。他们适合要求理解他人行为、缓和他人行为的环境。建议从事社会工作、咨询、调解、教育和一些要求组织他人的职业。

  智慧人 这类人习惯于选择那些利用智慧来运用字、词、符号和观念进行工作的生活环境。他们适合于要求具有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工作任务。建议从事科学研究、教书或者写作的职业。

  常规人 这类人习惯于选择那些传统和社会承认的目标任务。他们适合于要求对许多信息进行系统和日常处理的环境。建议从事会计、各种机关工作和行政工作。

  事业人 这类人习惯于选择那些有高度能量、高度热情和冒险性的工作,以及具有关键作用和推动作用的目标或任务。他们适合于要求口头奖励、命令和说服他人的环境。建议从事销售、管理等职业。

  艺术人 这类人习惯于利用感情、直觉和想像来创造艺术形式和艺术产品。他们适合于要求运用感情、想像来欣赏、理解或创造艺术形式的环境。建议从事写作、美术和表演艺术。

  职业心理调节

  (一)如何处理这些心理问题。大学生在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前,要改变一些单纯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求大学生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面对,以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持有良好心境,构筑完善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愤感、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终生职业”的择业、就业观。建立新型就业观,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

  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办法在大学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在不少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消极不良影响,也可以说是种种的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这对大学生顺利择业是十分不利的。只有主动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就业这一人生的重大选择。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如何才能消除缺乏自信心的问题。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大学生最主要的问题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面对改革的浪潮,看到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是正常的,也是比较普遍的。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主要不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在择业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总是说,“试试看”,显得很没自信等。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自卑心理。自信心是求职过程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求职时畏首畏尾会给人以无能的印象,使求职不易成功。正确评价自己对有自卑感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确评价自己的办法就是要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多找自己的长处,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忽略,这些本来就属于你的财富对于恢复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要

  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说:“别人能干好,我一定也能干好”等;再次,克服惧怕心理。不要怕失败,因为失败并不表示你不如别人,失败更不表示你一事无成。充满自信心,是成功的前奏。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对选择职业的焦虑心理。刚走出校门,没有社会经验存在焦虑心理是正常现象。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使学生产生压力,这种压力是对自身惰性的进攻,它可增强人的进取心,人只有面对压力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当然还应克服择业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这样做容易使择业失败,失败的体验又会强化沮丧、忧虑的情感。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攀高心理。大学生选择理想职业的标准普遍存在三高问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高是要求工作环境好,又有发展前途,最好是弹性坐班的单位。薪水高,就是注重经济收入,追求生活水平高。职位高就是要求社会地位高,最好是国家各大部委、各大公司。这种局面的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失败率和困难,有些同学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就是死守“三高”标准的结果。怕苦的心理严重影响择业的成功率,因此大学生求职前就应克服怕苦的心理。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能吃苦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不能吃苦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即使是“三高”职位也同样需要吃苦。曾有过一些大学生,千方百计挤进了外企后,又很快跳槽了,其原因是受不了外企紧张的节奏和工作的高效率。另外也应认识到最艰苦的环境,最容易锻炼人,也最易成功。当然,要克服怕苦的心理,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作风,更需要实践,大学生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有意识地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这对求职成功会大有益处。

  大学生终究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面对激烈的竞争,这无疑将会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使大学生养成并保持健康的职业心理,从一个校园学生转变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是非常关键的。

看过“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了:

解决心理困扰的论文
篇二:与心理有关论文

  心理困扰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因内、外部原因的影响而引起的在某一时期出现的焦虑与烦恼、迷茫与疑惑、低沉与沮丧等不良反应的心理状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决心理困扰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解决心理困扰的论文范文一: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困扰

  如今的大学生正趋于年轻化,18岁就读大学已经是一件很常见的事,处于发育时期的他们,由于他们生理上的突变,性机能趋向成熟,性心理逐渐苏醒,加上外界性信息的刺激,性意识逐步形成。此时引起了心理上的明显变化,在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开始涉及和思考——交友择偶,友谊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萌发了对恋爱的向往和追求。这时他们的性心理发育是否健康,对促进他们的生活、学习、心身健康和全面发展以及恋爱的成功与今后婚姻家庭的美满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的青年人都是在初中至高中的时候,身体开始发育,性器官趋向成熟,他们开始关注与自己性别相关的体形特征。几乎所有男生都希望自己身材高大,有肌肉,音调浑厚,拥有男性磁力,以吸引女性的关注。而女性几乎希望自己长得漂亮,身材苗条,乳房丰满,音调柔美,希望多一点男生被自己吸引,最好可以像某位当红的女星,千姿百态,体态完美。当中很多的人在青春期间因为吸收过剩或者肌肉形成让自己看起来跟同学格格不入等产生自卑心理,突然不想跟异性交往,甚至讨厌异性。出现青春期的忧郁,闷闷不乐的心情转变,喜欢呆在课室或者家里,不跟外界交流接触。

  求学时期青少年恋爱了,很多家长更害怕的是孩子会否有性行为,特别是女孩的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迷失自我情况时,要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聊天,跟她一起分析她的感情,看她的“恋爱”是只是对对方有好感,还是真的爱上了对方。告诉她,爱情是一个愿为对方付出全部、对方也给自己承诺、且是一种稳定的感情,这才是爱情。只是一方索取的感情,不叫爱情,特别是当对方要求你付出、比如发生性关系而你又没做好准备时,可以拒绝,如果对方以不发生性关系就是不喜欢他为理由的话,这不是真的感情,更不是爱情。同时告诉她现在她不成熟、不独立,承担不了成年人养育孩子的责任。

  由于身体发育逐渐完善,对性的好奇心理,当中很多人表示初中就接触色情影片,有得甚至是小学5、6年级就看过了。大多数都在网吧,有的表示是不小心点进色情网站,有的是因为无聊好奇心作祟。他们第一次看都觉得恶心不安,不想再看;有一部分人的同学把影片带到学校或者外出的时候播给他们看,所以很多都是缺乏正确的性知识,让他们觉得只有色情影片才能学到性知识,有得人甚至看上瘾去强奸犯罪,所以说通过不正确的渠道认识性知识对青年人的伤害不浅。

  据某网站展开的一项针对高校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出炉。该调查历时两年,开始时间为2007年9月,调查对象为北京、长春、成都、南京、南宁、武汉、重庆7个城市的8万余高校学生,包括在校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调查结果显示:60%左右的学生持性解放观念,70%以上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及未婚同居等行为持宽容态度。14.4%的未婚高校学生承认有过性行为,而在首次性行为中采取避孕措施的为47%,在性行为中每次都采取避孕措施的只有28.7%。调查显示,平均13.1%的大学生已发生过性行为,其中男生17.6%,女生8.6%。他们开始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9.51岁,体育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生性行为发生率最高。且存在少量商业性行为。

  在某一场演讲中有一位医生这样说:“「性」对动物来说,目的仅是为了传宗接代,纯粹是肉体快感的享受;对人类来说,应是心理层次,彼此分享心灵的快乐,美满的婚姻及爱情,应是身心和谐,灵肉一致的。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可能要面临未婚生子或早婚的问题,但无经济基础,个体人格又尚未成熟,如何去面对现实问题的挑战;若是选择堕胎,手术意外可能会造成不孕结果,甚至是有生命危险的威胁;另外,婚前性行为也要注意性病感染的问题,不要逞一时之快而造成终生的遗憾。”

  那青少年应该如何面对性困扰呢?首先要尽量远离诱惑,随时要警觉心有无逾矩,并适时转移注意力,将精力升华朝运动、文字、艺术方面发挥。性是人生中美好的,但太早享有,如摘取未成熟的水果,形同破坏,且味苦涩。爱对方,就要尊重她,珍惜她。人生要如倒吃甘蔗,甜美留在后头才是。彼此尊重,信念纯洁友好,这样的异性交往才会友谊长久稳定。

  生命是美好的、珍贵的,性行为是神圣的、不是随便的,所以青少年千万不要轻易尝试性行为。

  解决心理困扰的论文范文二:关注心理焦虑 帮助解除困扰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考试前和考试时表现出一定的紧张和亢奋,是一种正常现象。可以调动身体的能量,使人把精力都集中在所要进行的活动上,可以使考试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过度的焦虑则是一种心理问题。中小学中,学生面对考试过度焦虑的问题并不少见,其成因往往与学习有关,有的是因为老师、家长或自身的期望值过高,难以实现而焦虑;有的是因为学习任务过重或成绩不理想而焦虑;还有的是因为面对的考试很重要而焦虑……其成因虽然不一而足,但是往往使学生表现出紧张、着急、担忧、害怕、心烦意乱等外部特征。其影响是消极的。

  如何帮助学生解除过度焦虑的困扰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调节期望水平

  某些学生由于自身的期望与结果相去甚远而焦虑。对此,教师要通过谈话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帮助其正确认识成绩和名次的真正含义,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既不轻易地否定自己,也不过高地估计自己,而要保持中度的期望水平。

  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首先不要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

  二、进行学法指导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帮助其养成好课前预习,课上大胆提问、发言,课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另一方面,要经常组织学习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思维与思维碰撞,观念与观念交流。使焦虑的学生能有所启迪。

  三、引导合理宣泄

  对心理过度焦虑的学生,教师要会同家长及时给予帮助。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合理宣泄。因为宣泄是解除焦虑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正如培根所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的忧愁。”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真诚地做一位好听众,倾听往往是最好的帮助。

  四、塑造自信心理

  对那些因为成绩不理想而心理焦虑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尤其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表扬其优点,肯定其点滴进步。南京聋哑学校校长周弘曾这样说过:“孩子的自信源于家长的自信。”家长和教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把目光从注意自己的不足转移到注意自己的长处上来。在考试前或考场上出现怯场时,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紧张,别人也紧张。”“别人能行,我也能行!”

  五、注意劳逸结合

  在毕业考试或升学考试前夕,教师不能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打“疲劳战”,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不仅如此,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因为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地调剂机体各系统的机能增强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协调性,还能消除紧张状态和压抑感。在家庭中,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欣赏音乐、阅读课外读物,或者陪同孩子到户外散步、锻炼……这些都是消除过度焦虑的有效方法。

  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解除过度焦虑的困扰,这是学校和家庭的重要职责。


解决心理困扰的论文相关文章:

心理学论文范文
篇三:与心理有关论文

  在多年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的过程中,不断对毕业论文课程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探索,提出了制定毕业论文写作规范、由专门教师对毕业论文选题及写作进行培训、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与指导教师定期沟通以完成论文,最后进行论文答辩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心理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改善人们生活,发现自身更多美好的品质,并激发出自身的积极力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己在国内开展了二十多年,然而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依然定位于防治性层面上,以此解决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目标,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而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单元,可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1],使其养成出众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重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生成更加积极的力量,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视为最重要的教学使命。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对困境与挫折的能力,最终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第一,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回归最为本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可以更加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义。毋庸讳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离了实际的教育目标,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背景下,更加强调对学生采用“人文主义”关怀,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毫无疑问,积极人格,更加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融洽共处。在积极心理学的依托之下,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唤起学生潜在内心的心理素养,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社会责任意,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社会。

  第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存在正负两个方向[2]。一般意义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点,就在于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疏导问题症状,而并未把教育的重点安置在学生积极品质的锻炼上来。有鉴于此,高校唯有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可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系统,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建设健全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肯定,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推动许多事情的良性展开,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同样,积极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有着本质的推动意义与现实作用。随着外在教育环境中推动积极体验的形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将环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学生的内在心理,也可以使学生的积极人格也两种作用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对策

  第一,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学生之间在心理素质层面上是相同,但又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基于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基本一致,也给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教育环境作用之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尽相同,学生与学生间的客观差异可以说普遍存在。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正是倡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学生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在原本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健全。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还有必要最大限度上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咨询活动还有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个性发展。

  第二,树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既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只是单方面地关注对消极层面的教育。因而,高校所有的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是只是单一地围绕着一些消极环节进行衍伸,其中消极层面,主要是指对学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即提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就获得了极大地丰富,更加关注积极层面。当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必须要依托于学生、教师、校方这三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细化来说:学生应当重视和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实现不断积累;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加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而课外活动中也需要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校方在这其中的作用是将工作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三,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教师必须要充分体现其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也就一定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积极地学习与掌握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积极心理学,自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过渡到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惟其如此,教师在开展自身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就不在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通过积极的教学治疗手段,更好的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养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过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主要是以“解决问题”当成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单方面的“解决问题”,显然充满了很强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必要向积极的方面进行个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使得关注信息更为立体化。也只有真正的消除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12(04):151-154.

  [2]覃梅芳.基于积极心理学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04):220-221.

  范文二:积极心理学创新路径分析

  摘要:新会计制度的出台表明会计核算制度的不断进步,事业单位要从新的制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的财务核算状况,改进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更新会计核算理念,能够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实施新会计制度必要性的分析,探讨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影响

  一、引言

  事业作为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和功能,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有助于弄清楚国家资产的状况,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从而确保事业单位承担起公共职能。2013年1月1日起国家新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二、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必要性

  原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资产流向、负债等情况不能更清楚的反映,与时代的发展相脱离。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会计核算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快速、高效的完成自身的财务核算,还能根据时代和市场的变化和发展需要改进会计核算的方法,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效率,经得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检验,能够不断的促进事业单位与时代的发展相互对接。

  三、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情绪 心理论文
篇四:与心理有关论文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精选

浅谈中学生情绪心理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 情绪 心理健康 成因 解决对策

论文摘要:了解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规律,了解常见情绪问题的表现与形成原因,可以帮助他们正确把握和认识自己的情绪,矫正自身的不良情绪。中学生常会遇事武断,行为固执,不听劝告,我行我素,来得急而强烈,去得快也迅速,教师应该把中学生的情绪心理特点归纳,分析成因并解决。

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虽然如此定义,但心理健康的标准却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体精确和绝对,因为心理健康与否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和提高,所以判断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当困难的。尤其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自己的特征,作为教师,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及根源,改变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他们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成长,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本文就从中学生的情绪入手,对其情绪心理的成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孔之见,抛砖引玉罢了。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四条,其中第一条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权威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的10条心理健康标准中,第八条亦为“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结合中学生的特征,其“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无疑是判断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之一。

一、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

1.中学生情绪活动具有丰富性。情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它与认识活动不同,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展现形式和独特的生理基础。中学生随着身体的发育、认知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人际交往的增多,情绪进一步发展起来。了解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规律,了解常见情绪问题的表现与形成原因,可以帮助他们正确把握和认识自己的情绪,矫正自身的不良情绪,从而使心理健康更趋完备。 一项调查显示,中学生在情绪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及程度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情绪方面存在问题的中学生大致占百分之十。情绪是心理发展是否健康的主要指标,它影响广泛持久,若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调节,则很容体导致心理患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让我们对中学生的情绪活动和变化作一些概要认识吧。

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不断产生着各种新的需要,而且需要的程度也在不断地增加,使中学生在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上,形成了如自尊、自信、自强、自力等,以及友谊等方面的多种情绪体验。其表现为情绪带上了纹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面部表情不再是内心世界的显示器。比如说,此时对某一件事感到厌烦,但出于某种原因,既可以表现得不在意,也可以表现出热心;对一个人明明有好感,愿意接近,却由于自尊的原因,会有意表现出冷淡的态度,这就是中学生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中学生情绪激荡,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这种冲动性与他们的生理发育,特别是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强,抑制过程弱有一定关系。他们喜欢感情用事,于是好激动,对自己认为不良的现象深恶痛绝,对弱者则多加恻隐之心。他们对外部刺激反应迅速、敏感,高兴时欢呼雀跃,甚至唯我独尊,失败时则极端苦闷,悲观失望。有时为一点小事,或是动怒怄气与人争吵,或是转向反面变得悲观、绝望。在强烈的感情冲动下,他们会遇事武断,行为固执,不听劝告,我行我素。正因为中学生的情绪起伏不定,动荡多变,情景性强,感染性大,来得急而强烈,去得快也迅速,所以,他们既可以表现出惊人的豪壮行为,也能因为狂热、愤怒、不冷静,而盲目做出一些追悔莫及的事,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这就是中学生情绪体验的跌宕性。

2.中学生的情绪在实践上比小学生有更长的延续性。一件事情引起的反应能够较长时间留在心头,这种拉长了的情绪状态则会转为较稳定的心境。在愉快的心境下,心情舒畅,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会感到满意,干什么事都有劲,甚至对平时不感兴趣的活动也津津乐道;相反,若心境不好,则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在一段时间内,他们或欢乐愉快,或安乐宁静,或抑郁低沉,高兴的情绪会延续成良好的心境,苦恼的心境也会延续成闷闷不乐的心境,而这种不良心境的延续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就是中学生情绪活动的心境化。

中学生的情绪内容日趋复杂,但其高级情感体验上存在一定的简单性。中学生的情绪有时十分的强烈,有时又温和细腻;有时大起大落,波动性强,有时又相对稳定,不易改变;有时袒露率直,有时又文饰内隐甚至封闭内心情绪,这就使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rj/38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