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故事

亲情名人故事

| 点击:

【www.xzxrv.com--母爱故事】

有名的亲情小故事_关于名人的感人亲情小故事
篇一:亲情名人故事

  亲情,顾名思义,就是亲人的情义。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有很多,有名名人的亲情故事你又知道多少?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名的亲情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有名的亲情小故事篇1:妈妈给我一个梦

  我出生于1979年1月18日,出生后我非常可爱,我的家庭充满了欢笑。妈妈叶惠美是淡江中学的美术老师,爸爸是淡江中学的物理老师。本来妈妈想培养我的绘画才能,哪知我却对音乐非常敏感,我3岁就自己“录”专辑了,我有模有样地对着家里的一台录音机自唱自录,赢得了爸爸妈妈和外婆外公的夸奖。

  4岁那年,妈妈带我去学钢琴,我听了一遍就能复弹出来,老师夸我有天赋,小小的我坐在大大的钢琴面前,总是非常高兴。我的妈妈是一个喜欢追求完美的女人,我上小学后,妈妈为了培养我的钢琴水平,她准备拿出家里全部积蓄为我买一部名牌钢琴,请最好的钢琴老师为我辅导,但是我的爸爸则反对,家里并不富有,再说男孩子嘛,随意一点好。但是,妈妈还是为我买了一部名牌钢琴,弄得我爸无可奈何。我的钢琴老师是台北最有名的钢琴师,他觉得我是块料,对我极其严格,我练的是古典钢琴,每当我弹错一个音符,“啪”的一声,一把折叠扇就会打到我手背上,那时,我的手背总是青的。回到家中,妈妈依然不放过我,为了逼着我练钢琴,她拿着一根木棍站在我后面,一直到我练完琴为止,我的童年少了许多童趣,流下了许多委屈的眼泪,但是,我现在明白了,没有小时候打下的坚实基础就没有我今天的音乐成就。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又被大提琴忧伤凄美的琴声迷住了,妈妈对于我想学大提琴同样鼓励,于是,小小年纪的我又背着比我高大的大提琴每个周末挤上262路公共汽车去音乐馆学大提琴。

  就在我如痴如醉学习音乐的时候,我发现爸爸越来越少回家,同妈妈的争吵越来越多,我不知道是为什么,常常发现妈妈独自哭泣。后来我才知道,爸爸有了外遇。妈妈为了挽救家庭,暂时把我送到外婆家里。虽然外婆外公对我非常好,但我依然沉默,不再有说有笑,我崇拜肖邦,却无法达到肖邦的境界,我也崇拜李小龙,曾暗自练习双节棍,整天迷迷糊糊的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忧郁的我常常对着外婆家的斑点狗自言自语,实在郁闷时就一个劲地打篮球、打乒乓球,把自己弄得十分疲倦就倒头大睡。

  上初中二年级时,我最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出现了,父母离婚了,那一年我14岁。妈妈把我从外婆家接回时,我已经变得冷漠而叛逆。高中联考时,我的总分只有100多分,连普通高中也没考上,我的人生跌入了低谷。妈妈去找了淡江中学的校长,希望他能收下我,校长摇摇头:“成绩太差,爱莫能助!”妈妈介绍了我的音乐才能,校长告诉我妈妈,淡江中学第一届的音乐班正在招生。回来后,妈妈让我去考试,我弹完钢琴之后,被告知录取了。这一次,我是绝处逢生。

  中学的我是中分头,宽版裤,沉默又面无表情,再加上我的学习成绩不好,我的英语老师告诉我妈妈说我有智障。但妈妈并没有指责我,也没逼我学习功课,她说她相信我。妈妈的言行让我渐渐温暖,一天,她在我书包里发现了我的歌曲处女作《天长地久》,那是为我暗恋的一个女孩写的。妈妈看见我抄写工整的曲谱和平时潦草的作业完全是天壤之别,她鼓励说我的音乐肯定会有前途,我笑了,妈妈是学美术的,她对音乐并不怎么懂。

  从淡江到台北每天有两个小时车程,我要求爸爸为我买一辆重型FZR摩托车,这样看起来才帅,可爸爸说买一辆“小绵羊”代步就行了,我们父子俩就骑安全还是骑帅气争吵了起来,结果还是爸爸让了步,给我买了一辆二手重型FZR摩托车。我感觉爸爸依然爱我!

  高中毕业我没考上大学,准备了两次考台北大学音乐系最终都失败。郁闷的我颈椎隐隐作痛,时常痛得晚上不能入睡,医生确诊是僵直性脊椎炎,更令人沮丧的是这种病无法根治,只能靠药物缓解。我的人生又跌落到了低谷。

  病痛缓解后的我到了一家餐厅打工,老板用我弹钢琴来招徕顾客,生意日渐红火。这个时候妈妈替我在台北星光电视台《超猛新人王》报了名,这是一个鼓励和推荐音乐人的平台。在妈妈的鼓励下,我精心创作了一首歌曲《梦有翅膀》,我对自己的演唱实在没信心,于是请了一位歌手演唱,我来钢琴伴奏。表演那天,我和演唱者配合十分别扭,弄得台下的听众嘘声一片,我初出茅庐的一场表演彻底搞砸了。主持人吴宗宪是阿尔发音乐公司的老板,没想他看了我的曲谱后对我说:明天你到我的公司来上班吧!这一次,我又绝处逢生!

  进入音乐公司后,妈妈总担心我冷漠、不善言辞的性格不会处事,她常常在下班时间站在公司门口,准备了一些可口的比萨、炸鸡送给员工,请他们多多包涵,一来二往,妈妈比我同公司的员工还亲切。我珍惜这次机会,拼命写了很多歌,老板吴宗宪推荐给许多歌星都没人要。最后,吴宗宪决定给我最后一次机会,让我自己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并且要我10天之内写出50首歌!我背水一战,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写歌,每天由妈妈给我送饭,爸爸也打来电话给我鼓励。吴宗宪选了我自写自唱的十首歌做成了我的第一张专辑《杰伦》,没想我的专辑一出世便被抢购一空。接着我的第二张专辑《范特西》更加大受欢迎。第三张专辑是我献给妈妈和爸爸的,这张专辑我以妈妈的名字命名为《叶惠美》,第一首歌是写给爸爸的《以父之名》,中间还有一首叫《外婆》,是写给外婆的,这样,这张专辑中爸爸、妈妈、外婆都有了,虽然爸爸妈妈已经离婚多年,但是在我的梦里,我仍然希望我们一家人团聚。

  妈妈和外婆总是说我唱歌咬字不清楚,希望我能写一首咬字清楚的有古典意蕴的歌,于是,《东风破》诞生了,妈妈和外婆笑着说听得懂了!刚出名时,公司为了增加我的知名度,策划了我同蔡依林的恋情,让媒体炒作,因此我和蔡依林的恋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委屈了她,所以我主动给她写歌弥补我的歉意;后来我为了宣传我的专辑同台湾电视台的美女主播侯佩岑有了良好的合作,相互都有良好的印象,但最终我们没有发展成恋人,因为妈妈劝我晚点恋爱,最好不要找娱乐圈中的人。

  2006年,我在准备新专辑《依然范特西》中,我先后三次去拜访了台湾的前辈歌星费玉清,他是妈妈最崇拜的明星。最后费玉清被我的孝心感动了,欣然和我一起演绎了新专辑的主打歌《千里之外》,同时,我饱蘸浓墨的一首歌《听妈妈的话》也在其中,那是我对妈妈发自内心的感激。9月10日,新专辑台北签名会上,我看见一个小孩背着一个书包,上面写着:妈妈我会用功读书!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找到那个小孩,亲笔为他签了名,告诉他,听妈妈的话!

  有名的亲情小故事篇2:棋后侯逸凡 母爱漂流屋伴我走天涯

  2011年11月25日,17岁的中国少女侯逸凡在阿尔巴尼亚举办的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对抗赛中,以5。5比2。5的总比分,提前两轮卫冕世界棋后。

  而在此之前,侯逸凡曾创下了三项之最:13岁时,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女子国际象棋特级大师;15岁时,成为最年轻的中国棋后;2010年,16岁的侯逸凡成为全球最年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侯逸凡被媒体誉为天才少女,但她否认自己是天才。她说:“我感谢母亲,她给了我一个温馨的‘漂流屋’……”

  北上济南,小城之家一夜“拆散”

  2001年仲夏,7岁的侯逸凡被送到了山东济南,师从国际象棋大师童渊铭。

  侯逸凡的父亲侯雪健和母亲王茜将女儿送到济南。在返程的路上,王茜却不停地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妈妈,你们别扔下我”、“妈妈,我想你……”每接一次电话,王茜就泪光闪烁。

  侯雪健在江苏省兴化市人民检察院工作,妻子王茜是兴化市人民医院的护士。女儿侯逸凡于1994年2月27日出生,给侯家带来了数不尽的快乐。

  侯逸凡5岁生日那天,妈妈送给她一副小跳棋。小逸凡有事没事,就一个人摆弄着棋具。没多长时间,她就把跳棋玩得很娴熟,家里没有一个人是她的对手。夫妻俩发现女儿在下棋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后,决定送她去学棋。

  1998年8月,侯逸凡被送进了一个中国象棋培训班。小逸凡一下子就“钻”了进去,对其他玩具及别的小朋友常玩的游戏一点也不感兴趣,脑中、心中只有棋。

  这年年底,兴化市出了一个全国国际象棋冠军,举城欢腾。兴化也掀起了学国际象棋的热潮。王茜也跟了潮流,1999年5月,她将女儿送到国际象棋培训班。

  2001年7月,江苏省棋院在镇江举办了一次少儿比赛,侯逸凡表现出色,夺得冠军。她的表现引起前来观战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童渊铭父亲的关注。

  王茜对童渊铭的大名早有耳闻。他不仅是齐鲁晚报棋队的主力战将,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教练,先后培养出二十多个全国少儿冠军。王茜趁着童父赞赏侯逸凡的良机,请他帮助穿针引线,让侯逸凡拜在童渊铭门下。不久,童渊铭收下了侯逸凡。

  女儿远在济南学棋,王茜茶饭不思,行走坐卧想的都是女儿。几天之后,她有了辞职照顾女儿的想法。但遭到了双方父母的反对,“下棋是一种娱乐,怎么可以当饭吃呢!”“你的工作这么好,说辞就辞,以后到哪里找这样的地方啊!”关键时刻,幸亏侯雪健非常支持:“为了女儿,我们做点牺牲也值得,你辞职去照顾她,我支持!”

  于是,王茜办理了停薪留职的手续,只身来到济南,租了一间民房,专门照顾女儿。

  侯逸凡学棋费用很大,再加上租房及生活费,而且王茜辞了职,全家的生活重担就压在侯雪健身上。为支持女儿学棋,侯雪健戒掉烟酒,还将家中的房子以每年3000元的价格出租,他则搬到了大姐家居住。

  几乎是一夜之间,原本一个幸福安宁的家就这么被“拆散”了,王茜心里不免酸楚。侯雪健替她抹眼泪,安慰她:“我们又不是没有家,只要有你和女儿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

  漂泊北京,你在哪儿家就安哪儿

  在济南,母女俩虽然挤住在简陋民房,但王茜总是竭尽所能将房子装扮得温馨又漂亮。她贴了瓷砖,换了窗帘,还按照兴化家里的布局,花了几千元买来好看的布艺沙发,厨房也按照家里的标准购置了必用品。

  侯逸凡开始还不理解母亲的举动,“妈,这是租来的房子,咱们说搬就搬走,这些东西到时不都浪费了?”王茜没有回答,而是反问女儿:“乖女儿,住在这儿你有住在家里的感觉吗?”侯逸凡认真地点了点头。王茜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就好,这就是我们的家,哪怕只住一天,我也要让你有家的感觉!”小逸凡明白了,妈妈为了她,用心良苦啊!

  2004年,国际象棋“李成智杯”全国少儿冠军赛上,刚刚10岁的侯逸凡参加12岁组的比赛,竟然11战全胜摘取了金牌,令来自全国各地的教练、行家瞠目结舌。中国棋院国际象棋部主任、国家队总教练叶江川赞赏道:“这孩子思路清晰,反映灵敏,往那儿一坐,神态沉静,面露霸气,棋途无量!”

  2005年,11岁的侯逸凡成为国家队的一员。王茜跟随女儿搬到了北京。刚开始,母女俩只能租住着二十多平方米的小房子。北京的房租远比济南高,压得王茜喘不过气来。

  那年秋天,王茜给女儿换下凉席,铺上了床单。但当晚,侯逸凡却辗转反侧睡不着。王茜问女儿:“怎么了?”侯逸凡说:“我以前一直睡花格子的床单,使我经常想到棋盘,这个淡绿的床单我睡不习惯……”

  第二天天黑了,王茜才满头大汗地骑车回家。一进门,她就高声叫道:“凡凡,快来看,我给你买的花格床单。”候逸凡这才知道,当天一大早,妈妈将自己送到棋院后,就骑着自行车跑了不少商场和批发市场,但都没找到女儿想要的花格床单。后来,她在一个好心大妈的指点下,找到了城西的一个窗帘城,挑了上好的花格窗帘布,央求做窗帘的师傅,用这块布料做成了床单。

  躺着这母爱制成的床单上,侯逸凡悄悄落泪。这一刻,她更深刻地读懂了母爱的伟大。

  在侯逸凡到济南及到北京的几年间,王茜与侯雪健一直两地分居,一年连见一个月的时间都没有。每想到此,王茜就自责不已。侯雪健却说:“你在前方培养着女儿,你的担子比我重多了,要是自责,我更应该自责呢!”父母的话一字不落地进了侯逸凡的耳朵,她一手拉着爸爸,一手拉着妈妈,含泪说:“爸、妈,要是咱们一家人能守在一起,比我拿十个金牌都重要!”

  2008年8月1日,侯雪健停薪留职来到北京支持女儿。一家人在国家训练中心租了一个四十平米的两居室安顿下来。而王茜也在国象队的图书室找了一份临时工。七年漂泊过后,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卫冕棋后,给父母一个不再漂移的家

  随着棋力大增,侯逸凡参加的比赛,大都可以拿到第一,成了圈内公认的天才少女。她也渐渐滋生出骄傲的情绪。这让王茜心里有些不踏实。

  王茜的担忧不久便成了现实。一次,在中法青年对抗赛上,侯逸凡首轮比赛遇到了法国14岁的棋手拉格拉夫,残局阶段,她晕招迭出最终被对手翻盘。而其后的维克安泽杯比赛中,侯逸凡连下27局棋,最后计算平均等级分,结果只差半分没能晋升男子特级大师(棋手最高技术等级称号)。按照国际棋联规则,以往成绩并不累积,所以侯逸凡得从头开始。

  两次不应有的失误让小逸凡一时很难接受。看女儿情绪低落,王茜开导她:“一两次失利并不可怕,这说明你的棋还有稚嫩的地方,还需要磨炼。”

  一次,喝了妈妈煲的冬瓜汤后,觉得味道很好的侯逸凡不禁连喝了好几碗。王茜适时地问她:“知道冬瓜汤为什么好喝吗?关键是看火候,火候掌握得好,汤才能煲得好喝。”接着,她话题一转,“下国象也一样,也得看火候,太急躁不行,太温吞也不行。需要搏斗时不进攻就会丧失时机,但一味地捕杀不讲究策略也难于取胜,要恰如其分地掌握好火候,控制好心态。”妈妈的话,让女儿若有所思。

  就这样,通过王茜一道又一道的“心灵煲汤”,逸凡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潜质也得到全部释放。2007年2月,侯逸凡在第六届俄航杯国际象棋公开赛中三次击败世界男子特级大师,在世界棋坛引起轰动。同年6月,侯逸凡在全国国象女子个人赛中11轮积9分夺冠,成为中国最为年轻的棋后。

  侯逸凡经常参加国际赛事,语言成为她与国外棋手交流的最大的障碍。王茜本准备替女儿报英语培训班,但学费太高。她苦思冥想后,有了办法。她经常带着侯逸凡到一些高校的“英语角”跟大学生直接交流,向大学生请教。同时,她自己也带头苦攻英语,母女俩交流时,她逼迫女儿要用英语交流。遇到母女俩都不会的单词与语句,王茜再四处求教。经过一阵恶补,侯逸凡已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2010年10月,侯逸凡在广州亚运会获得个人金牌。接着,她在土耳其安塔基亚举行的女子国际象棋世锦赛上,一举夺冠,成为国际象棋历史上第十三位世界冠军与最年轻的世界棋后!

  2011年11月25日凌晨,侯逸凡又在阿尔巴尼亚举办的2011年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对抗赛中,提前两轮卫冕世界棋后!

  夺冠之后,侯逸凡快乐得笑成了一朵花。当有人问起侯逸凡的目标是什么,她回答很干脆:“想学谢军姐姐读到博士,再就是给漂泊的爸爸妈妈在北京买一套房子,给他们个安乐窝,让我们的家不再漂流!”

  有名的亲情小故事篇3:公益大使濮存昕 “放养女儿”做慈善

  2012年元旦前夕,一群来自青海玉树的儿童在经过多次手术后,终于走出北京一家整形医院。而改变其命运的,正是大明星濮存昕和他的女儿。近年来,这对父女频频发起公益行动,人们不禁好奇,曾自称“叛逆少女”的濮方,是如何与公益明星父亲“统一战线”的?请看濮存昕父女的私房故事。

  老爸发飙:教育子女不要“和事佬”

  濮存昕1953年出生于北京,17岁时,濮存昕来到黑龙江当了8年知青。1978年返京后,他考进空政话剧团当文艺兵。但此后的几年间,濮存昕扮演最多的角色就是“路人甲”。尽管如此,这位帅气小伙还是赢得了一位舞蹈演员的芳心。她叫宛萍,不仅容貌俊俏还是上尉军衔!

  有人劝宛萍:“你怎么挑来挑去挑个普通战士呀,他每月的工资才6块钱!”女孩笑着说,她只图对方的才气和善良。因此,相恋两年后,她毅然嫁给了他。婚后,他们的爱巢筑在团里一座筒子楼里,虽房间狭小,却充满浓浓的爱意。

  1983年,小屋里传出了女儿濮方“咯咯”的笑声,初为人父的濮存昕高兴极了,经常哼着歌儿在门前的铁丝上挂起孩子花花绿绿的尿布。

  1986年,濮存昕被调进北京人艺。随后,由濮存昕主演的电视剧《英雄无悔》的热播让他尝到了成名的滋味。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濮存昕渐渐发现,小濮方身上有着许多独生子女的“通病”:霸道、自私、任性。有时候亲戚带着孩子来家里玩,濮方经常霸占着零食和玩具,别人一碰就要挨她的“粉拳”。有一次,见女儿又蛮不讲理地欺负同事的孩子,濮存昕生气了,当场就把小濮方锁在卧室里让她反省。但宛萍于心不忍,很快就将孩子“营救”了出来。濮方走出房间后嘿嘿直笑,那得意的表情似乎在向爸爸挑衅。

  当晚,濮存昕认真地和妻子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我希望以严父的形象来提高教育女儿的效率,可你对女儿太过呵护,老做她的‘挡箭牌’,这样下去非把孩子宠坏不可。”宛萍反驳道:“人家不都说夫妻俩教育孩子,应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软硬兼施才好。”濮存昕反驳说:“我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应该一致,不应该一个异常严厉,一个温柔有加,那样孩子会不知道该听谁的,该怎么做。”

  女儿上小学后,每天早上都要宛萍催促好几次才起床,为此,濮方多次迟到,在学校挨了不少批评。宛萍拿女儿没辙了,就对濮存昕说:“你不是说要严管女儿吗?先治好她赖床的毛病吧!”濮存昕胸有成竹地说:“看我的!”

  当晚,女儿睡觉前,濮存昕拿出一个新买的闹钟,郑重地放到她床头,神情严肃地说:“你现在是小学生了,应该遵守学生守则。以后爸爸妈妈不再叫你起床,闹钟一响,如果你起不来,迟到了受批评是你自己的事情!”起初濮方撒着娇不同意,可濮存昕没有给她任何商量的余地。

  濮存昕心里明白,孩子其实很看重自己在外人面前的形象。果然,濮方逐渐改掉了睡懒觉的毛病。严父式的教女方式有了成效,濮存昕夫妻俩很开心。

  濮存昕长年在外拍戏,平时能和女儿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但他对女儿的疼爱是很具体的,譬如一有时间就往家里打电话,总要听听濮方的声音和小宝贝亲昵。

  严宽有度是真爱,放养女儿去留学

  健康向上、坚强勇敢、不矫情做作,是濮存昕对女儿的要求。但在濮方8岁那年,有一次去医院体检,验血时不幸遇上一个实习护士,在濮方手腕上连扎了6针才找对血管。这时,疼痛难忍的濮方终于哭了起来。“扎了6针才哭,这小姑娘真够坚强的!”有位家长目睹了这一切,不由啧啧赞叹。

  可濮存昕并不以此为荣,一回到家里,他就忧虑地对妻子说:“挨了6针她才哭出来,是不是我们平时的教育方式太凶悍了?”宛萍当即也附和说,濮方如果能和别的孩子一样,将内心表达得更直接一些就好了。于是,濮存昕决定调整教育方式,适时地放宽对她的约束。果然,濮方变得更加活泼开朗了。

  但好景不长。升入初中后,濮方和许多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一样,总喜欢和父母对着干。有一天,濮方和同学玩到很晚才回家,濮存昕发完火后让女儿赶紧睡觉。不料,濮方竟坐在客厅里默不作声地看起了电视,嘴里还忿忿地嘟囔道:“真讨厌!”濮存昕不由火冒三丈甩给女儿一个耳光:“不准对大人没礼貌!”

  这是濮方有生以来第一次挨爸爸打,她摸着脸颊委屈地哭了。第二天,濮存昕坐在赶往河北片场的车上,想起女儿红肿的脸感到心疼不已。中午趁剧组休息,他赶紧往家里打电话,不料,任妈妈怎么哄濮方就是不接爸爸的电话。

  更可怕的是,父女俩的感情仿佛从此有了裂痕。细心的濮存昕注意到,濮方和同学说话时嘴角是上扬的,一旦回到家里女儿的脸就会耷拉下来。后来因为濮方放学后经常不按时回家,濮存昕又让妻子责备过她几次,但都收效甚微。总不能老对孩子实施“武力”吧?两口子一筹莫展。

  濮存昕开始反思,他和妻子为什么害怕女儿不按时回家呢?因为上小学期间孩子一直由家长接送,读初中以后,她突然间可以晚回家了,他和妻子都不适应。事实上经过一番“调查走访”,他发现女儿放学后往往是和女同学一起逛街,并没有做什么错事。这时濮存昕才意识到,孩子大了不由爹娘,严加看管只会让她感到不快乐。

  想通了这个问题,濮存昕心里豁然开朗。此后,他和妻子干脆以“开放式教育”代替以往的严苛。在把握好大方向的前提下,两人不再管女儿细枝末节的东西。在赢得了尊重和一定的自由后,濮方和父母在一起时也有了欢声笑语。

  1998年,濮方提出想去美国留学,接触多元文化。尽管濮存昕夫妻俩都很舍不得女儿,但还是尊重了孩子的选择。临行前,他送给濮方一本《诫子书》及三句话:“一定要健康;一定要自食其力;一定要懂得感恩。”

  来到美国后,濮方谨记父亲的叮嘱,做人做事都很低调,课余时间还到中餐馆刷盘子、到车行洗车赚钱。尽管濮方并不缺钱,但她很愿意积累些打工经验磨砺和提高自己。

  与女儿的成长同步的还有濮存昕的事业。2000年,卫生部聘请他为“艾滋病义务宣传员”。当时,不少好心人劝他:“你这是在往火坑里跳,万一被感染了怎么办?”于是濮存昕想听听女儿的意见。

  接到父亲的电话后,濮方淡然地说:“就这事啊,在美国很正常。上个星期,我在这边也加入了反毒品宣传的公益组织呢!”没想到女儿才出国一年,就有了如此高的觉悟,濮存昕深受感动,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携手女儿做慈善,建立浓浓“战友情”

  离开祖国和父母后,濮方才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家人的好。拿到打工赚到的第一笔钱后,她分别给爷爷、奶奶和父母买了一份小礼物寄回北京。这份漂洋过海的孝心,令一大家人无比欣慰。

  2003年7月31日是濮存昕50岁生日,当天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濮方以她的相册为素材,特意制作了一部“微电影”在网上传给爸爸。在“影片”结尾处,濮存昕还看到一行温暖的文字:当身在异国他乡,我才感觉到家庭的温暖,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当晚,不太会打字的濮存昕生疏地敲击着键盘,给女儿发出了他人生中第一条微博私信:“你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在我今后的岁月里,你的一切都是我生命的支点。在你面前我不老,永远是你的朋友!”看着这些直击心灵的文字,想到曾经将自己扛在肩膀上玩的父亲,不知不觉间已是年过五旬的老人,濮方潸然泪下。从此,父女俩就开始通过互联网传递关爱。

  2008年暑假,回国探亲的濮方忐忑地告诉父母,她恋爱了。濮存昕在惊讶之余,心平气和地说:“你独身在国外,能有个男孩子爱你、照顾你,我们很感动。不过,要保护好自己,不然我们怎么能放心?”一席温暖的话语,听得濮方眼眶湿润。

  转眼间暑假结束,女儿要离开了。临行前,濮存昕在她的行囊里放了一盒避孕套。濮方被父亲的举动惊得目瞪口呆。濮存昕严肃地说:“爸爸没有别的意思。你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带上。”一瞬间,濮方懂得了父亲那无声的父爱。她搂住濮存昕的脖子羞答答地说:“爸爸,你就是我的‘情人’,你给我的爱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

  2009年,濮方学成归国,考虑到自己对国内的情况不够了解,她便应聘到北京一家公司工作,边干边学习。由于工作能力突出,半年后她就被提升为部门经理,薪水十分丰厚。但令人惊讶的是,不久濮方却选择了辞职,并宣布她要开一家公司全力做慈善。理由很简单:她想像父亲那样为公益事业奉献自己。那份因帮助别人产生的幸福感,是赚多少钱都无法体验到的!

  2009年底,濮方成立了北京悦宁文化传播公司,并担任总裁。该公司主要致力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组织和倡导。

  申办公司、租办公楼、跑项目、招员工……濮方一个人办妥了所有事。其间虽遇到不少困难,但她都一一克服了,从未求助过濮存昕。因为她不想让别人嘲笑自己是靠拼爹取胜的“星二代”,她只想继承父亲的公益心,做个对社会有益的“善二代”。

  濮方虽不会利用父亲的关系去赚钱,却愿意通过濮存昕的影响力来做慈善。2010年5月12日,她策划了“汶川大地震三周年慰问义演”活动,请到的演员大多是爸爸在演艺圈内的朋友和同事,在为灾区群众献上精彩的演出后,濮存昕父女俩还带领着众多志愿者,为汶川的孩子们送去了衣服、玩具和学习用品。

  2011年,为了让更多年轻的朋友献出爱心,濮方首次尝试“微公益”,利用微博与网友互动,号召大家参与。在短短的一个月中,就募集到价值30多万元的捐赠物品。濮存昕感叹说:“原来微博还能用来做公益,看来我这个50后还要向你这个80后好好学习啊!”

  2011年8月18日,濮存昕父女带领志愿者团队前往海拔4000米的青海玉树,其间,父女俩接触到一些面部有残缺的孩子,他们整天戴着口罩上学,难以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濮存昕和濮方商议后决定,联合西部儿童基金会帮这些可怜的孩子做整形手术。

  2011年11月28日,濮存昕父女俩带领10名玉树儿童走进了北京一家著名整形医院。手术成功后,孩子们都拥有了梦寐以求的漂亮脸庞。父女俩想:比起这些孩子的健康和未来,车马劳顿、高原反应、向企业筹集资金时遭遇的白眼等,又算得了什么呢?

  曾有人向濮存昕请教他的“驻颜术”,这位拥有“少妇杀手”称号的儒雅之士微笑着说:“热心公益的人不容易老,因为爱心是生命的源泉。”28岁的美女总裁濮方则表示,她愿意和父亲并肩作战,一直把爱心传递下去!

 
看过“有名的亲情小故事”的人还看了:

最感人的亲情小故事
篇二:亲情名人故事

  一辈子里很多时候我们惦记着朋友、爱人,却忽视了那两个永远把自己当小孩的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最感人的亲情小故事

  最感人的亲情小故事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有对老夫妻,儿子在外地,每次打电话回家,老太太问儿子吃的啥,儿子总回答:“吃热狗。”老两口平时吃烙饼喝稀饭,这“热狗”是啥滋味,还真没吃过。于是,老太太就给了老头三十块钱,让他出去买俩热狗回来尝尝。

  老头走到街上,没看到热狗,却看到有个小伙子在卖狗。这小伙子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看就是个白领,他卖狗的方法也和别人不一样,一定要狗看上了新主人,才谈价格,否则给多少钱都免谈。旁观者中有不少人觉得新鲜,想上去试试,可这狗脾气很大,对这些人一个也看不上,谁上来都汪汪乱叫,张嘴咬人。

  老头觉得稀奇,细看这狗,金黄的体毛,雪白的围脖,是条正宗的苏格兰牧羊犬。老头看着喜欢,也上前摸了摸。嘿,怪了,这狗见了老头,温顺得像只小绵羊,不但不叫不咬,还伸出温热的舌头舔老头的手,舔得老头心里酥酥的,想起儿子小时就着他的手吃桂花糖,伸出舌头舔糖碴的情形,刹那间就打定主意要把这条狗买下来。老头想,这样不但可以稍减膝下冷清,剩饭剩菜也好处置了。

  小伙子一看老头想买,伸出手掌开了个价:“五千。”老头摇摇头:“这种狗最多三千。”小伙子翻翻白眼:“我就这价儿,您爱买不买。”老头转身就走,一步三回头,走了好远,看小伙子真没喊的意思,只好又回来,咬咬牙说:“算你狠。”从附近相熟的小店里借了四千,又摘下儿子给买的劳力士手表,总算把狗买了下来。

  老头牵着狗走了不到二百米,小伙子举着钱从后面追了上来。老头不由一阵紧张,急着说:“男子汉大丈夫,咱可不兴反悔的啊。”小伙子嘿嘿一乐,说:“我就反悔,我不卖了。”说完,把钱和手表塞进老头口袋里,咽了口唾沫,说,“我的狗白送给您。”

  老头被弄愣了,这是演的哪一出呀?小伙子叹口气,说:“大爷,不瞒您说,我在外企工作,因为工作紧张,经常通宵加班,实在没法照顾这条狗,才狠心把它送人。但又担心狗跟了新主人受罪,所以就让狗挑主人,挑好了再故意高高开价,看看买主是真心喜欢还是打算转手倒卖。”

  老头一听,拿出三千要还给小伙子:“那你好歹留个本钱。”小伙子坚决不要:“我只希望它过得比我好。”说罢,眼圈一红,掏出狗的户口本防疫证递给老头,掉头跑了。

  老头白得了一条纯种牧羊犬,而且还有户口本防疫证,非常高兴。他牵着狗,买了热狗,一路哼着小曲回了家。回家就向老伴吹嘘:“嘿,这狗和我有缘分,满大街的人不要,单单挑中了我,你瞧——”说着就取出一个热狗,递到狗的面前:“来,乖,你舔我的手,我给你这个。”

  谁知狗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不但不过来,反向后退了两步。老太太说:“嘿,老头子你真厉害啊,这一会儿的工夫,跑天津去了。”

  老头摸不着头脑:“谁,谁跑天津去了?”

  老太太说:“你没跑天津去,哪弄的‘狗不理’啊?”

  老头气得把热狗往桌上一扔,冲狗一瞪眼:“你还真难伺候,热狗都不吃,我还指望你吃剩菜剩饭呢!”

  老太太说:“你接管它的时候,有没有问它的食性?”

  老头一想,是疏忽了,他只得把狗往院子里一拴,进屋拿了个小碗,放在狗面前,准备一样一样地试。

  老头先拿了点早晨的剩稀饭,不吃;再拿馒头,不吃;油条,还是不吃。老头跑了一趟又一趟,最后狗面前都摆上满汉全席了,狗还是眯着眼在那儿趴着,动都不动。

  老头这下真没咒念了,在屋里心神不定地来回走动,晃得老太太头晕,就说了一句:“与其在这儿瞎折腾,你不会找它主人去?”

  老头说:“找?上哪儿找去?要能找着我早去了。”

  老太太说:“没听说过吗,猫记千,狗记万,小鸡还记二里半呢,没准儿这狗自己就能找着。”

  一语惊醒梦中人,老头一拍大腿:“是呀 !”立即牵狗去找。

  一开门,哟,迎面就撞上了那个卖狗的小伙子。小伙子见了老头,乐了:“大爷,我从小店店主那儿打听到你的地址,总算找到您了。”说着,从门外一辆汽车的后备箱里,抱出狗的小屋、睡垫、衣服、餐具,一样样往屋里搬。

  老头拉住小伙问:“小伙子,先别忙,我问你,你的狗有没有病?怎么啥都不吃呢?”小伙子一听,挠挠头皮,不好意思地说:“忘了告诉您,这狗有个毛病:只要是拴着它,半尺之外的东西,哪怕是山珍海味,它都不会碰一碰的,链子再长都不碰。”说着,他亲自示范,用手把那碗稀饭推到狗面前,半尺以外,狗果然看都不看,一到半尺以内,那狗立即两眼放光,张口大吞,没几下,就把那碗稀饭喝光了。

  老头看得呆了,半晌才想起来问:“难为你怎么训的,尺度把握得这么准。”

  小伙子不答,蹲下身把馒头、油条一样样推过去,狗都吃得津津有味。老头儿在一边觉得稀奇,又抓起那只热狗,送到狗嘴前。谁知,狗看见热狗,就像看到毒药一样,连连后退,碰都不碰。

  小伙子见老头疑惑的神情,就说:“我工作忙,平时就靠热狗对付肚子,我吃一个,它吃一个。时间长了,它对热狗就腻成这样了,反而喜欢吃您的稀饭馒头。”

  老头恍然大悟:“难怪我回家以后拿热狗逗它,它理都不理我哩。可我还是不明白,它为什么不碰半尺以外的吃的呢?”

  小伙子说:“热狗这东西是高热量,吃了光长肉。我们俩都弄了一身肥肉。我没时间锻炼,也没时间遛狗。后来我想出个办法,给它弄了个跑步机,两边加上栏杆,前面吊根骨头,把狗拴跑步机上,离骨头有半尺远。开始还行,它在上面跑啊跑,努力去够那根骨头。可是时间一长,它跑得再努力也够不着,就对半尺之外的食物丧失了兴趣。”

  俩人正说着,忽听屋里传来呜咽声。老头忙跑进屋里,只见老太太眼泪扑嗒扑嗒的。老头连声问:“怎么了?怎么了?”

  老太太哽咽着说;“狗吃热狗都腻成这样了,人不知成啥样呢。”老头明白了:原来老太太想起儿子老吃热狗的事了。老两口原来以为儿子在外地大城市工作,一定是样样都好,所以除了寄钱以外,很少回家,连电话也不常打回来。现在才明白,儿子天天吃热狗,一定是和这个小伙子一样,忙呀!

  老太太立起身来,斩钉截铁地对小伙子说:“今儿说什么你也不能走了,大娘我给你熬粥去。”

  最感人的亲情小故事 老来多健忘

  老来多健忘在他出世的时候,祖父当然已经老了,他生命中的祖父,不过是一个喜欢打麻将、练太极、浇花钓鱼、爱提当年勇的普通老人。而他也从来没有想过,会在18岁的一个夏夜,与祖父的少年时光劈面而遇。那晚,是一位亲戚来告知的,祖父的一位表妹去世了。

  在所有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之前,祖父已经霍然站起:“死了?怎么会?怎么会?”蓦然觉得自己失态,转身回房。家人皆尽偷笑。

  于是那夜,他便知道了祖父与表妹青梅竹马的童年,情窦初开的少年,带着表妹私奔6个月的石破天惊。到最后,他们还是被找回,表妹被远嫁。而这些,都已经是60年前的事了。

  来人是请祖父参加葬礼的。第二天早上,父亲想去和祖父商量的时候,祖父却已经练太极去了,房门洞开,桌上薄薄一张纸,上面墨色淡淡的5个字:老来多健忘。

  既然祖父已经淡忘,那又何必帮他想起,父亲便回绝了来人,从此家中不提此事。

  祖父过世的时候他已上大学,主修中文。大二的时候在图书馆里看《白居易全集》,正看得意兴索然,突然,仿佛惊雷般的一瞬,他看到了祖父当年写下的那句诗,而那句诗的全貌是:“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

  他僵在当地,竟然会是如此。原来祖父一直记得,60年的烟尘岁月抵不过初恋女子的一抹笑容,让祖父在余生的每一寸光阴里深深铭记。而爱情究竟是什么,竟让80岁的老人仍然在刹那间动容,忘了时光的远走,只以为是红颜弹指老?

  应该是身为人父和家长的尊严让祖父不能明白表达自己的心意吧?当祖父写下那句诗的时候,他是多么希望他的儿孙能够读懂。今日,他终于懂得,可是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他只能在心中一遍遍念着:“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好像是念给天上的祖父听。

  最感人的亲情小故事 老人和老树

  每次回老家走过那地方,我就会想起那棵老树和那个老人。老树是村里少有的大槐树,老人是我们生产队唯一的五保户老太太。

  屋前种榆,屋后种杨,不知何时村中有了这个规矩,对槐树却没有禁忌。尽管没有禁忌,村里在院子里栽种槐树的也不少,可像老太太家槐树这么高大粗壮的却没有。

  老槐树粗的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直溜溜的树干和粗糙的树皮,枝杈遒劲,透着沧桑。孤零零的树下是两间西屋,房屋也沧桑,屋顶瓦片上长着杂草和米谷菜,墙土有些剥落,屋檐下的鸟巢里几个刚出生的小麻雀唧唧叫着。

  老太太的男人过世早,两个女儿出嫁到外村,她不愿意随女儿生活,就留在了注定要厮守一生的孤独小院。孤独是她的一种生活方式,不会说话的老槐树是她生命一部分。

  老太太爱干净,小院经常拾掇得整整齐齐;她穿的衣服虽有补丁,却也是针脚细密,绝不是大针粗线碍人眼目的那种,而且总是洗的干干净净。老太太的干净有时就到了洁癖的程度。生产队派人给她挑水,她把前边的那桶水倒进水缸做饭饮用,而后面的那桶水就倒进水盆洗衣服用,她说后边的桶水不干净。有人就逗她,等她把前边的桶水倒进水缸后,这人就装作猛然记起的样子,说:“哎呀,这桶水原来在后边,进门前我换到了前边。”说的老太太直皱眉。后来她就拒绝别人挑水,自己提着一个罐子直接到井边提水。

  槐花盛开时村里的一景,黄色的槐籽从小院溢向街道。槐籽晒干后可以卖钱,所以就有小孩子趁老太太午睡时候翻墙进院采摘槐籽。老太太知道后并不生气。如果她被孩子的闹声吵醒,就悄悄坐在炕上,透过窗棂看,默默等着孩子们从树上下来。老太太不声张的原因是怕孩子们见她后受惊害怕,不小心会从树上摔下来。

  老太太的善良是出了名的,说话总是慢声细语,跟谁都没有红过脸,对谁都是一副热心肠,人缘极好。她不爱串门,更不掺乎邻里间的是非,平时就搬个小马扎坐在槐树下做针线活,累了就靠着槐树闭目养神。树的枝叶罩着荫凉,鸟儿在树枝间蹦跳,静谧中老人过着自己悠然而清苦的日子,全然不管外面世界的纷争。

  临街的院墙不高,外面文攻武围的喧闹时常隔墙传来,老太太有时站在老槐树下向外张望几眼,嘴里不知念叨几句什么,就匆匆关门。外面打到牛鬼蛇神的口号震天响,老太太依然烧香拜佛,也没有人上门找事。有小孩子欺负挂着牌子游街的地主富农,老太太就隔墙大声告诉孩子们从小要多做善事。

  秋后树叶落光,一串串槐豆在枝头颤悠。老太太用杆子把槐豆打下来,择好洗净,在水盆里泡好,然后配上调料煮熟,有人来就抓几把吃。老太太自己不吃,她牙不好咬不动。此时的槐豆对于经常饿肚子的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比现在的一顿酒席都有诱惑。

  我们全家和村里许多人一样对老太太充满感激之情。我哥哥对我说,五十年代大食堂后期,在人人挨饿的年代,我们全家爱就受过老太太的接济。那时我父亲远在外地水库工地当民工,顾不上家,母亲带着大姐,哥哥和二姐艰难度日。按照队里规定,大人每顿一瓢稀饭,小孩子每顿半瓢,全家每顿饭就是区区两瓢半稀饭,可这点还不够大姐和哥哥两个人吃。等孩子们把饭吃完,母亲每顿只是喝点凉水或拣几片菜叶充饥。看着我母亲日渐消瘦,老太太悄悄从自己那份饭中匀出半瓢给我母亲,老太太对我母亲说:“这半瓢饭你得吃,你要有个三长两短,这仨孩子咋办?”那是饿殍遍地的年代,连我的亲奶奶和爷爷都不肯拉我们家一把,非亲非故的老太太却如此帮助,她给我们家何止是半瓢稀饭啊?所以,我的哥哥姐姐提起此事总是唏嘘不止,总是念叨老太太的恩情。有名的亲情小故事_关于名人的感人亲情小故事

  1980年,在我参加高考前一个多月母亲病逝。帕耽误我学习,在父亲和哥哥安排下,我回家见了母亲最后一面,第二天又回到学校,等到出殡时再回去。为此村里就有人议论指责我,说我不孝。而在母亲出殡前的晚上,老太太颠着小脚来到灵棚前劝慰我说:“孩子别生气,再哭你娘也听不见了,好好上你的学,将来有出息了,你娘在地下也就安心了。”除亲友外,在母亲去世老太太是安慰我的为数不多的乡邻中的一个。良言一句三冬暖,老人的话至今让我感动。

  1986年,八十高龄的老太太无疾而终,我因出差在外,没有给老人送行,至今都感到对不起老人。

  老人走了,那棵老槐树形单影只地残存着。每次回村,看见了老槐树我便想起那善良的老人。后来,老人的宅基划归了别人,老槐树也刨掉了,可每次路过那里,我依然记得那老槐树,依然怀念那善良的老人。只要老人曾经生活的这块地方不消失,只要我的记忆不消失,我想我会终生记得那个老人和老树的。

  最感人的亲情小故事 声音的温度

  那年,一场变故悄悄潜入我家。先是母亲生病住院,体质本就羸弱的父亲,因为焦虑过度,也随即病倒,父母双双住进了医院。

  太阳从西边落山,恐惧却从我的心头升起,那年我才十三岁。山村的夜色中,黑黢黢的远山像一副剪纸阴森地贴在窗户的玻璃上,偌大的屋子里,只剩下我和妹妹。山中的狼群,一声接一声凄厉地哀嗥,常常将我和妹妹从梦中惊醒。

  我们住在一所山村学校,叫喊声未必能让远处的人家听见。忽然,我想起了口哨——母亲上体育课时用的口哨。鼓起胸腔,我拼命地让全部的气流吹出尽可能最大的声响。渐渐地,我听见了家门前由远及近嘈杂的脚步声,大声说话的声音。窗外交织着手电筒的光亮。我听见了乡亲们喊我的名字。开了门,一群人扛着锄头站在我家门前,他们都是周围我熟悉的乡亲。善良的黑脸,热切的目光,一群人由衷的关爱,驱散了我内心的恐惧。

  “孩子,你睡吧!这一夜我们不走了。”一位大爷说。他们在墙根靠下了锄头,坐着,蹲着,吸着旱烟,大声地呱白……我渐渐地睡着了。直到天亮,他们才扛起锄头离开。

  临近黄昏,乡亲们又来了,他们用锄头在石板上撞击出铿锵的声响,好像在告诉我:孩子,别怕,有我们在!谁也伤不了你!

  从此,每天夜里,围绕这屋子的前后,会约定似地响起来来回回的脚步声,锄头的叮当声。脚步声断断续续要响一整夜,他们边走路边大声说话。我知道,这么黑的夜,他们不是要赶路或者侍弄庄稼,而是要用说话声给我驱赶恐惧,要用声音告诉我:我们都在窗外!

  自此以后我开始相信声音也是有温度的,它能把一种至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人们。

感人亲情小故事_关于亲情感人的小故事
篇三:亲情名人故事

  亲情是世界上最无私,最感人的情感。无论你身处何方,总有人牵挂着你。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感人亲情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感人亲情小故事篇1:为救儿子扒火车

  1968年,我两岁的小儿子感冒咳嗽,由于没钱看病,延误了病情,不久孩子便发高烧,昏迷不醒。妻子吓得直哭,我也心急如焚。

  要知道这个小儿子可是我的命根子啊。我和妻子婚后一连生了4个女娃,42岁才有了这个男娃。我很爱这个孩子,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病成这样,我真是心如刀绞,赶紧抱着他来到当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高烧40度,肺炎,只有用链霉素消炎退烧,娃的病才能好转。但要命的是,当时由于两派武斗,医院处于半瘫痪状态,好几天前就没有这药了,要买药只有去陕西宝鸡。那时,链霉素供应紧张,要凭医院证明才能买到。医生立即给我开了证明,催促我赶紧去宝鸡买药。

  我一听傻眼了,我家在甘肃天水,离陕西宝鸡300多里,孩子急等着用药,来得及吗?可不去买药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我决定去宝鸡,可家里连给孩子看病的钱都没有,更别说坐火车的钱了。为了抢时间,我决定扒火车。医生告诉我,一支链霉素9毛5分钱,我家孩子需要6支。我想尽办法东拼西凑,只筹到5块钱,不够买6支药,我只好先去宝鸡看能买几支是几支。救孩子刻不容缓,不能再拖延了。

来到铁路边上,我选了一段弯道处,火车在这里一般要减慢速度。这时,刚好来了一趟客车,我很容易就跳上去了。可是这趟车见站就停,我心里急呀,哪能受得了火车这么慢腾腾的?半路上就跳下了车,想等一趟快车。此时,肚子饿得咕咕叫,我将腰间拴着的麻绳紧了紧,用力勒紧肚子,作好扒车准备。果然来了一趟去西安的货车,可这车太快了,风驰电掣,跟飞一样。我有些胆怯,试了几下也不敢扒上去,可一想到娃娃的病,就什么也顾不了啦,救不了娃,我活下来还有什么意思?车皮一节一节地从我眼前闪过,生死就在这一瞬间,如果扒住了,兴许娃就有救了,扒不住,被火车轧死,也算我尽到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grgs/80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