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故事

子产不毁乡校一个字归纳他们的做法

| 点击:

【www.xzxrv.com--母爱故事】

高考语文作文(杂文)写作素材借鉴:子产不毁乡校
篇一:子产不毁乡校一个字归纳他们的做法

子产不毁乡校

不知怎么回事,“子产不毁乡校”这个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被《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的故事,开始在网络上流传,还有书法爱好者将其抄录晒到网上。

其实,故事很简单,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郑国有一群屌丝,上班前下班后聚集在乡校,对官方说三道四。大夫然明对执政的子产说:“灭了丫的!再找辆推土机,把乡校一块也推了,看他们还胡说八道。”子产说:“嘁!你懂不懂。这里面有治国之术,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群屌丝,是我们的老师啊!”然明恍然大悟,说还是主公厉害,看来郑国有救了。

子产作为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不毁乡校,能容纳来自民间的议论和不同意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当然,由不毁乡校折射出的封建时代的统治术,是有局限性的。老百姓只是议论,君主圣明,择其善者而从之;君主平庸,可能充耳不闻;君主残暴,可能就要抓人、甚至杀头了,因言获罪的例子,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说来说去,百姓只是在议政,还没有参政的权力。

与乡校现象相比较,在西方流行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能给我们更多有益的启示。

罗伯特议事规则,国人了解的,可能不多,在实践中运用的,可能就更少了。笔者所知道的,也就是前不久愤而退出正和岛的王瑛,在朋友的聚会和企业管理中,开始践行罗伯特议事规则。王瑛的实践,收效如何,我们无法知道,但简单地了解这个风行西方的规则,就会知道,这里面大有深意。

中国人会多,但效率不彰,这是公认的事实。一份文件,电视台播放了,报纸刊登了,微博、微信也都有了,各级党政机关还要层层传达、层层学习、层层出文件,也就是所谓的“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尤其是开会的时候,废话、套话一大堆,主要是几个领导讲,其他大多数人只是听众。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罗伯特议事规则的规范下,西方人开会,尤其是美国人开会,是讲规矩的。 比如国会议员的辩论。虽说是辩论,但持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不允许的。

美国的法庭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不能直接对话,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这样一种安排,对于美国这个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如果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

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我相信退出正和岛的王瑛,当她在自己的企业决策过程中实行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时候,其决策的正确性会提高,企业的发展会更加稳妥。道理很简单,老板再英明,也有千虑一失的时候,众人的智慧,总是更好一些。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的民营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老板依然是一言堂,下属的议论和建议,在他们眼里,充其量是那群乡校中说三道四的屌丝罢了。有时候,老板甚至会怀疑这群屌丝,你们想干吗,反了你了! 这样不好,真的不好。

第1页

论子产的
篇二:子产不毁乡校一个字归纳他们的做法

论子产的“仁”

作者 防灾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150612班115061230张超

摘要

子产,作为春秋末期的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毫无疑问地受到了无数人民的尊重,子产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认识到人民重要性的领导者。而子产的仁更是流芳百世,被后人广为称赞,本文则来研究一下关于子产这个思想“先进”的领导者的“仁”。

关键词:子产 “仁” 春秋郑国

绪论

关于子产的“仁”,我决定从《子产不毁乡校》入手分析,结合子产的其他反映“仁”的事迹,来仔细研究一下子产的“仁”,在春秋混战的情况下,子产没有像其他的统治者一样以杀人为乐。而是,以“百姓为本”。而只是这一个“仁”,一个“以百姓为本”的思想,使得郑国一个小小的国家一直能够生存下去,虽然后来的郑国还是逃脱不了被吞并的命运,但周所周知的,在子产的改革与努力之下,郑国还是有了一段繁荣的时期,虽然,那一段时间,外部骚扰从未断过,但百姓仍是能够安居乐业,体会到现时代所谓的人权。

一、 关于子产的背景的分析

春秋时期的争霸,属于混战的状态,完全是凭借谁的国力强盛,谁就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郑国的国力不论何时都不足以去争所谓的霸主地位,只能够在混乱中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子产认识到了百姓的重要性。子产知道了百姓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重要因素,所以一直在以自己的努力,使百姓对领导者产生感恩之情,使郑国在各方的虎视眈眈下还是的以存活下来。子产不毁乡校一个字归纳他们的做法。

子产的“仁”,在各种事情上得到了显现。春秋时期的郑国,处在晋、楚争霸的夹缝中,活之不易。更何况,郑国国内的矛盾也是错综复杂的,子产用““国小而偪,族大、宠多”八个字来形容郑国的国际局势,而要使郑国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生存下来,子产的改革就是必须的。子产的改革无疑在郑国起了非常大的作

用。

二、关于子产不毁乡校的“仁”的分析

然明,是郑国的一个大夫,因为乡校的百姓议论子产,而劝子产毁了乡校这个地方。但是子产显然不是没有胸怀而且公报私仇的小人。他施施然地说:“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子产的一席话,惊醒了起了杀戮之心意图用这样的方式讨好子产的然明。

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众的口是统治者无论如何也堵不上的。所以,子产也不会愚蠢的想要做没有效果、浪费时间还会失去民心的事。子产明白,民众就像水,就像后人有人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体现了子产的“仁”。将百姓摆在首位的统治者,必会得到民心。而后人又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郑国虽没有得到天下,这也只能与国力,与地理位置、实际国情有关系,绝不是民心不合。但是,没有得到霸主的地位却毫不影响郑国国民对郑国的热爱,对子产的尊重和爱戴。

而子产不毁乡校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子产在人民的批评声中,改进施政,取得巨大成效。史载,子产执政第一年,坊间传言曰:“取我衣冠而褚(贮)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但仅仅过了三年,人们的态度就改变了。社会上流传的已经是:“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人民对他新订的赋税政策,原本恨之入骨,希望有人带头杀他,三年以后,却歌颂他教诲了子弟,增进了生产,生怕失去子产无人可以继续施行善政。这便可见子产的“仁”了。其实看到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后,连至圣之师孔子,也说:“谁说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孔子对于子产的认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子产的“仁”进行肯定。

三、关于子产其他故事的“仁”的分析

不只是不毁乡校这件事,表现出子产的“仁”。还有很多故事也表现出了子产仁厚的特点,例如,左传中的另一篇文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也表现出子

产仁厚的性格。子产劝说范宣子为政治国必须照顾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一意孤行是不能成功的。币,指诸侯的进贡。轻币则是减轻诸侯的负担。子产的劝说也是体现出自己的仁厚的。

“《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子产的话围绕着德行,但其真实用意即是想要仁厚的对待诸侯国。为了减轻诸侯国的负担。

子产仁厚的故事不只这么一点,子产的仁厚也不只是文章中读到的一点点。子产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即遇事应胸有成竹,执行中要坚持既定规划而不轻易越轨。他还注意搜罗人才,用其所长,并能广泛听取建议,择善而从。子产执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广泛斥责,但他不为所动,坚决推行。

结论

子产是仁厚的,对于一堆骂自己的民众,他可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利弊,而不是凭借一时的冲动,将乡校毁掉。不毁乡校的举动,被后世称道。劝范宣子轻币的举动,更是让许多百姓更加爱戴这个统治阶级却爱护人民的“好官”。

不过,考虑到中国传统等级制度之下的政治专制,能移开一个口子让老百姓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统治者,真是要很大的气魄和开阔的胸襟。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算得上几十年、几百年才会见到一次。

完全可以设想到老百姓议政的内容,比如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风习,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施政方针,一直到宫廷秘闻,某个官员乃至国君的私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平民百姓中横挑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目中都有相对公平的衡量尺度,他们眼睛盯住的是统治者的施政实绩,而不是统治者的夸夸其谈。

子产的仁厚,可是连孔子都是称赞有加。这就表示孔子也是同意子产的仁厚的。

参考文献

[1] 左丘明.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2]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016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文言文 译文
篇三:子产不毁乡校一个字归纳他们的做法

2016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文言文 译文

1、孙叔敖埋蛇

原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个不停,忧伤而不吃饭。母素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个头的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恐怕别的人再见到这条蛇,就打死它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暗中有德于人的人,上天会用福来报答他的。你不会死的。”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都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

2、欧阳询观古碑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译文:

唐代欧阳询曾经出行,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所写的字,于是他就停下马浏览,看了很久后才离开。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立在碑前观察,等到疲惫了,才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又睡在旁边,直到第三天才离去。

3、乐不思蜀

原文:

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译文:

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4、陆绩怀橘

原文: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绩六岁时,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其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译文:

陆绩字公纪,是吴郡吴人。??陆绩年纪还只有六岁的时候,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就拿出许多橘子来,招待陆绩。陆绩暗地里把两个橘子装在袖子里。等到告别的时候,就向着袁术、拜谢了一回。不料这三个橘子从袖子里跌到地上。袁术说:“陆郎呀,你来做客,怎么还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陆绩便双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亲的性子很喜欢吃这些东西,因此想带几只回去给母亲吃。”袁术听了觉得很希奇。

5、小儿不畏虎

原文: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以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译文: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去水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来,那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顶触碰他们,希望他们会有些害怕,可是小孩傻乎乎地不知道怎么回事,老虎最后也就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显示它的威风;但遇到不怕老虎的人,它的威风没有地方施展,也就吃不成了。

6、曾子烹彘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母亲对她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看见曾子就要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随便戏弄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等父母去教育他如何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育。如今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于是就把猪煮了。

7、齐人攫金

原文: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译文: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去了集市。他去卖金子的地方时,正好看见别人买了金子,于是抢了那人的金子离开。衙役把他逮住了,当官的审问他:“人都在那儿,你就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齐人回答他说:“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罢了。”

8、诸葛恪得驴

原文: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孙权听了就从了他,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9、商鞅立信

原文:

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民信之,卒下令。

译文:

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10、海瑞清廉

原文: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译文: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跟他一起在南京做官的同乡的人,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怀民一人。苏怀民检查清点他做官的俸禄,竹箱子里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王凤洲评价他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伙。”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

11、鲁人徙越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译文:

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麻鞋,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但是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搬到越国去必定会没有出路。”鲁国人问:“为什么呢?”这个人回答说:“麻鞋是为了(人们)穿它(来走路的),但是越国人光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为了(人们)戴它,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可能?” 。

12、徐有功秉公执法

原文:

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可以私害公?”

译文:

皇甫文备,是武则天时代残酷的狱吏,跟徐有功讨论案件,诬蔑徐有功并与叛逆分子勾结,呈报皇上他的罪状,武则天特地让徐有功解脱被诬陷的罪责。不久,皇甫文备被人告发,但徐有功却按正常的制度来处置他,有的人说:“他先前诬陷你,想要置你于死地,现在你反而想放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说:“你说的是私仇,我是坚持执法公正的人,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去危害司法公正呢?”

13、子产不毁乡校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⑿,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为人忠善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防止怨恨。用摆威风来防止怨恨难道不能立刻制止众人的议论?但是这就像堵住河水一样危险: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14、曹植聪慧

原文: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译文: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辞赋十几万字,善于写文章。曹操曾看到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吧?”曹植跪拜回答说:“话说出来是言论,落笔写下来成文章了,您只要当面考我,我怎么会请人代写呢?”当时邺地铜雀台新建成,曹操带领所有的儿子登上铜雀台,让他们各自做一篇赋文。曹植提笔立刻就完成,文章值得一看。曹操非常惊异于曹植这样的才能。

15、赵广誓死不屈

原文:

赵广,合淝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昕虏,妇人,广毅然辞以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姆指遣去,而广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译文: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掳走了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

16、刘庭式娶盲女

原文:

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币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卒娶盲女,与之偕老。

译文:

山东人刘庭式没考上科举的时候,他的父母为他讨论要他娶和他们同乡的人的女儿,后来两家已经形成婚约,但还没正式成婚。刘庭式考上科举考试,自己的未婚妻子因患疾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那家小女,刘庭式笑着说:“我的心已经属于她了。即使她两眼瞎了,难道能违背我早先的心愿吗?”最终刘庭式迎娶了盲女,与她和好到老。

17、祖逖闻鸡起舞

原文:

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译文:

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两人交情很好,常常共被而眠。夜半时听到鸡鸣,祖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于是起床练剑。??祖逖因为西晋政权遭颠覆,常常怀有振兴复国的大志。??祖逖就带领着先前同流亡来的部属几百户乡亲一起渡过长江,船到江心,他用船桨敲击着发誓说:“我不能扫平中原而再来渡过这条江的话,就像大江流逝不能复反。”他言辞形容慷慨壮烈,大家都为之慨叹。

18、公冶长背诺

原文:

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一日,有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遂逮长见邑宰。讯之,长告其故,宰不信。 适檐前雀噪甚急,宰因问长曰:「汝如解禽言,能解此雀来噪者,为何事耶?」 长倾听良久曰:「雀云,东乡有车粟覆地,来呼众雀往啄之耳。」宰使人廉之,果尔,遂释长系。

译文:

世上流传公冶长这个人懂得天上百禽的语言。一天,有一只鹞鹰来报告公冶长,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一只死獐,你去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公冶长答应后就前往了,果然找到一只獐,然而他并没有想把肠子喂给鹞鹰吃的意思。鹞鹰因此抱怨他。没多久,鹞鹰又来向公冶长报告,公冶长又前往。远远看去,有很多人都围着一个东西在喧哗。公冶长以为它是一只死獐,怕别人夺走它,远远地呼喊道:“我打死的!我打死的!”到了之后,才知道是一个死人。众人就逮捕公冶长,扭送去拜见县官。县令问案情,公冶长说明来龙去脉,

2016当代中学生古诗文阅读译文
篇四:子产不毁乡校一个字归纳他们的做法

1、《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个不停,忧伤而不吃饭。母素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个头的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恐怕别的人再见到这条蛇,就打死它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暗中有德于人的人,上天会用福来报答他的。你不会死的。”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都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

2、《欧阳询观碑》

欧阳询曾经出行,看见一块古碑,是晋代的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停下马观赏石碑,过了很长时间才离开。他骑马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欣赏,等到感到疲乏了,就铺开皮衣坐下来观赏,于是还住宿在石碑前,三天后才离开。

3、《乐不思蜀》

司马昭问刘禅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4、《陆绩怀橘》

陆绩,字公纪,是三国时期吴国人。他的父亲名叫陆康,曾经做过庐江地方的知府,和袁术关系很好。陆绩六岁那年,在九江见到袁术,袁术叫人拿了橘子给他吃。陆绩偷藏三只,临走告辞袁术,橘子掉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郎做客却带着橘子,为什么呢?”陆绩跪着回答说:“是橘子甜,想拿回去给母亲吃!”袁术说:“陆郎这么小就知道孝顺,长大后必然成大才!”袁术感到惊奇。子产不毁乡校一个字归纳他们的做法。

5、《小儿不畏虎》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一会儿,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总是先用其威风施加在别人身上;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寓意: 1面对困难我们要无所畏惧。 2无知而无畏

6、《曾子烹彘》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寓意: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

任。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子产不毁乡校一个字归纳他们的做法。

7、《齐人攫金》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去了集市。他去卖金子的地方时,正好看见别人买了金子,于是抢了那人的金子离开。衙役把他逮住了,当官的审问他:“人都在那儿,你就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齐人回答他说:“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罢了。”

8、《诸葛恪得驴》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9、《商鞅立信》

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人们都知道了左庶长言出必行,最终发布法令。

10、《海瑞清廉》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跟他一起在南京做官的同乡的人,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怀民一人。苏怀民检查清点他做官的俸禄,竹箱子里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王凤洲评价他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伙。”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

11、《鲁人徙越》

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麻鞋,妻子擅长编织帽子,于是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搬到越国去必定会没有出路。”那鲁国人问:“为什么呢?”这个人回答说:“做鞋是为了给人穿的呀,但是越国人却习惯于光脚走路;织白绸子是做帽子用的,但是越国人喜欢披散着头发。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哪能办得到呢?” 。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12、《徐有功秉公执法》

皇甫文备,是武则天时代残酷的狱吏,跟徐有功讨论案件,诬蔑徐有功并与叛逆分子勾结,呈报皇上他的罪状,武则天特地让徐有功解脱被诬陷的罪责。不久,皇甫文备被人告发,但徐有功却按正常的制度来处置他,有的人说:“他先前诬陷你,想要置你于死地,现在你反而想放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说:“你说的是私仇,我是坚持执法公正的人,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去危害司法公正呢?”

13、《子产不毁乡校》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 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 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 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 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 易吗?然而

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 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14、《曹植聪慧》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曹植十多岁(的时候),(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辞赋几十万字,善于写文章。曹操曾看到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吧?”曹植跪拜回答说:“言论说出来是议论,落笔(写下来)成文章了,(您)只要当面考我,(我)怎么会请人(代写)呢?”当时邺地铜雀台新建成,曹操带领所有的儿子登上铜雀台,让他们各自做一篇赋。曹植提笔立刻就完成,文章值得一看。曹操对此感到很惊异。

15、《赵广誓死不屈》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掳走了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

16、《刘庭式娶盲女》

齐国人刘庭式还没考上科举时,他的父母为他讨论要他娶他们同乡的女儿,虽然两家已经形成婚约,但还没给女方送礼。后来,刘庭式考上科举考试,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疾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那家小女,刘庭式笑着说:“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即使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忠心呢。”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grgs/118589.html

上一篇:廉耻信小故事

下一篇:采茶的趣事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