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读

【想得美表情包】想得美

| 点击:

【www.xzxrv.com--资料阅读】

  《想得美》将美的真正含义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中做了详尽的阐释。

想得美

  “想得美”好像有点洛阳纸贵、惜字如金的讲法,其实就是“理想着美”,美是在理想中,追求中的事物,是可遇不可求、想不来的东西。而且不一定完美就是美,有价值的美才是真的美。

  如果从美学上来讲,那么多的画派就没有一个是完全美到毫无缺陷的。米罗的维纳斯为什么总是以断臂的姿态示人为最美,曾有许多大师为她设计重塑手臂,有的让她全裸着,左手抚乳房、右手覆阴户,一派少女娇羞模样,有的就是左手抱胸,右手举着金苹果,意即爱和美之神。更有甚者,觉得裸体不好,便让她披铠甲,蹬战靴,右手执长矛,左手拿盾牌,俨然一战神样。结果毫无例外地都被否决,仍然是以断臂的维纳斯流传至今。并且是各大美院的素描教材。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的米盖朗基罗,画了无数的教堂穹顶画,大多是取材于圣经里的故事,人物多半是裸体人物,教皇不悦地说:“请你将它们都穿上衣服”,米盖朗基罗说:“为他们穿上衣服是我的事,可是,让民众都能很好的穿上衣服可就是你的事。”在这儿,审美竟然变附加了政治的内容。

  米盖朗基罗雕塑的“青铜战士”,是一个正面全裸的年轻战士,青铜铸成,真人比例,微妙微肖,却被教皇和当权贬为:“一定是以某一个男子真人为模型复制出来的,”要治罪。太逼真,太完美,反而成了遗憾,米盖朗基罗因此后来雕造出了高出人体几乎十几倍的“大卫像”。手握长矛正面全裸的男子,更是举世无双,空前绝后的旷世之作。前不久,一个国际专家组织动用庞大的吊车在为这位年轻的裸体战士沐浴。

  法国画家和雕塑家罗丹曾精心构思了大作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巴尔扎克是在凌晨时披着睡袍,两眼惺忪却又全神贯注地在构思的一瞬间,双手从睡袍里伸出抓住睡袍的衣襟,在揭展前,多位好友前去观看,不约而同地说:手指完美无缺,像真人的手一样,当罗丹再次听到一个人说出此话时,立即用锤子敲掉了巴尔扎克的手指。从此我们看到的就是断了手指的巴尔扎克雕像。罗丹事后说:“我不想让人们从沉思的大师那面部表情和神态离开,去过于关注那手指而不是内心”。难怪,美好的东西都会是有缺陷的,只是我们往往“想得美”而已。“美”变成了“理想中的”,“追求中的”,而并不一定是“现实中的”。

  荷兰画家高更的一幅有名的自画像,就是用白绷带裹着半个脑袋,将一只左耳包得严严实实,那是因为有一次和老婆吵架,被老婆用扫把柄打落了半只耳朵,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足为凭。可见,画面不是美的,画家的生活也并不是多美的,通统都是有一定缺憾的。然而艺术是美的,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证实了它的价值的,因而是美的艺术作品。

  法国画家安格尔,那副有名的“泉”,描绘了一位正面全裸的美少女,双手捧着水罐,放在左肩上,水罐里缓缓的流淌着泉一样的水流……另一幅在卢浮宫里珍藏的名画就是我发在日志里的“土耳其浴室”,美女如云,体态迥异,神情悠然自得,在沐浴中享受着人生。充满享受的表情和细腻如羊脂的肌肤,逼真得无可挑剔。

  但是同样是法国的美术理论家“德拉克洛瓦”却不以为然,两人争论了一生。德拉克洛瓦说:美术就是美术,绘画就是绘画,这是艺术不同的门类,艺术就是在是与非之中,像与不像之间,如果刻意做到完全逼真,那不就是另一门艺术:照相或者摄影?

  因此那时法国许多年轻人就创立了各种各样的画派。主要有莫奈的《日出印象》,马纳的《田园风光》。马蒂斯的《野兽派》,更有那位西班牙的毕加索,一生创立了好几个画派,最著名的是立体派《格奥尼卡》,他把被德军占领的西班牙小镇格奥尼卡描绘成抽象的变形的人头马面,(人头、牛头似是而非)被德国占领军传去问话道:“为什么将这座美丽的小镇画成如此狼狈不堪尽显人头马面”?毕加索说:“这不是我的杰作,而是你们的杰作,我只是写实”。美丽的小镇被写实成牛头马面,美和丑居然有点异曲同工。完全真实、无缺憾的美已不再是美。而美就是要有缺憾,真美在于它的价值而不在表象。

  电影艺术,已无可置疑地被电影大师们称作“缺憾的艺术”,花尽了心思,绞尽了脑汁,大量的资金,拍出来后就发现:这儿少了一点,那儿缺了一点,想到的没拍出来,拍出来的又过了时效。真是遗憾太多了。那就看下一部吧,下一部又是如此……

  在审美的领域里,太多的遗憾说明了:“完美”即不完美,正如:“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中国的也是一样,手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美,浣纱的西施只能看到的背影是含蓄的美……抽象美,印象美,缺憾美,距离美等等,不能一一道来。收尾时再讲一个从头到尾都不是完美的事实。

  在前苏联总统赫鲁晓夫去世时,他的夫人准备为其墓上雕一具雕像,我们都知道,前苏联的雕塑很发达,一般墓地上的雕像林林总总,甚是有点壮观。结果最后找到的一位大师,生前反对过,又被赫鲁晓夫迫害过的人,这事从开始就不很完美,然后这位大师接手后,苦思冥想构思了很久,雕出的雕像为黑白两色大理石构成的,总体有一人高。大部分是黑白自然嶙峋的结构,夹在中间有一小块平台,坐落着赫鲁晓夫的小小的头像。这似乎又进一步的不完美了,然而夫人叫好。

  后人称:这正好应了赫鲁晓夫一生的功和过,褒和贬不一的看法。以及赫鲁晓夫那复杂带点矛盾的内心世界,而夹在中间的不大的头像,则更能引起人们走近去细细观看,而不是老远就一目了然,匆匆而过。美,就是这么藏在不美当中,在缺憾当中,才能成为有价值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美。而不是“想得美”。

  最后,用罗丹大师的那句话结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只是需要发现它的眼睛”。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zt/65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