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下载

中国佛教音乐歌曲大全_中国佛教音乐的源流

| 点击:

【www.xzxrv.com--资料下载】

  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佛教音乐最初源于印度。公元前后,天竺的佛教音乐甚盛。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称为梵呗。慧皎的《高僧传》云:“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

  中国佛教音乐史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2)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北及多样化阶段;(3)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4)宋元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阶段。(5)现代佛教音乐的复兴阶段。

  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

  自佛教开始传入至三国时,有来自印度、西域的佛教音乐。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竺示兰、迦时摩腾、支谦、有“胡呗三契”和“高声梵呗”。印度佛教音乐在流传中,因汉、梵语音不同,曲调难以通用和接受,为了便于弘扬佛法,为广大信徒所接受,音乐遂“改梵为秦”,用中国的音调来配唱汉译经文。相传最早改梵为秦的是三国魏曹植。魏晋间的佛教出现了与印度佛教音乐相异的形式,由中国人创造的佛教音乐,可视为中国佛教音乐的萌芽。

  二、多样化阶段

  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传播,民间吟唱赞偈甚为流行。佛教中涌现了一些有民族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僧人,在慧皎的《高僧传》和道宣的《续高僧传》等书中,记载了南北朝至唐朝初的许多擅长佛教音乐的高僧,如道照、慧琚、道慧、真观等。据传,他们皆“尤善唱导、出语成章”“声韵锤铃”“唱说之功、独步当世”。梁武帝萧衍积极倡导佛教音乐,《随书·音乐志》云:“制《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等十篇,名为正乐”。另外,他还开创了童声演唱佛曲的“法乐童”,让“童子传歌梵呗”,又多次举办“无遮大会”,为中国佛教音乐创作、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条件。南北朝时代,乐僧辈出,新创作丰富多彩,信众欢迎,加上帝王倡导,这就为佛教音乐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三、繁荣定型阶段

  唐代,西域音乐广泛传入中原地区,唐太宗在宫廷欢宴百僚时,经常演奏《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等十部乐。其中《天竺乐》《西凉乐》《龟兹乐》等西域音乐和佛教音乐均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中国佛教音乐在创作和演唱、演奏上均达到很高水平,进入了鼎盛时期。庙会在唐代已成为艺术表演场所,寺院成为保存和传习佛教音乐的中心,僧人中演唱、演奏大师辈出。

  例如《宋高僧传》称少康唱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变体而作。非哀非乐,不怨不怒,得处中曲韵”;又如段善本,贞元年间与有“长安第一手”之称的琵琶演奏家康昆仑比艺,其高超的演奏技术使听众倾倒,康昆仑惊服,后拜其为师。

  唐代佛曲名目甚多。据任二北对敦煌卷子中的500余首曲名进行考证研究,其中佛曲有:《婆罗门》《佛说楞伽经禅门》《散花乐》《归去来》《百岁篇》等281首。在陈旸的《乐书》中还记载有:《普光佛曲》《弥勒佛曲》《如来藏佛曲》等几十首。唐代佛教音乐还吸收和融合了民间音乐和古乐,如佛曲《五更转》《十二时》《百岁篇》《好住娘》等。在经历了600余年发展、变化,经过多代僧人的努力创造,中国佛教音乐在唐代进入了辉煌灿烂时期。

  四、通俗化阶段

  宋元明清诸代,佛教音乐又经多次的搜集、加工和整理。明永乐二年(1404),成祖搜集唐、宋、元以来通行南北的佛教音乐曲调400余首,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这本曲集不但影响全国,还流传到越南、缅甸一带。

  五、复兴阶段

  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大破坏之后,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的现状。人们已经逐步开始重视佛教音乐。1986年3月北京佛教音乐团在北京广化寺成立,其主旨是整理、继承、研究自明代流传下来的音乐。

  近些年来,海内外佛教团体成立了佛乐团、歌咏队、音像部门出版发行了大量的佛教盒带、CD、VCD等音像制品,背负着延续佛教文化香火的使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佛乐。在当今盛世,借现代科技手段,敲起钟磐、唱着古老的旋律。

  但是最近几年,在传播佛教音乐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一,研究佛乐的专家学者少而甚少,更不用说在晨钟暮鼓中生活的僧人们了。没有一支专业的佛乐队伍,专门从事佛教音乐的研究、传播。其二,佛乐的研究和出版发行不系统,层次不齐,较为零乱,方向不明。其三,佛教音乐的制作、配器粗制滥造,让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难尽人意。其四,重视不够。现全国佛教院校除中国佛学院曾开设过佛乐课程,其它佛教院校几乎没有。其五,现代的佛乐制品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纯传统;二是纯现代。前者是完全保持佛乐的本来面目,以寺院庙堂传统的音乐为主,这类作品是佛教界人士接受,社会人士不接受。后者是佛教界人士难以接受,现代人接受。应在保持传统音乐成分上,也要适应当今人们的需要,“传统”与“现代”两者结合。才有利于佛教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佛乐的普及与推广不应只在寺院,让佛乐走向社会,让社会了解佛乐,真正达到慈悲济世,利乐众生之目的。

  佛教音乐有很大的潜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对佛乐宣传和普及不够,使得现代人们对佛教音乐充满神秘感。因此,在佛乐的宣传、普及上,应高度重视,在继承传统佛乐的同时更多的是开拓现代佛乐,以适应现代人们的渴求,让佛乐更好的延续,脉脉相承,达到弘扬教化的目的。让古老灿烂的佛教音乐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开花结果,重现一片生机。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zt/641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