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读

采地黄者白居易赏析:白居易《采地黄者》古诗赏析

| 点击:

【www.xzxrv.com--资料阅读】

  《采地黄者》作品介绍

  《采地黄者》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39首。诗人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叙述,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

  《采地黄者》原文

  采地黄者

  作者:唐·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采地黄者》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八年(813)。地黄:植物名。其根可入药,鲜地黄有清热生津之功,生地黄有养阴凉血之功,熟地黄有滋肾补精之功。

  ②餱粮:干粮。

  ③《事类赋注》卷二一引《抱朴子》:“韩子治尝以地黄、甘草啖五十岁老马,以生三驹,又百三十岁乃死。”

  《采地黄者》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13年。诗人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内)渭村见到农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灾后,入冬就断了口粮,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为此深有感触,于是以采地黄者的遭遇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同情贫民疾苦的诗歌

  《采地黄者》赏析

  诗的开头是两个倒装句,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庄稼因为秋季霜降提前而冻坏。之所以用倒装句子,是在于强调突出“麦死”、“禾损”等灾难的严重性。对于一般平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灾难,已是损失惨重;加上又遭受秋天下霜过早,秋季作物颗粒无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口粮也没有了着落。因此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地黄是一种草药,有活血滋补作用。诗歌中的主人公因为年终家中没有口粮,就到田中采摘地黄,希望以此换取一点粮食度日。这六句,诗人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叙述,却激起读者对主人公不幸的同情。

  然而,地黄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采集的,“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意思是说早晨天还没全亮就荷锄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地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集来的地黄只是给马做补药。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义:第一,穷人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却有粮食吃,并且长得膘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骄贵,那些主人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呢?

  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造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

  《采地黄者》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采地黄者》繁体对照

  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

  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

  采之將何用,持以易餱糧。

  淩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

  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

  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

  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

[白居易《采地黄者》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zt/605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