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总结

弟子规孝的现实意义-弟子规现实意义

| 点击:

【www.xzxrv.com--生活总结】

  《弟子规》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因为它是依据圣贤孔子的教诲、采用儒家《论语》思想而编写成的做人之生活规范,具体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仪和规范。

弟子规现实意义

  倡导推广《弟子规》的社会历史意义

  1988年1月,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郑重向全世界宣言:要解决21世纪的世界问题,还要靠中国的孔孟之道。2005年胡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强调:“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胡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的经济危机也好,精神危机也好,都是因为缺乏道德造成的。正如总理在分析西方金融危机原因时说的: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是道德缺失!并在一次领导干部的座谈会上指出:“道德的光芒比阳光还灿烂”。2009年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指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并特别强调:“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和思想境界。希望各级领导干部不妨读读《弟子规》,要很好的去研究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加强公民德行教育,提升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大国、经济强国”。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孔孟思想最具代表性,而《弟子规》的根源就来自孔孟思想。《弟子规》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编纂而成,以《论语》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领,全文1080个字,总结了几千年来古圣先贤们累积下来的为人子弟在家、学校、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的基本规则和行为规范。《弟子规》被后世尊为儒家教育的基础,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基石,属于以仁爱为核心的孔子学说范畴,是一部为所有人而不为任何人的儒家经典。《弟子规》宏深博大,泽被四方,所体现“孝”、“悌”、“忠”、“信”、“仁”、“爱”的思想,具有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务实性,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的稳定性,这正是它的魅力或影响力所在。它突出了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的人本性,体现了“忠”与“孝”的向心性等基本特征,“孝”、“悌”、“忠”、“信”等思想的长期熏陶、浸润,对中华文明的创造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与性格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民族精神与性格形成了中国人极其宝贵的“国魂”与“民风”,被国人极力倡导推行。

  《弟子规》的内容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它是以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它的孝悌观、泛爱众、忠信思想、亲仁理念等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治国方略和教育管理中,被社会主义文明、共产主义道德所广泛吸收,如雷锋精神就是中国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思想的完美结合,周恩来将一个共产主义的无私奉献精神与《弟子规》阐述的儒家传统仁、义、忠、信结合成一种新的美德,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新的典范。因此,《弟子规》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智慧宝库,应大力挖掘与继承。《弟子规》倡导推行距今有三百多年,在文革期间因批孔思潮曾受到十年的中断,此后在全国范围内一直未能统一倡导推行,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影响了民风,回顾审视历史,《弟子规》到现在有许多方面有超前性、有生命力,应毫不犹豫地“拿来”为现代所用。我们国家从传统中走来,又离不开传统,中国现代化建设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都离不开以儒学包括《弟子规》在内的传统文化这一文化母体与传统基因。《弟子规》主张的孝、悌、忠、信、仁、爱的思想,完全可以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新时期下发挥其巨大的积极作用,在传统与现代化的沟通方面大做文章,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弟子规》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其最能充分体现本质的是人本思想,它关于孝、悌、谨、信、爱的思想都是围绕“仁”而展开阐述,而“仁”的思想本质与内在灵魂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由此强调道德修养,称赞有仁德之人,认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有仁德的人才可称之为人,这是《弟子规》人文精神的基本点,它把人与道德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弟子规》倡导泛爱众,是爱人之学,爱人就是要人人相爱,博爱大众,进而把这种爱施于“民”,主张爱民、教民,把爱具体化并予以实践,这是一种可贵的民本思想。同时,《弟子规》还是一门倡导和谐的儒家经典,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建立以人伦为本的和谐人际关系,人与人只有互爱才能互信、互尊、互谅、互让,达到真正的“和合”、“和谐”的理想境界。因此,倡导推广《弟子规》就是要吸收其有益的思想资源,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研究,并结合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要求,大胆超越,勇于创新,提炼并塑造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精神,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弟子规》的意义

  许多人认为《弟子规》是给孩子学的,谈起《弟子规》,还会有一点轻视的心理,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弟子规》就不必学了。其实《弟子规》并不是只给孩子学的,成人、父母更应该学。不仅是普通人学,教师更需要学,希望在教育事业上有所成就,更要扎好这个根基。

  为什么呢?因为中华文化的三个根本之一是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

  学习学好《弟子规》,是落实儒家文化的修身根本。

  儒家的基础德行在《弟子规》里面,道家的基础德行在《太上感应篇》里面,佛家的基础德行是《十善业道经》。如果说在儒释道三家里面相似同类的,那么《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跟《弟子规》属于同类的,都是讲我们的基础德行。

  《弟子规》是一部讲人如何落实德行的教材。人希望能够在这一生成就优良的品德,成就幸福的人生,成就成功的事业,那么学习《弟子规》便是最好的入门根基。

  《弟子规》是我们修德立业的根基。当代一位大德说:“孔孟学说之根本,落实于《弟子规》。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其枝叶花果耳。”这是讲《弟子规》是根本之要,真正想有成就,就要在根上扎根,《弟子规》要句句做到,我们道德的根就扎稳了,我们这一生的学业、事业、家业、道业,就都有了把握。

  弟子规》,一百一十三件事,讲的似乎都是生活小事,但于当今儒学根本缺乏的时代,它已经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的《童蒙养正》教材,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待人处事的至要良箴。细细体味,《弟子规》每一句话都有很深的义理,所谓“如海一滴,具百川味”。一滴海水里头,就含有百川、所有河流的味道。“人无伦外人,学无伦外之学”, 《弟子规》一千零八十个字,给了我们人伦中的所有规范,甚至还不仅仅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学习《弟子规》,于一滴水,体百川味,成就幸福人生之根基,何其幸哉?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zj/65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