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祝福语

新婚对联名家书法欣赏:新婚对联的欣赏

| 点击:

【www.xzxrv.com--结婚祝福语】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婚对联的欣赏,欢迎来参考!

新婚对联的欣赏

  新婚对联常用横批:

  燕尔新婚百年嘉偶

  珠联璧合鸾凤和鸣

  笙磬同谐心心相印

  龙腾凤翔玉树琼枝

  福缘鸳鸯喜成连理

  百年好合五世其昌

  结婚对联大全带横批:

  横批:新婚大喜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横批:喜气盈门 大驾光临门第耀,良辰吉聚主宾欢。

  横批:百年好合茅庐又喜来珠履,侣伴从今到白头。

  横批:天赐良缘三千珠履光蓬户,一对青年结凤俦。

  横批:天地同庆 净扫庭阶迎客驾,乐弹琴瑟接鸾舆。

  横批:天作之合万里长征欣比翼,百年好合喜同心。

  结婚对联大门用联:

  红莲开并蒂/彩凤乐双飞

  红莺鸣绿树/对燕舞繁花

  万里长征欣比翼/百年好合喜同心

  一世良缘同地久/百年佳偶共天长

  映日红莲开并蒂/同心伴侣喜双飞

  日丽风和桃李笑/珠联璧合凤凰飞

  三千珠履光门户/一对青年结风俦

  大驾光临门第耀/良辰聚会主宾欢

  蓬门且喜来珠履/侣伴从今到白头

  连理枝喜结大地/比翼鸟欢翔长天

  碰杯邀客开宏量/举箸筵宾表至诚

  天喜地喜催得红梅放/主欢宾欢迎将新人来

  席上愧无鱼贵客来临弹铗唱/门中能引凤愚男正喜弄箫吹

  结婚对联头门用联

  扫净庭阶迎客驾/携来笙管接鸳舆

  严父开怀观凤舞/慧儿合卺学梅妆

  拴马不教宾客返/碰杯漫听凤凰鸣

  头上青霄鸾比翼/门中珠履客谈心

  结婚对联厨房门用联

  酒肴味淡惭无理/主客情浓幸有缘

  厨无美酒殊惭主/席乏佳肴强宴宾

  自愧厨中无盛馔/却欣堂上有嘉宾

  客有隆情来庆贺/厨无美味实怀惭

  门外移来皆玉步/厨中捧出尽金瓜

  厨内精心调五味/堂前聚首会三亲

  结婚对联重门用联

  绿蚁浮杯邀客醉/蓝田得玉喜婚成

  愧乏茅台酬上客/喜烧花烛映重门

  喜溢重门迎凤侣/光增陋室迓宾车

  父喜子喜重重喜/友欢戚欢个个欢

  结婚对联侧门用联

  礼周全迎凤侣/双亲欢笑看儿婚

  宜把欢情联左右/愧将薄席款西东

  鞠躬致迓嘉宾至/侧耳遥闻彩凤鸣

  左右逢源君赐驾/东南溢美我倾樽

  淑女迎来蓬门添异彩/佳宾驾到筚户倍生辉

  燕席重闻雅爱亲朋来似雨/鹿车今挽多情姐妹送如云

  结婚对联中堂用联

  子媳早相知同德同心密室/岳翁原旧友有情有意明堂

  合欢偕伴侣/新喜结亲家

  婚事近新年倒履迎宾椒酒/姻缘原夙世肯堂接媳姜汤

  连斟酬客意/渴望解吾心

  稚子结良缘喜事从心慈母/嘉宾援百赐感怀雅意亲朋

  欣然开笑口/相聚叙衷情

  结婚对联宴厅用联

  三杯淡酒酬宾客/一席粗肴宴懿亲

  客溢篷门家有幸/席陈淡酒主怀惭

  几杯淡酒难称宴/一意留宾莫说归

  陋室摆筵酬厚意/嘉宾上座叙欢情

  结婚对联婚房用联

  节值仲冬迎淑女/时逢吉日款良朋

  青梅酒熟凭君醉/红烛春浓任客谈

  结婚对联后门用联

  后话慢谈留客住/复邀相聚叙亲情

  后槽关马留佳客/门第惭蜗宴上宾

  结婚对联祖台用联

  光前振起家声远/裕后遗留世泽长

  乔木千枝思已本/长江成派溯清源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燕翼贻谋承后裔/凤毛齐美耀前人

  扩展:

  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然后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然后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然后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杌》),然后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然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然后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然后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然后挨门挨户观赏取乐。然后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然后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zfy/583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