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童年

怀念农村味道-怀念乡村的八冷八热的散文

| 点击:

【www.xzxrv.com--回忆童年】

  出生农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困难时期,物质生活极度贫乏,儿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但一年到头,饭菜都是清汤寡水,平时就连油沫星子也很难闻见。那时最期盼的莫过于村子里娶媳妇、嫁姑娘、盖新房、打发过世的老人,有这样的好事就意味着能和大人一道“坐席”,吃上一顿叫人垂涎的“八冷八热”。

  俗话说“要想发,不离八”,“八冷八热”的习俗在我的记忆中就有。乡亲们虽说一年到头土里刨食,苦熬苦干勉强能填饱肚子,但遇到红白喜事,还是勒紧裤袋,“摆上八仙桌,垒起七星灶”,做上“八冷八热”的席面来招待亲朋好友,街坊四邻。

  其实“八冷八热”,并非什么山珍海味,而是由16个大瓷碗盛放的16道农家土菜,8个热菜,8个凉菜,荤素搭配,热菜主要有鸡肉、排骨、丸子、鱼肉、羊肉、油炸豆腐等,老百姓的话叫做硬菜。凉菜一般是根据季节的不同而不同,当然,有时也根据主家的实际情况适当变化一些花样。

  不要小看了这“八冷八热”,它可是老家人办酒席的“招牌菜”。那些土厨子,虽说没经过专业训练,但个个身怀绝技,蒸、炸、焖、炖、拌等等样样精通,做事业的主人在自家院子里搭个灶台,吹风机不停的鼓风,火苗呼呼的舔着锅底,大铁锅上汩汩地冒着热气,案板上堆着小山一样的鸡、鸭、鱼、肉,大师傅手起刀落,“啪啪”地剁肉,放在锅里上下翻飞,打下手的妇女们,摘菜的摘菜,洗菜的洗菜,洗碗的洗碗,谈笑声和炒菜声混杂在一起。

  大铁锅烧出来的味儿,比当今星级饭店的还要正宗地道;“八冷八热”一桌子摆下来满满当当的,每碗盛得都冒了尖,让人看起来就嘴馋,吃起来也过瘾,特别是那香喷喷的“红烧肉”,光肥膘就有四根手指并拢在一起那么厚,肥肥白白的一大碗蔚为壮观。都是老百姓自己家养的猪,肉质鲜嫩,炖得时间长,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油,肥而不腻。

  在那饥肠辘辘的日子,一个农村孩子最奢侈的理想,莫过于饱食一顿“八冷八热”。它不仅是一桌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更是热情好客淳朴民风的再现,村里不管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也不管这家人有钱还是没钱,几乎全村人同时行动:有杀猪宰羊的、有借桌椅板凳的、有掌勺洗菜的、有上汤沏茶的、有迎宾送客的、有记账收礼的……

  到了吉日这天,主家乃至全村,似乎都沉浸在过节的热闹的节日气氛中。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男女老少穿起平时舍不得只有在大年初一才穿的光鲜的衣裳,喜滋滋地从四面八方赶到主家,几十号乃至上百号人,同时围坐在一个屋檐下,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田园野炊图。

  临时借来的桌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大的,有小的,有方的,有圆的,每桌大家按照辈分大小或8人或10人依次就座。要是娶媳妇的话,娘家人最大,要是打发过世的老人的话,主家人最大,才有资格吃第一桌席。其余人在开席前,大家磕着瓜子,吃着糖果,谈笑风生,场面既温馨又热闹。

  坐席正是开始后,最引人注目的,是上菜跑堂的年轻后生,手里端着大托盘,肩上掸着条白毛巾,走路像风一样,身子扭成了麻花状,嘴里吆喝着“菜来了”,话音未落,一碗碗冒着尖的大碗菜端上桌。大家吃着大碗菜,喝着大碗酒。酒是纯粮酿造的,幽幽地散发着醉人的香。席间,东家端着酒杯沿着桌子和每一位客人敬酒,并不断叮嘱客人菜不够上菜,酒不够拿酒,你们一定要吃好、喝好。

  几杯火辣辣的纯粮酒下肚,如在寒冷的冬天,可将全身血脉点燃,乡亲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春种秋收,家长里短……等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乡亲们的大脑更加兴奋,话语渐渐增多,于是觥筹交错、杯来瓶往。好事要成双,敬重要以酒表真心,有瓜葛要以酒释前嫌,不管和谁都有喝酒的理由,好像一切都在酒中,一直喝到日落西山,田园野趣的“乡村盛宴”才宣告结束。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xqsb/27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