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事

刘备白帝城托孤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 点击:

【www.xzxrv.com--为人处事】

由“白帝城托孤”引发的思考
篇一:刘备白帝城托孤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读了“白帝城托孤”一段,我陷入了深思。三国时期,刘备的两个结拜义弟关羽、张飞为人所害。刘备认为罪在东吴,于是不顾孔明的劝阻,冒失伐吴,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死了70万蜀汉儿郎。刘备率残部逃往白帝城,夙夜忧叹,懊悔不已——为什么我为一己之私不顾天下社稷?为什么我会忘记兵家大忌,驻军山林???终于忧郁成疾,在“白帝城托孤”后“中道崩殂”。试想,刘备虽兵败东吴,70万大军灰飞湮灭。但是,凭着国民的爱戴,忠臣的扶持,何愁蜀国不会东山再起?可是,刘备却只会哀叹惋惜,沉迷在“如果不伐吴,70万大军便一人未卒,三兄弟昨夜还举杯邀月”的翩翩遐想之中,不能自拔。其实,只要他敢于面对现实,不再懊悔,一切都会好转起来,也就不会有“白帝城托孤”的历史悲剧了。再让我们看看刘备的丞相诸葛亮。作为蜀国的忠臣,诸葛孔明为兴复汉室基业,六出祁山。六出祁山,六次失败,但诸葛亮却有着深远的目光。他不仅没有气馁,没有懊悔,反而更加努力地协助刘禅治理国家,始终把目光锁定在“下一次”。纵然他出师伐魏没有成功,但他永不言败的精神却留在人们心中,后人爱戴他胜过了刘备。比较刘备与诸葛亮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不要因为做错了事而懊悔不已。“我那次面试前准备得充分一点就好了”,“我考前认真复习一下该多好”??诸如此类,与刘备在白帝城忧叹懊悔有什么不同?不如向诸葛亮学习,学习他敢于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学习他正确面对失败,不气馁,勇敢面对“下一次”的精神状态。有句俗话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是啊!我们对从前的失败不必过多地去懊悔,而是应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面对现实,面对未来,坚信“下一次”一定能够成功。如果只是一味地懊悔,必定会使精神磨灭,意志消沉。让我们对懊悔说“不”,勇敢地面对“下一次”吧!

白帝城托孤背后的历史真相
篇二:刘备白帝城托孤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刘备白帝城托孤背后的历史真相

在中国,刘备白帝城托孤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资治通鉴.魏纪》记载“汉主病焉,命丞相亮辅太子,令尚书令李严为副。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诏赦太子曰:‘人五十不称夭,吾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丞相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1

在这里,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刘备、诸葛亮的君臣情深,而往往忽视此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真相。

史家对于白帝城托孤一般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真心说。陈寿在《三国志.蜀书》中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2第二种是权谋说。是时,刘禅年少,涉世不深,内政外交必全权由诸葛亮打理。刘备深知这一点,犹恐诸葛亮功高盖主,从而夺权,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刘备出“君可自取”之言,实为逼迫诸葛亮表忠心。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除了“非剖心出血以示之,其能无疑哉?”3以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由此可见刘备的老谋深算。 1

2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P2213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P892

3 【明】王夫之,《读通鉴论》,湖南:岳麓书社,2011年,P393

在这里,我先分析一下以上两种看法的可信度。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宗法制在中国由来已久,其观念在国人的意识中已是根深蒂固。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核心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夏朝确立王位世袭制时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区别,但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的一般性原则。所以说,即使刘备是以兄弟之礼待诸葛亮,想要传位于他也是说不通的,这不符合自古以来的规矩,更何况刘备是一个一心想要维护正统的人。并且,传位于他姓也不符合一般帝王的心理。这里可以举一个武则天的例子。建立周王朝之后,武则天让侄子们做了宰相和将军,掌握朝政大权,大力分封武姓,而非李姓。天授元年九月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丙戌,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封伯父及兄弟之子为王,堂兄为郡王,诸姑姊为长公主,唐姊妹为郡主。”“改唐太庙为享德庙,以武氏七庙为太庙。”4此外,她还免掉了武姓的田赋,种种迹象都表明,武则天很想让武氏家族的人来继承皇位。而她的这一意图最明显的流露便是在公元693年,武则天在万象神宫——明堂里举行的祭典大礼上。当时,武则天出乎意料地将皇储李旦冷落在一边,让侄子武承嗣为亚献,武三思为终献。但是在意图表现得这么明显的情况下为什么武则天最终还是立了李显为太子呢?这主要原因便在于狄仁杰的一番话。“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摇,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P57

刘备白帝城托孤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天下危矣。文皇帝身蹈锋镝,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5听了这一席话,武则天“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6由此可见,只有儿子才是自己最可以信赖的人,才会将自己的灵位灵位祭祀于太庙之中,那么刘备大概也不会例外,传位于刘禅才是名正言顺的。所以,真心说不太可信。 再者,历来刘备被描述成一个忠厚坦诚、讲义气的人。上文陈寿对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的评价历来被大家接受。“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7面对自己最好的弟兄以及爱将被害,刘备怒不可遏,不顾群臣的反对,果断出兵。尚且不论他这次出兵是否合理,但其中体现的兄弟情深令人为之动容。那么,对自己三顾茅庐请来的、共同经历了一系列恶战的诸葛亮,刘备必定也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况且诸葛亮是他匡扶汉室计划中的核心人物,于情于理,他断然不会去试探诸葛亮对他的忠心。

因此,真心说和权谋说基本就可以推翻了。

我在这里提出我个人的观点,那就是白帝城托孤是刘备和诸葛亮做给李严看的一场戏。姑且不论他们是出于君臣的默契抑或是事先早有预谋,这场戏的目的就是要让以李严为首的蜀中旧势力彻底打消叛5

6《新唐书.狄仁杰列传》,P3346 《新唐书.狄仁杰列传》,P3346

7《三国志.蜀书.先主传》,P890

乱的念头。

建安十七年,刘备举兵葭萌以袭刘璋之时,“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8即使后来诸葛亮从荆州溯流入蜀,刘备的力量还是很有限的。相比之下,刘璋集团的军力较强,但弱点是统领无方,缺乏内聚力,不足以抗衡刘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涪城、绵竹、雒城几次战役,刘璋之军不断溃败,陆续向刘备求降。刘备控制益州全境以后,其统治中心由刘璋部署归降者占有很大比重,越来越显著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刘备新入蜀,他带来的新势力势必会引起蜀中旧势力的反感。为了安抚旧势力,刘备做了精心的政治安排。“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姻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摒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9刘备通过设官分职,力图使各种人,主要是刘璋旧属,同自身的利益集团一起,各得其所,彼此相安。对此,通鉴记载道“益州之民,是以大和”10。

起初,“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11及董和死后,李严就被选来代替董和,成为蜀国政权中旧势力的代表,与诸葛亮一起受遗诏辅佐幼主。就这样,李严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建安十八8

9 《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P958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P882

10 《资治通鉴.魏纪》,P2130

11 《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P979

年,蜀严为护军,据先主于绵竹。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支党星散,悉复民籍。又越嶲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12李严以刘璋护军而降刘备,于刘备入蜀起了重大作用。他受任为犍为太守,压平郪县土豪高、马家,又助平越西夷王高定,于刘备有功。这些经历使得李严在新、旧势力中都具有受信任、被尊重的地位。于是“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13在表面上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

虽然李严受遗诏辅政,但是他只得留镇外镇—永安,与诸葛亮的地位还是有差距的。我想这也是刘备的精心安排。在表面上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让他们置于平等的地位以使新旧势力的矛盾得以缓和;另一方面,两人所掌控的实际权力是有差别的,这样做就是为了让诸葛亮掌控大局,以防以李严为首的旧势力图谋不轨。这样就可以解释刘备为何要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了。让李严在场,只是为了让他明白,与“自取君位”的诸葛亮相比,他的地位是低下的,这实际上是警告他勿谋权篡位,往大了说,也是为了让在李严背后的旧势力明白蜀的政权是掌握在新势力手中的,他们根本无机可乘。

但即使是如此警告,也并不保证能完全打消旧势力动乱的念头,那么刘备为何不直接消灭他们呢?对于这一点,我想刘备一定不会不12

13《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P998 《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P998

《三国演义》测试题答案
篇三:刘备白帝城托孤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国演义》阅读知识试题答案

四年级语文教研组

1、桃园三结义是哪三个人? B、关羽、刘备、张飞

2、中山靖王之后是谁? C、刘备

3、曹操曾在哪次战役中“割须弃袍”? A、潼关

4、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向诸葛亮讲了这样几句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刘备说这话的意图是

D、刘备明明知道诸葛亮不会自立为蜀国之主,而又故意说给他听,其目的是给诸葛亮压力,加以试探让他日后不得不尽心辅佐刘禅,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的奸诈不亚于曹操

5、十八路大军联讨董卓时,请问当时谁是盟主? D、袁绍刘备白帝城托孤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6、“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描写指的是谁? C、张飞

7、孙刘两家长期争夺荆州,其根本原因是: B、荆州的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对双方都很重要

8、唐朝诗人杜牧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哪一场战役? C、赤壁

9、“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渴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这首诗写的是谁? A、周瑜

10、“虎痴”是以下哪位大将的称号? C、许褚

11、“面和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描写的是何人? B、马超

12、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战略方针评价正确的是? C、其六出祁山消耗大量军费,使蜀国伤亡过多,严重损伤其国力

13、老将黄忠曾经用“骄兵之计”为刘备夺取? C、汉中

14、在陆逊营烧刘备大军七百里时,刘备大败之时,是谁出现挽救刘备大军? D、赵云

15“大丈夫死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于不世之功,与所世未遂夸何死乎,言讫而之!”请问这句话是谁说的? D、太史慈

16、袁绍讨曹檄文是谁写的?连曹操都大为赞赏C、陈琳

17、是谁三让徐州给刘备? B、陶谦

18、书中的“水镜先生”是指谁? B、司马徽

19、曹操曾称赞他手下一员大将为“吾之樊哙”,他所称赞大将是谁? C、许诸

20、周瑜曾经对哪位大将使用“苦肉计”D、黄盖

二、填空(20分,每空2分)

1、鲁肃在临江亭摆设鸿门宴,邀请关羽复宴商讨荆州之事。

2、孟达死后,孔明推算司马大军要攻打街亭,并派马谡去争此要地,且下立军令状。

3、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72斤。

4、“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称赞的是谁?郭嘉刘备白帝城托孤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5、“连修栈道兵连出,不伐中原死不休”是指诸葛亮(人名)

6、“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此诗所讲此人是谁?刘禅

7、杨松向曹操出卖了庞德和张鲁,但是却被曹操以“卖主求荣”给杀了。

8、张松可渭一奇才,曾观《孟德新书》一遍可以倒背如流。刘备白帝城托孤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9、“草船借箭之后,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埋怨苍天,说下一句话:既生瑜,何生亮

10、“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这首诗所说是蜀国哪两位大将?关羽、张飞

三、读诗猜人物(10分)

蜀 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这首诗涉及的三个历史人物分别是诸葛亮、刘备和刘禅。(6分)

(2)最后两句诗应如何理解?(4分)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四、材料分析:(20分)

1、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

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体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问:“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表现了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10分)

答:奸诈、残暴,只为自己着想

2、《三国演义》第一回说,在桃园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性,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问:自“桃园三结义”后,刘关张三人以“义”为重,有得有失,你如何看待这种“义”你认为这种“义”值不值得提倡?(10分)

答:略

五、简答题(10分)

在长坂坡战役中,赵云出生入死,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刘备大为感动,把孩子甩在地上,说,几损我一员大将。刘备在赵云面前摔阿斗目的何在?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的奸诈不亚于曹操。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qgrz/115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