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故事

春秋战国内容简介

| 点击:

【www.xzxrv.com--母爱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故事
篇一:春秋战国内容简介

  人们对历史的印记很大程度上是从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而来的,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有关春秋战国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故事1:姜太公钓鱼的故事

  吕尚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遇到一个值得自己辅佐的明君。当他得知周国的西伯昌勤政爱民,胸有大志后,不远几千里,从东海之滨来到渭水的边上,盖了一间茅屋,每天在渭水北面的兹泉垂钓。

  这一天,西伯昌要出去打猎,出城之前,他先占了一卦,以便知道这次打猎能获得一些什么。谁知,卦辞上竟写道:“您的收获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一个能辅佐您成就霸业的贤能之人。”

  西伯昌大喜,赶紧带人直入深山。

  果然,在渭水边上,他看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那老翁神闲气定,正襟危坐,手里举着长长的鱼竿,不为外物所动。

  这也许就是卦辞上所说的贤能之人吧?

  西伯昌慢慢走过去,不由大吃一惊:白发老翁钓鱼的鱼钩竟然是直的!

  他禁不住好奇,问道:“老先生,别人钓鱼,鱼钩都是弯的,为什么您的鱼钩是直的呢?”

  白发老翁笑了,说:“我哪里是在钓鱼,我是在钓天下的明君呀!”

  西伯昌也在石头上坐下,和白发老翁攀谈起来。他们言语相投,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西伯昌说:“我祖父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将来会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帮助我把周族兴盛起来,现在看来,这个人就是您呀!”

  西伯昌马上请吕尚和他一起回去,让他担当自己的军师。

  因为吕尚是西伯昌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人们又尊称他为太公望。

  太公望果然不负西伯昌所托,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了。

  很快,西伯昌和平解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成功地讨伐了崇、密项、犬夷等国。在一个叫丰的地方筑起了城墙,建立了都城,几年下来,天下的诸侯已经有三分之二愿意归附周国,听候西伯昌,也就是周文王的调遣。

  周文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继位,吕尚又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把太公望封在齐国的营丘,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太公望到了那里之后,打败了夷族莱国,稳定了齐国的局势,在他的治理下,齐国一点点强大起来。

  据说,吕尚去世的时候,已经有一百多岁了。

  有关春秋战国故事2:周公旦的故事

  周公,即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为人忠厚,孝敬长辈,遇事不惊,办事稳妥,很受他父亲周文王的器重,更受众人的尊敬。周文王去世之后,周武王继位,他又积极主动地帮助哥哥操持政事,任劳任怨,从来也不懈怠。

  周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把他封到了曲阜,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鲁周公。

有关春秋战国故事  周公旦虽然有了自己的封地,但朝庭离不开他,所以,他一直留在都城,与另一个弟弟召公奭一起辅佐周武王。

  商朝虽然灭亡了,但留下了许多的贵族和奴隶主,这些人在社会上还很有势力。为了安抚他们,周武王不得不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为了监视武庚,周公旦向武王建议,把武王的弟弟管叔鲜封在管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再把武王的另一个弟弟蔡叔度封在上蔡,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一带,以防武庚作乱。

  周公旦还向周武王建议,释放被纣王关起来的大臣箕子,隆重祭奠被商纣王杀死的忠臣比干,褒奖对建立周朝有功的商族贤人商容。这些措施促使商朝的遗民渐渐亲近周朝,缓解了他们与朝庭的对立情绪。

  周武王病逝,太子诵继位,这就是周成王。周成王登基时,才十三岁,不能处理国家大事,加之天下初定,政权还不稳固,周公旦就辅助成王,主动替周成王承担起行使政治权力,主持国事的重任。

  如此一来,管叔鲜和蔡叔度等人就猜忌起来,制造谣言说周公旦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还说,早晚有一天,周公旦会杀死成王,自己取而代之。流言一经散布,许多人被欺骗了,就连周公旦的弟弟召公奭对其也有所怀疑。

  纣王的儿子武庚受到周朝的监控,心里十分不满,他巴不得周朝乱起来,自己好趁机东山再起,恢复殷朝。他和管叔鲜、蔡叔度串通一气,联络一批殷商的旧贵族,同时煽动东夷的几个部落,搞起叛乱来。

  形势非常危急,周公旦虽然很伤心,但还是以大局为重,他找来自己的弟弟召公奭,和他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表明自己的清白,消除召公奭的误解。他说:“周朝能够建国,靠的就是我们齐心协力;想让周朝延续下去,靠的依然是齐心协力。如果我们互相猜忌,互相抵毁,甚至为了个人的利益发动叛乱,那就是对周朝子民的犯罪。”

  召公奭被他诚恳的话语感动了,消除了误会,兄弟二人重新合作。

  周公旦解决了内部矛盾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东征。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周公旦下令给太公望,“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凡有不服周朝统治的,太公望都有权征讨。这样,太公望平定了淮夷、徐戎等部落的叛乱,有力地控制住了东方。

  东方稳定之后,周公旦可以全力对付武庚了。他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武庚被杀了,蔡叔度被流放了,管叔鲜觉得没脸去见哥哥和侄子,就上吊自杀了。

  七年时间过去了,周成王已经长大成人,完全能够独立处理国家大事了。周公旦把政权交给成王,自己也不像代行天子之职的时候那样坐在上边,面对群臣,而是站到班中,和其他大臣一样,对成王十分尊敬。

  周公旦还制订了周朝的一套典章制度,用以帮助周成王管理天下。

  周成王对自己的这位无私奉献的叔叔也极为尊重,遇事就与他商量,向他请教,虚心接受他的建议。周公旦去世了,成王以安葬周武王的规格安葬了他,并把他葬在离王宫不远的地方,希望他一直在身边陪伴着自己。

  有关春秋战国故事3:越王剑

  春秋时期,吴国先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负辱在吴,卧薪尝胆,终于取得了吴王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勾践牢记教训,一面继续讨好吴王,贡奉古木修筑姑苏台,选送绝代佳人西施给吴王,巧施美人计;一方面富国强兵,暗自铸造精良兵器。

  勾践为使自己有一把盖世无双的宝剑,特意挑选了当时最好的工匠郑勤来为他铸造。郑勤和他的儿子郑刚凝聚平生心血,整整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时间,终于锻铸出一对雌雄剑。

  那天深夜,郑勤按照越王的吩咐,刻好“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个字后,便对他儿子说:“我明日早朝,将雌剑献给越王,此去必然凶多吉少,性命难保,或许连你也要受到株连,你赶快带着这把雄剑,连夜投奔楚国去吧。”说完父子俩抱头痛哭,洒泪而别。

  翌日早期,越王勾践传郑勤献剑。郑勤递上剑,越王将剑拔出剑鞘,只见光芒四射,耀眼夺目,越王顿时喜形于色,众大臣也赞不绝口。

  勾践为了炫耀一番,手执宝剑,对着十八般兵器,初试锋芒,果然削铁如泥,锋利无比,越王得意之余,心想:郑勤若再造出如此好剑,我勾践岂能称雄于世?想到此,他陡然声色俱厉,命武士将郑勤推出午门斩了,并通缉全国捉拿郑刚。

  郑刚听说父亲被越王杀害,悲痛欲绝,又见到处有通缉自己的告示,感到身佩宝剑易于暴露,只好将宝剑埋藏在雁荡山中,并乔装打扮成一渔女,日夜兼程逃出越国,只身投奔楚国去了。

  郑刚来到楚国后,把从小随父亲学到的冶炼手艺,精心传授给楚人。很快使楚国的冶炼业得到发展和提高,与越齐名不相上下。郑刚从而为楚王所赏识,被封为冶炼吏。这时,楚国进一步广征役卒,大造精良兵器,一时国威大振。之后,楚王亲率数十万大军去讨伐越国。

  楚军英勇善战,只杀得越兵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很快就攻破越都,直逼王宫。越王见大势已去,只好用那把雌剑自刎而死。

  恰巧楚王一步走来,连忙从地上拣起了越王剑。楚王久闻此剑盖世无双,真是梦寐以求,本想留作自用,但又觉得它已不是吉利之物,便灵机一动,把它赏给了一位立了战功的武官。

  后来,这位武官病亡,越王剑就成了他的殉葬品。再说郑刚定居楚国后,虽然被楚王封为冶炼吏,但他怕再引起杀身之祸,一直到死,都没敢透露自己的身世,更闭口不谈铸造雌雄剑之事。所以,那柄被埋藏在雁荡山中的雄剑,一直下落不明。

  现在,那把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雌剑,终被人们从江陵的一座楚墓中发掘出来,成为举世闻名的珍贵文物。

  

看了有关春秋战国故事的人还看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篇二:春秋战国内容简介

  成语故事的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丰富的知识和道理,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毛遂自荐

  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

  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

  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

  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2: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3: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有关春秋战国故事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看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的人还看了:

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3篇
篇三:春秋战国内容简介

  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 虚心纳谏的齐景公

  有一次,齐景公让马夫小心饲养他心爱的马匹,可这匹马却突然得急病死了。齐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将马夫砍成几段。

  齐景公下达命令的时候,坐在旁边的晏子阻止了他并问:“古代的明君尧舜肢解犯人,是从哪个部位开始的?” 齐景公一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便取消了刚才的命令,准备将马夫交给狱官处以死刑。

  晏子又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肯定心里很不服。请让我为您历数他的罪过,然后再把他关进监狱。”齐景公点头同意了。晏子于是对马夫斥责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大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所以你被判处死刑,这是第一条;你养死的是大王最喜爱的马,所以你被判处死刑,这是第二条;你让大王因为一匹马而杀人,百姓听到后肯定会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肯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所以你被判处死刑,这是第三条。”说完,晏子转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听完了这三条,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走到晏子面前说,“若不是您,我险些犯了大错误,损伤我所实行的仁政呀!”

  还有一次,雪下了三天都没有转晴。齐景公披着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侧的台阶上。晏子进去朝见时,齐景公说:“真是奇怪啊!这雪都下了三天,可还是不觉得冷。”

  “天气真的不冷吗?”晏子反问说,“我听说古代的时候,圣明的君主在自己吃饱了的时候却想到别人的饥饿,在自己暖和了的时候却想到别人的寒冷,在自己安闲了的时候却想到别人的劳苦,现在您没有想到别人啊。”齐景公听了赶紧说:“相国说得对,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于是他开仓放粮,并拿出衣服,发给那些饥寒的人。

  齐景公喜欢让女子装扮成男人,后宫中上至王后、宠妃,下至宫女,都打扮成男子模样。于是全国上下的女子都开始作这样的打扮。时间一长,给国家运作带来不少麻烦,齐景公便下令禁止:“凡是有女子作男人打扮的,就会被送到官府,撕掉她的男人衣服,扯断她的腰带!”可是就算这样,女子作男人打扮的事情屡禁不止。晏子对齐景公说:“您只是禁止宫外的人这样打扮,而不禁止宫内的人,这就像在门前挂着牛头却卖马肉一样。您如果禁止了宫内的人这样,那么宫外也没有人敢这样打扮了。”齐景公接受了意见,重新下了命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就没有人这样打扮了。

  齐景公还爱喝酒,连喝了七天七夜都不停止。有个名叫弦章的大臣对齐景公说:“君王应该以国家大事为重,您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赶快戒酒,否则您就请先赐死我吧。”

  晏子后来去拜见齐景公的时候,齐景公就向他诉苦:“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让我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如果不听的话,我又不想杀他,这可怎么办才好?”

  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纣王一样的暴君,不是早就没命了吗?”于是齐景公真的戒酒了。后来齐景公到东海去游玩,得知晏子病重,危在旦夕。齐景公十分焦急,下令马上准备最好的马车,让车夫驾车送自己火速赶回。车夫驾车跑了几百步,齐景公嫌太慢,就自己亲自赶起车来。刚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前进,就自己徒步跑开了。由此可以看出,齐景公对晏子有多么尊敬。自从晏子死了之后,齐景公因为没有人当面指责他的过失而感到很苦闷。有一天,齐景公宴请文武百官,席散后大家一起到广场上射箭玩耍。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靶心,文武百官仍高声喝彩,说一些恭维的话。

  于是,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大臣弦章说了。弦章就对齐景公说:“这事不能全怪那些大臣,他们是上行下效的,君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君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君王喜欢人家说好话,自然大臣也就常向君王说好话了。”

  齐景公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送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见了之后直摇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儿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和他们一样了?”

  齐景公听完想到了弦章对自己的直言,很是感慨。

  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 屈原投江的故事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huì)赂(lù)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靳尚、公子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自己不能过好日子。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气疯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他在洞庭湖边、汨(mì)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骨瘦如柴。

  有个渔父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你为什么不跟世人一样呢?”

  屈原说:“国王他们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伤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像刀割一般。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疯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这样的想法,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历史故事)。他看到恨秦国抢楚国的土地的人民,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种悲惨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欢把他的歌写下来,这会儿写得更多了。《离骚》这首有名的长长的诗歌,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日子过得挺快,十几年过去了,屈原还没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他忧虑国家的前途,日里梦里,老想回楚国的国都郢都。他想借山川景物来排解他的爱国忧愁,结果反而更加伤心。楚国的政治这么腐败,秀丽的河山逐渐被秦国抢去,楚国太危险了。

  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劝楚王,事实上已不太可能。有人对他说:“你何必留在楚国受这份罪呢!”屈原说:“我怎能扔了家乡、扔了父母之邦啊!鸟飞倦了,想回到自己的老枝上去歇息啊;狐狸死了,头还向着土山啊!救国的道路漫长漫长啊,我不能离开楚国,我要上下寻找救国之路啊!”

  坏人掌权,楚国的大难终于临头了。公元前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打下了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得放声大哭。这时,他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他知道楚国已经没有希望了,可不愿意眼看楚国被毁,自己的土地、人民落在敌人手里,他要和楚国同存亡,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以身殉国了。

  渔民和附近的庄稼人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子呢?他们划着船在江面上祭祀他,把竹筒子里的米饭撒在水里献给他。他们为他招魂:“屈大夫,你回来啊!”后来,人们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这一天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为龙船在江面上竞赛,用这样的仪式来纪念屈原。再后来,逐渐就变成全中国的一种风俗了。

  楚国的屈原死了,赵国呢?赵主父死后,赵惠文王拜他的弟弟赵胜为相国,封为平原君。平原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结交天下各种人物,把他们收留到门下供养着。这种收养门客的做法,当时成了风气。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都像平原君那样收养着门客。他们每家都有几千名门客。连秦昭襄王听说平原君收养门客,都想跟他结交呢。

有关春秋战国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 孟子拜见齐宣王的故事

  孟子拜见齐宣王,问:“您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么回事吗?”

  齐宣王有些不好意思,只得据实说:“我并不是爱好古乐,只是爱好一般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只要您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富强了。无论您爱好的是现在的音乐还是古代的音乐,它们都是一样的。”

  齐宣王说:“先生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个道理吗?”有关春秋战国故事

  孟子说:“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的快乐,和与大家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说:“当然是与大家一起欣赏音乐更为快乐。”

  孟子说:“与少数人欣赏音乐快乐,和与多数人欣赏音乐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说:“当然是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接着说:“那么就让我和您谈谈赏乐的道理吧!假如大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听到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却都愁眉苦脸,‘我们的国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我们却苦到这般地步呢?’原因就在于大王只图个人享乐,而不与百姓同乐。但是,假如大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全都眉开眼笑,‘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快乐,要不怎么能够奏乐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国王与百姓能一同娱乐罢了。所以,如果大王能与百姓同乐,就可使天下归附了。”

  读故事,悟道理

  孟子在这段论辩中用了因势利导的辩术。当他听说国王喜爱音乐时,就由此下手,用一个个问句,一步步疏导,最后得出结论:如果大王能与百姓一同娱乐,就可使天下归附,从而达到说服齐宣王与民同乐的目的。

春秋战国小故事
篇四:春秋战国内容简介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grgs/72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