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散文

作家散文

| 点击:

【www.xzxrv.com--短篇散文】

优秀长篇散文_长篇散文欣赏
篇一:作家散文

  优秀的散文不仅蕴含着闪光的思想、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想象,而且有着美好的节奏音响。本文是优秀长篇散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优秀长篇散文:生命是一首沉吟浅唱的歌

  初中时,郭敬明成了90后每一个文艺青年的男神,那时,我很鄙视的以为郭敬明不过便是擅长堆砌华丽的辞藻罢了!在接触到他的《幻城》和散文时,却不得不被他青春时真切优美的语句折服。现在的网络发达,扣扣空间和朋友圈中不断地有精美散文出现,然而大部分时候,我不得不失望的垂下眼睑。雕漆的过于精美的文字,让我心里厌烦。不知为何,身处在现代的我们,总是爱把我们纳于古代中,雕梁画栋染红青丝,雨打珠帘琴弦断,武林险恶持剑归去,我们的想象力过于丰富,将每一场景都描写到极致的唯美,但却忘了注入情感,难以去真正地打动别人。或许是自己在文艺中过于另类,城市的霓虹灯,拔地而起的高楼建筑在我眼中竟然也是一种风景。

  清晨,城市的水泥大道两旁的香樟树在经过一番水洗后,格外的鲜艳欲滴,清晰的青色笼罩着两旁的风景,眼睛的视线也愈加清明,深呼一口气,新鲜而湿润,似乎可以洗净灵魂深处中的污浊。一个楼院的侧旁,种满了广玉兰。初临夏季,纯美的白色仙子早已离开人间,绿色的草坪上遗留着它枯黄的枝叶,每日东南风起,叶子追着风的舞步在地上翻滚着舞蹈。拾起一片,作为书签,嘴角便可以不觉含着笑。花圃里此时开的粉嫩的花朵占尽园内风华,嫣然地傲立在清风中。然而,前段时间光芒盛极一时的杜鹃却还未全部凋零,几朵悯然的灵魂执着的想守护着枝桠。地面还没有被泥土吞噬的残红,却只得等着阳光风雨结束着她们残缺的身体,然后高尚地“化着春泥更护花”。角落里的爬山虎在风中笑了笑,地面的鸟儿也再无闲情观看这每年都会重复的画景,鸣叫一声,便拍翅而起飞入苍穹。

  然而,世间万物便是如此的真实!

  每一日,朋友圈中都刷满了关于爱情的悲伤感人的文章,生离死别的让人强挤了几滴泪水,黯然伤神的让人无奈叹息。凄清的,伤感的,低沉的,落寞的,不计其数。然而真正能入我心底的却从未有过一篇!看过《倾城之恋》的人,都知道世间的爱情不过如此,这是张爱玲在浮浮沉沉的爱情里打拼后才终于明会的感悟!然而正是最后一句简单真实的语句催人泪下,感动了世间的千万男女。其实爱情的故事里,并不是经历了万般险难在一起的才感人;并不是柔肠寸断中分手才最凄美;并不是爱得轰轰烈烈死去活来才是最真诚,最后反倒落得像《宫锁连城》中的悲催结局。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简单更是难得的爱情,真挚的誓言用一生的平淡去演绎,却能做到执子子手与子偕老!如今这样浮躁物欲的社会,能彼此互相扶持,笑看着对方眼角从光滑到趴满皱纹的爱情并不多,且行且珍惜才最为重要!别等着失恋了,用华美的文字来悲伤时,才证明你爱过!一抹笑容,一个眼神,一次挑眉,一句誓言,用心去感悟!他也会成为你生命中低沉浅唱却悦耳的歌!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息妫一笑,三国尽倾,可她追求的不过是简单平淡的相依。简单的旅程,平凡的生命,敲入心扉的爱情,世间万物真实如此!

  明朝杨慎的临江仙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不知让多少英雄泪流泣下,伤感悲叹。我最喜欢的诗人当属宋朝辛弃疾,他的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深受众多豪杰人士喜爱,这首诗和临江仙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杨慎的临江仙更是访用了辛弃疾的南乡子。每一次,将心沉静在这几首词里面,潸然泪下中总会对生命有更多的崇敬,手中的时间便握的越紧,生怕遗落了一丝,成了生命中的喟然。现代诗歌里,最倾人心的便是海子的《九月》,一句“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广阔的意境中却暗藏着众人无法理解的悲伤,让人迷蒙难懂,却悲恸的想穿过地平线,找到一个自己的支点。《九月》中最唯美动人的便是“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失恋的人,落魄的人,壮志难酬的人,细细品尝,它无疑都会慢慢的成为汇入他们骨子里的血液,唯美凄清,欲哭却无泪!生命便是如此,千年岁月里,有着你我都无法改变的无奈,将目光放入宇宙中,我们更是一颗尘埃!正是因为这样,生命很真实,而我们始终都会执着地低吟浅唱。

  生命是一首沉吟浅唱的歌!即使如此,它也可以悦耳动人。把握住生命最美的时光,谈一场简单的恋爱,与朋友相视而笑,与亲人谈笑开怀,从无遗憾,你便会成为你舞台中的主角!

  生命是一首低吟浅唱的歌,努力着去到达到你梦中的彼岸!

  优秀长篇散文:柳暗花明,用心去踏青

  三月的风笛。飞扬起温馨的旋律,四月的雨弦,静溢着柔婉的春曲,悠悠香草,浅浅作序,迭迭花语,隽咏着岁月流转的主题。柳暗花明的季节,用心去踏青,幽谷听溪,云曲采绿,从大自然的空灵维妙中领悟人生真谛。

  春风无意,却吹醒了冬的沉寂,也吹开了满地新绿;细雨无声,却润美了山川原野,也染洗了满怀的旖旎。一场春雨过后,阳光柔柔,香草悠悠,缕缕温馨透过了封尘了一季的冷窗,爬上眉梢,香心底漫散。屋外的世界早已一片阳光正好,山水正娇,我已经埋葬在冬天里太久。春风吹落的梅瓣应该化作了春泥,衔在归燕的巢窝里了吧,是的冬天的故事不再是故事。

  年年春颜,岁岁柳色,绿肥红瘦荡起的心事却不尽相同。江边的那棵柳树经历了多少风霜雪雨,似乎都已经被刻成翠色琉璃,氤氲在心湖之上,片刻又回归平静,那抹琉璃也在这片刻平静中渐渐凝成了永恒,当再次凝眸风吹动的柳絮打在水面时泛起的涟漪,脸上只有浅浅的笑容。喧嚣红尘,无常风雨,能有这样宁静却不死寂的心境,还是何等的勇敢和幸福。所以,我人生的四季里,感谢那些一路相随的人带给我的苦难和甜蜜。

  四季从不会调换,时光也不会静止,斗转星移,日升日落自然有它的轨迹人生亦是如此,冬去了春自会来,春暖花开会来,没什么大不了的。

  青山脚下,柳丝流翠碧,江面垂逸涟漪,粉饰胭脂红,紫荆盈盈笑春风。草熏水暖,蛙声旧调换新曲,花韵流芳,暗香浮动沁心脾。在这五彩缤纷的原野上,那片白中透粉紫荆花,清纯秀丽,张扬又秀洁的盛开。一棵接着一棵连成了一条粉带,它张扬着美丽的同时,留下更多的是一种恬静,茫茫人海,落落红尘,我们的生命中不能缺少爱,无论是亲情的,友情的还是爱情的,如若都像紫荆花这样静静的守候,无所奢求,那么美丽的幸福离我们还远吗?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奇妙的大自然,出处都有奇妙的景象,只要用心去看,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就连,破土而出的嫩芽,都让我感动。满山春色的热闹中,独爱峭壁上的一丛我叫不出名字的花草它竟然能在石缝中开出淡淡的紫色小花,没有桃花依旧笑春风惊艳,也没有沾衣欲湿杏花雨的诗意,它更不被人们注意,它就那样静静的绽放着。而我,真的被感动了,在这个红男绿女的世界中,我就像这朱无名花。对它来说,光秃秃的峭壁是它的全部营养,同样的,对于峭壁来说,它就是它的整个春天。生命,因为灵动才美丽,而美丽,有了淡然才更有魅力。

  春天来了,出去踏青吧。踏出一个如花一样美丽的生活历程,也踏出一个似水一样宁静致远的人生。四月,柳更暗,花更明,走进自然,把春天刻在心里成永恒。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关于优秀长篇散文

关于品读林清玄的散文
篇二:作家散文

  一直以为,林清玄有一双特别的眼睛,因为他能看到的东西,永远是美丽的。一如他的文字,一如他的心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品读林清玄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关于品读林清玄的散文(一)

  起初,林清玄只是一个名字。知道是个台湾人,曾经入山修行,曾经做过报人,华语圈内知名的散文作家,著书多多且畅销。偶尔,也会在《读者》类的刊物上读到一文半纸的,并没有太留意。

  后来,林清玄变成了一个形象。记得那是去年初春,因身体小恙,在医院挂吊针。因无聊,便打开电视,刚好撞上北京台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春妮与于丹、林清玄两位嘉宾的三人谈。谈得很杂,东拉西扯的。第一次见到林清玄的形象:长相平常,很台湾那种;白色的棉布长衫,很返璞归真那种;说话轻轻的,慢条斯理,永远不着急、不抢话,很内敛那种。在那个节目中,两位嘉宾反差很大:于丹还是一贯特色,不论话题转到哪里,都会眉飞色舞,舌下生花,抑扬顿挫,如同演奏一曲话语版的“拉德斯基进行曲”;而林清玄,第一时间会有思索,不紧不慢地表述,没有任何所谓语言火花,好似一曲舒缓的克莱德曼。

  那一天,我记住了林清玄。几天之后去书店的时候,找了几本林清玄的近作,一直闲读至今,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

  再后来,林清玄成了一种感觉。周末了,假期了,出差了,经常会有本林清玄。如果还有一杯清茶,那就悠哉悠哉了。

  说到喝茶,林清玄当然是位茶人了。而所谓茶人,我以为,除了具有相当的茶文化底蕴外,更应对茶、对品茶有特殊的感觉,那是一种心智,一种灵动,一种感悟,总之一句话,那是“功夫在茶外”的事情了。

  要感受林清玄对茶的感受,打开他的《平常茶非常道》、《茶味禅心》、《茶言观色》,随便一篇,便可嗅到几许清香。后来才知道,林清玄的“茶禅系列”,是他步入“知天命”后的创作,与他三、四十岁时的“身心安顿”系列、“菩提系列”相比,文字之隽永还在,更多了些淡定,回味愈加醇厚了。

  林清玄品茶,贵在用心、用情。如他所说,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的人茶叶和茶具都很细近,然而善泡茶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在《平常茶非常道》的那篇“无不是茶”中,有一段最玄、最清玄的文字:

  禅自然是有的,但不是写在墙上、画在茶杯上。它和茶相同,人生无所不茶,无不是茶;人生无所不禅,无不是禅。

  茶不在禅里,禅也不在茶中。茶或禅以及生活的一切恼害都化成一缕轻烟,飞向空无的所在,那就是茶禅一味了。

  茶的真滋味,禅的真境界,唯有平常心乃能知之。

  这样的书,这样的文字,也只有用心“品读”,才解其中味。

  这,正是读林清玄的妙处。

  关于品读林清玄的散文(二)

  林清玄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多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赏最多的一位。刚过不惑之年却已有四十余部著作面世了。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二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可以说林清玄是成功的新闻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他是文化事业的忠诚志士,文化艺术领域里广闻博识的通才,但却不是卓有建树的文化学家,他是虔诚的佛门弟子和不疲倦的佛学宣讲者。

  不过,从文学的角度看,林清玄主要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散文。他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七十年代他初登文坛的七八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1976)、《钟月冷笛》(1979)等,如同许多十分年轻的散文新秀那样,头角峥嵘,豪气如虹,却难免出手生涩稚嫩,滞留着模仿的痕迹;第二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洋》等,特别是受到行家们普遍好评的《迷路的云》一书,从而奠定了他不可动摇的文学地位。八十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辛劳和最多产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十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这套书印量极大,毁誉不一,林清玄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学现象也发生在这一个阶段,具体表现在对菩提系列如何评价上。宗教不尽然从头至尾全然是精神的麻醉剂,科学艺术、政治、爱情,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往往在最形而上的层面上与宗教相遇了,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不是河水不犯井水,说穿了讲,散文创作者的“精神家园感”,其实是一种艺术深层次上与宗教等高的极限。

  林氏之信佛既有地域深长的文化历史背景,还有一定的“家学渊源”,“五四”现代散文作家许地山和丰子恺之所以独具魅力,也是与佛教哲学脱不开深层次干系的。故此,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泳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都不足为病,相反,无论是优长还是缺失,是继前人的踪迹还是独创,林氏散文不仅在汲取融合的规模上,在原封不动的搬运上,他那足以令人赏心悦目的成就,和不免令人为之惋惜的失着,都彰明昭著,在在分明。是散文美学的正道也罢,抑或是对散文审美之路的偏离也好,林清玄提供给散文创作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或正或反的、有益且有力的启示。

  我初次接触林清玄的作品,应该是六年前了。当时,我正上师范。说实话,我最先注意他,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是因为喜欢他的名字,如水如烟,富有禅理。接下来翻看他的作品,没想到也是如水如烟,一下子吸引了我。轻轻流出的文字,淡泊平和的人生态度,超脱淡然的人生境界,仿佛文字里有一位极有修养的长者,在用他智

  慧的灵魂和我在娓娓交谈,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到达一片心澄境明的天地。

  林清玄是台湾人。有人说,他的作品意境“最清明”,声音“最玄妙”。的确,先不说他的文章,单看他的书名,就很能够拨动人的心弦,《清音五弦》、《淡品人生》、《天心月圆》、《情的菩提》、《心的菩提》等等,不一而足。读来就更是受益匪浅。就这样,我一读六年,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相知,品读他的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每次读他的作品,都像在进行着一场心灵对话和灵魂的碰撞。 不管读了多少遍,都是越读越喜欢。

  他的文章一般都不长,文字简约明快,几句仿佛简单的话,却融合着作者诚挚的情感,读来给人一种亲切质朴的感觉,深入他的内心,顺着他看似散淡的思路,聆听他对人生的顿悟。就好象两个好朋友在聊天,无拘无束,宁静平和,超脱淡然,忘却平日的烦躁芜杂。

  和一些励志书不一样的是,在他的文字中,他不直白傲慢地告诉你该这样,不能那样。他往往讲述一段小小的故事,可能感人,也可能很平常,但是字字珠玑,其中蕴涵着大勇大智。很多句子,读来堪称经典,耐人回味。比如他在《前世与今生》中说:“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的前世,明天的我就是今天的我的来生。我们的前世已经来不及参加了,让他去吧!我们希望有什么样的来生,就把握今天吧!”他注意用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感悟独特,见解深刻。比如他在《玫瑰与刺》中写道:“真正圆满的爱情,是没有任何怨恨的,就像我们爱玫瑰花,也可以承受它的刺,以及偶然的刺伤。”他很睿智,却不故作高深。他也豁达,从不矫揉造作。他很淡雅,无一般文人的酸腐。林清玄教给我们回到常情常理,虽然他的文章中会时不时的讲着佛的故事,但是,在他认为,佛也是常人,佛理也就是常理。因此,读他的文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身心的放松。

  林清玄的作品不是在告诉你该怎么生活,他只是在启示你的生活态度。乡土是一个人的根,所以,他的作品中灌注的更多的是一种乡土情怀。他曾谈到字的写作目的,“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乡土是一个超脱世俗界限的纯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随处都能拾取自己的本真,从而领悟生命的更高体验,心如止水,哦,原来生活这么美好,花儿就盛开在我们身旁。

  时间在一点点流走,谁也把持不住自己的衰老。读他的作品,我常常感到自己并没有失去纯真和激情,并没有为走了弯曲的人生之路而悔恨,相反,我拥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怯懦,不逃避,勇敢面对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或许,林清玄要告诉他的读者的,就是这一点吧。

  关于品读林清玄的散文(三)

  林清玄的文字一如他的名字,带着浓浓的禅味,饱含对生命深情的温柔一瞥。一切景语都那么细腻的透过他的笔端,打动我的心;一切琐事经过他的洗涤,都传达着佛的禅理。流连于北海道、寻觅三生石、如痴如醉的品茶,让我慨叹原来生命可以这般优雅的存在。

  在我粗浅的见解里,林清玄的文字对文学的功绩在于‘禅’、‘温情’。也许,在近现代把佛理阐明的平民化、广博化的应属林清玄了。他让我们开始重新关注禅理。林清玄的文字并不像其他文人墨客,文字中充盈着炽烈的爱,但是很温情。他的文字对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温情。因为温情,所以生活才那么充盈、优雅。

  突然想起一首汪国真的诗“如果能够大方,何必显得猥琐。如果能够潇洒,何必选择寂寞。”那么优雅、随心而动的生活,在现实的土壤里又是否能生根、茁壮?我不得而知。可是,红尘闹事毕竟只有一个林清玄,然而,终究还是有一个林清玄。

  这样云淡风轻、平和、优雅、遵循自然之法的生活,终究不适合现在的我。我无法去探访古迹、无法走进那些遥远的风景,无法优雅的品着茶···然而,这样清新的文字,给我躁动的青春带来平和,去平衡那热望的心。也许,会像那印第安纳州湖畔的蒲公英种子,也在我心中发芽。当我们不被物质驱使,这样温情、禅理的文字,会剔除我心中的贪婪,学着遵循自然之法优雅的生活。
 

关于品读林清玄的散文相关文章:

女作家散文评论
篇三:作家散文

面向灵魂的本色表演

——简论盐城六位女作家的散文世界

王玉琴

眼下我阅读的十多篇散文,来自清一色的女性作者。这六位作者中我与张晓惠、曹文芳有过一面之缘,其他四位尚未拜会过。这样也好,我透过她们灵心慧性的文字,走进她们真实的、广阔无垠的文学世界。在这个世界上,遥远的距离、真正的陌生,并不是万水千山、素未谋面,而是日日相见,却形同陌路、冷落冰霜。语言是这个世界上不可思议的奇迹之一,它通过吟哦之声、点画之别、线段与流线,将浩淼无垠的宇宙空间、幽微难测的心灵图景、人类囿于生命长度而无从可知的前世来生,勾画得惊心动魄、惟妙惟肖。读者,也正是从他人逼真、精妙的语言文字当中,认识了过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体味到他们孤独而又丰富的心灵。我在阅读张晓惠、曹文芳、丁立梅、徐新华、吴瑛与钱树文的散文中,感到她们以神奇的文字,勾勒出了我从未经历却异常亲切的一幕幕往事,这些她人的往事,将潜隐于我内心某种不为人知的记忆呈现了出来。这,也许就是文学中真正的共鸣吧!

人是因梦而生存的,汤显祖的《牡丹亭》之梦,具有爱而至死、死而复生的神奇力量。现实的冷峻因为梦的神奇和伟大,使得卑微沉沦的人生变得温暖而亮丽,人类追梦的过程中,或是一步步地超越了自己,或是一点点地遗失了自己。文艺理论家们在评价作家作品时,总孜孜以求于作家的“白日梦”,从而在“梦的解析”中探寻作家的文学心灵,探寻他们作品中或是与梦境相关的日神精神,或是与醉境相关的酒神精神。人生苦短,青春易逝,当我们长大或是迈入老境,追忆逝水年华,回味如烟往事,人生如梦的感慨,往往纷至沓来。对于女作家张晓惠来说,芭蕾梦总是她记忆深处永远真实、永远遗憾与永远怀念的艺术精灵。她的《舞蹈课》以一组文章即《爬墙头的女孩》、《血迹斑斑的红舞鞋》、《合欢花开》、《芭蕾的精魂》,再次回味了芭蕾带给她和那一代芭蕾女孩的伤痛与喜悦、梦想与遗憾。也许得益芭蕾这个高贵舞神的启蒙与熏陶,张晓惠的文字总是在娓娓道来之中将文字的优雅、情感的真挚与心灵的广博融于一炉。《血迹斑斑的红舞鞋》中的女孩淼,在冬日中刻苦训练,以致芭蕾鞋里血迹斑斑。然而,特定时代的政治风云左右了自由的艺术女神,淼因为家庭背景与家庭成分,无缘于《红色娘子军》的艺术舞台,血迹斑斑的红舞鞋没有留住淼的芭蕾梦。张晓惠将对时代风云与人生命运的感慨,凝结于一血迹斑斑的红舞鞋上,可谓举重若轻,又举轻若重。舞鞋上的累累汗水和斑斑血迹,又哪能止住淼对芭蕾梦无边的向往呢?然而这向往终究成了黄粱一梦。

正如张晓惠在《芭蕾的精魂》中所写:“地区一级的文工团演芭蕾终究是时代的误会”,消逝了芭蕾梦或是其他彩色梦想的女孩子,并不只有因为家庭出身不能走上舞台的淼。对于曾经拥有芭蕾梦的女孩来说,有的对梦中的芭蕾投以幽怨的一瞥,有的则以芭蕾的精魂指引着未来的人生道路。张晓惠在《芭蕾的精魂》中对芭蕾精神的描绘,使得她对芭蕾的理解达到某种哲学的深刻:哪怕只有一块仅供足尖立足的土地,也要昂首挺胸去展示一种飞翔的姿态。从古至今,善做幽怨文章的女作家可谓不甚枚举,那种“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止休”的幽怨诗文织就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底色。而阅读张晓惠的散文,可以在她细腻精致的性灵文字中,感悟一种新时代女性的豁达与深刻,从而体味到情感与思想的双重力量。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六位女作者中,徐新华是一位从舞台演员转为剧本创作的女作家。戏台上的风花雪月、生老病死常常使演员在转瞬之间经历强烈的情感动荡,戏中人生往往使演员对人生的理解异于常人。多年的舞台经验与剧本创作,使徐新华的散文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我的岸》书写了一个女性三段孤独的人生体验,其中感人至深的当为“我”在舞台上“死去”的场景,由于“我”做“死”的动作过程中拉伤了腰,故曲终人散之后,没有人发现“死”在舞台上的“我”,“我”在黑暗与静谧中体验着死亡的孤独与无奈、高傲与神圣。也许缘于徐新华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艺术体验,她对人生的感悟透露出某种超越时空的动人力量。在《我的岸》之结尾,作者如此写到:“如今,母亲已经远去,那个曾经为我指点迷津的好友亦英年早逝,发誓执手偕老的人也渐行渐远终至分道扬镳,许多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正在一点一点地失去„„但是,我从未迷失,因为我知道,我的岸就在我自己的生命里”,读到这样感伤而又貌似豁达的文字,不能不为文字背后诸多无语的人生故事感喟。世事如棋,人生如梦,徐新华作为从演员转型为较有成就的剧作家,在事业辉煌的背后,也备尝种种无语凝噎的辛酸,生活给予女演员与女剧作家的考验和担当,往往远远超出于常人。如果不是由于作家拥有丰富自足的精神世界,使她能够在问鼎苦涩中保持优雅的风度,那么这个世界上,可能又多出一份阮玲玉式“人言可畏”的悲哀。

徐新华的三篇散文《我的岸》、《感觉岁月》与《人生的姿态》,都是从小处落笔,向回忆进发,颇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意味。在《感觉岁月》中,作者感叹两个同学生命的消逝,将人生的苦短形容为发出“嚓!嚓!嚓!”之声的魔笔,比喻之妙令人拍案叫绝。在《生命的姿态》中,作者从六十岁的考生与卖唱的地铁男孩出发,感悟生命的姿态其实就是“敢做自己曾经想做的事情”,“保持坚实、硬朗的生命质地”。阅读徐新华的散文,你会时时体会出文章里涌动着的昂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而她这种“问苍茫大地”、叩问生命本质的人生感言无任何扭捏作态之感。正如季羡林所说,优秀散文的精髓永远在于“真情”二字,性情中人的徐新华抓住那些转瞬即逝却动人心魄的瞬间,挖掘那些在微尘中见大千、在刹那中见永恒的小事以及小事背后的生命意义,将真情、将自我融于其中,使读者体味到了她颇似杜甫式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沉郁心灵。她对人生如梦、生命无常的感慨,既感人至深又令人警醒,颇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艺术魅力。

散文的写作正如郁达夫所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曹文芳的散文《抓鱼••捉鸟•养鸽子》从日常小事出发,回忆了她和哥哥温馨、快乐的童年生活。韩愈曾经说过:“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宋代文人也有“诗穷而后工”之说,写诗作文故作悲音的作家不乏其人,以致文坛上有“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的历史掌故。曹文芳以快乐的平常心,自自在在的走进文学,以“我手写我心”的不事雕琢与亲切自然,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农耕时代儿童与自然亲切相交的田园牧歌图景。六位女作家中,曹文芳是我唯一做过专访却一直未能行文的盐城作家,这主要是因为,曹文芳的写作不是为“意义”和“评论”而生的,而恰恰是因为“心灵”和“阅读”而在的,某种意义上她给了我挑战,也引起了我的沉思。再次读到她轻松活泼的文字,感觉她又笑吟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文如其人”,用在曹文芳身上是颇为合适的。也许由于独特的成长经历(家中的“老幺”)与从事的职业(幼儿教师),曹文芳已经出版的“水蜡烛”系列儿童小说,以童心、童言、童趣、童事织就。在中国文学中,对文学“童心”的追求曾是明清时期与“五四”以来重要的文学时尚。李贽撰《童心说》云:“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李贽以童心向文坛中的复古拟古、虚伪藻饰之风开炮,提倡性灵的文学。清代

的袁枚,“五四”时期的冰心,甚至后来的沈从文、汪曾祺,都大力提倡为文为人都要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曹文芳的这一篇散文《抓鱼••捉鸟•养鸽子》再现了她与哥哥文轩童年时代的生活场景,颇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桃花源情怀。也许由于笔者阅读过曹文芳、曹文轩作品的主要原因,笔者可以看出曹文芳与曹文轩的文章具有深刻的“互文性”效果。此处所指的“互文性”,即曹文芳在散文中所写的事,也是曹文轩在其小说《草房子》与《红瓦》中所写的重要场景。

童年是什么?也许“一任天真”可以概括。心无城府、无忧无虑的儿童总是饥来吃饭倦来眠,或做上天入地的梦幻,或捣鼓一切成人厌恶而自我乐此不彼的“歪业”,比如抓鱼摸虾、偷瓜摸果等等,长大了,你还能这么率性自如吗?我记得剧作家陈明跟我讲起音乐剧《草房子》最后一句台词:“长大了,我们怎么办?”时过境迁,这一句“长大了,我们怎么办?”仍然音犹在耳。儿童作家的文学创作实际上多半是回忆那个我们失落了的、长不大的童年。曹文芳笔下童年时代的哥哥,是一个整天在野外疯玩的村哥,他成天感兴趣的事就是抓鱼、捉鸟、养鸽子。文中最动人的场景莫过于兄妹“合谋”赊来一条大鱼,由妹妹虚张声势地告诉母亲:“妈妈,哥哥在水渠里捉到一条大黑鱼。”不知所以然的妈妈乐得感慨:“老天爷终于开眼了,让我家文轩弄条大鱼回家。”于是,全家围坐一团,吃这条赊来的大鱼,父亲还不失智慧地感慨:“我们吃鱼的没有你取鱼的乐。”笔者看到此处,不仅哑然失笑,想及“奔五”、“奔六”之年的中年兄妹与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回忆起这一段童年旧事,到底是怎样一幅场景。曹文芳以夏天抓鱼、冬天捉鸟、病了还要养鸽子这样寻常的小事,写出了一个终日行走在乡间的少年形象,也写出了农家孩童与自然亲近的野趣。如果说童年短暂、青春易逝、生命终究会成云烟,那么,温馨永在,记忆永恒。曹文芳以水晶般的心灵,摘取乡村生活中鲜活的童年故事,再现了如烟似梦的往事,温馨情怀溢于言表。

在这一组散文中,有两篇文章涉及到了乡村女子的爱情与婚姻生活。一是丁立梅的《白日光》,一是吴瑛的《长英嫂子的爱情》。当我打开六位女作家的每一篇散文时,丁立梅的《白日光》确实有让我眼睛一亮的感觉。这种眼睛一亮,缘于丁立梅的语言,还有她文章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且看《白日光》开头的一小段描写:“午后的村庄,天上飘着几朵慵懒的云。路边草丛中,野花朵黄一朵白一朵地开着。鸡和狗们,漫不经心地走在土路上。”寥寥数语,从一个四五岁孩童的视角出发,将一个悠闲慵懒又静谧的村庄呈现了出来。丁立梅语言感觉颇好,无论是描写风景,还是揣摩人物心理,抑或书写对话,都能极俭省地选词造句,从而使她的文章布满了动态的画面感。例如她写到瞎奶奶家的泡桐树,“池塘边的泡桐树上,开了一树一树紫色的花,像倒挂着无数把紫色的小伞。花喜鹊站在上面蹦跳,抖落了一瓣一瓣的花”。也许因为丁立梅是语文教师的缘故,丁立梅的语言感觉明显地倾向于诗性,句子甚短,意蕴悠长。

在这样的语言感觉下,丁立梅所叙述的瞎奶奶的人生故事就有了某种古朴苍凉的味道。她不急不缓,娓娓道来,从瞎奶奶所做的一双双布鞋入手,开始探寻布鞋的主人——瞎奶奶的丈夫。瞎奶奶等了一日一日、一年一年的丈夫锁儿爹,其实已在他乡重新娶妻生子。当年为了全家的生计走村串巷的锁儿爹为了报恩,倒插门作了救命恩人的女婿,留在家里的儿子锁儿不幸溺死在家门口的池塘内,瞎奶奶就是这样在夫离子逝的痛苦中哭瞎了双眼,并坚守着等待杳无音讯的丈夫,她从青丝到白头所等来的,是一喜一悲的讯息,喜的是丈夫还有一个跟别人所生的儿子,悲的是丈夫已经仙逝。瞎奶奶这样的故事,从历史的云烟中析出,让读者感悟到的是传统女性的辛酸和愚贞,她将万千罪过与生死白头之约缠于己身。即使她终身等待的爱人宁愿背叛至死,也不愿给她一个真相,她还自足于盲目的道德高尚感与宽容感中。看到这样的形象,联想到如我父母辈及祖父母辈中无数苦难的旧式女子,不得不掬一同

情之泪。传统女性命运的可悲,有时并不是来自某一个具体的男性,而是面对习焉不察的男性中心传统不自知、不自信,将戕害身心的圣贤之教奉为圭臬。瞎奶奶之“瞎”,不在目而在心,惜乎她死时尤对那个背信弃义、至死都没有看过她一眼的“丈夫”感恩戴德,她的可叹可悲令人感慨万千。丁立梅以独特的悲悯情怀,祭奠已经消逝了的童年时代以及旧时代中终身处于等待中的女性形象。意味深长的《白日光》,意犹未尽的瞎奶奶,带给读者无尽的反思。

如果说瞎奶奶的人生悲剧令人唏嘘长叹,那么吴瑛《长英嫂子的爱情》则多少给人以一点希望、一抹星光。《长英嫂子的爱情》叙述的也是一个苦命女子的故事。文中存风哥哥是一个识文断字且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能”的乡村文艺男,可惜古董的父母无法给他婚姻的自主权,于是他接受长英为妻,却在日常生活中视其为空气与浮尘,为了抵抗这段不如意的婚姻,存风哥哥在外呼朋唤友、放诞不羁,在家则与妻子冷脸相向、分房而居。长英嫂子,这个不识字不会唱的乡村女子自觉地接受了父母为她选择的爱人,全然不顾对方对她的冷漠与无视。为了维持这段婚姻,长英嫂子委曲求全、逆来顺受,执着地以似水柔情来感化丈夫的铁石心肠,直至存风哥哥因婚外情而死。《长英嫂子的爱情》写出了婚姻中女性卑微的求爱与等待心态。翻开中国文学史,女子的幽怨排山倒海,从汉朝班婕妤的《怨歌行》,到清代贺双卿的《薄幸(咏虐)》,女子所作,十之八九皆幽怨绵绵、愁天恨海之作,只读得我这个当代女读者义愤填膺、掷笔长叹。今日再读到《白日光》、《长英嫂子的爱情》,不由得令我想起我祖父辈时代的奶奶、姑姑们,她们在终生等待中耗光了自己一点一滴的生命与光阴,终生没有走出家园一步,小脚颤巍巍,甚至连呼吸也颤巍巍。当然,吴瑛《长英嫂子的爱情》让长英在59岁的高龄,迎来了一段夕阳爱情。吴瑛对爱情本真的理解颇令人动容:“长英嫂子经历过那样的婚姻,现在要的恰恰是我四叔那样的一个男人,挑担时,有人接过去,重活时,有人说一声,我来。掀开锅盖时,那个男人贪婪地猛吸一口气,好香呀。”正如作者在文末对长英书写的那样,经历过半生冷遇的长英嫂子“再不用孤被冷衾,等天亮”,让长英嫂子解脱了终生等待的命运,不能不说这篇文章带给读者的一点希望。笔者阅读吴瑛的文章,发现她善于从庸常中去感悟生活的真谛,更善于从卑微人物中发掘人性的闪光。

在笔者所阅读的六作家文章中,《瑞吉欧,我会再来》是唯一一篇游记,作者为原盐城市幼儿园园长钱树文。古今中外,写诗作文,最忌搔首弄姿、故作高深,游记散文,尤其要注意从真情实感出发,移步换景,状物记趣,要写出自我体验他乡风景与异域文化的特异之处。在散文大家庭中,相比较而言,游记写作较之一般散文写作要难一些。因为一般散文,主要以人、事、情为依托,容易依赖人物、故事、情感本身的魅力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游记则不同,它往往缺少能够一以贯之的人物,即使有人物,也往往因缺少深入了解而使人物性格的呈现流于浮表。另一方面,游记中经常涉及迥异于本地与本国文化传统的历史人文内涵,如果事前事后的文献功夫不足、感悟不深,对异域他乡的历史人文观感往往隔靴搔痒、辞不逮意。余秋雨的游记散文能够被冠以文化散文的高品质定位,依赖的是他读万卷书的人文素养及行万里路的游历体验,毕淑敏的《蓝色天堂》能够直抵人的心灵,是因为她与海洋朝夕相处114天,对于海洋与人生的思考既具有女性的细腻,又具有某种哲学的深刻。人生在世,多少人为访古探幽、环游世界作终生的辛劳,多数人看世界哈哈一笑,拍一些标志性照片,带一两件当地特产回赠亲朋,作一下旅游之秀,实际对泉林之乐、思古幽情一无所得。

这样看来,钱树文的《瑞吉欧,我会再来》就颇有可取与动人之处。她在游历之初就对“上车睡觉、停车拍照、下车尿尿、回家什么也不知道”的旅游秀抱有警惕之心。另一方面,钱树文作为一个深谙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的女性老师,观察细致,感悟深刻,她能从细微末

节中体会到欧洲文化独特的宗教传统,更对意大利瑞吉欧的幼儿教育体系感悟至深。钱树文以学生心态、学者之思直面欧洲历史文化传统,她从中西之别、古今之异切入,对圣彼得大教堂、古罗马竞技场、瑞吉欧冷餐会与海外华人生活进行了描述与剖析,令人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之感。文章的标题“瑞吉欧,我会再来”浓缩了作者此次旅欧之行的内心感受,如果不是出于对异域文明身临其境的感受和热爱,“我会再来”的奢念就不会产生。当然,《瑞吉欧,我会再来》,将所知所行、所思所想像开自来水那样哗哗流淌,风景倏忽而至,意念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如能“沙里淘金”、“水中捞月”,进行适度过滤与巧妙想象,则文章的意境会优美更胜。

读盐城六位女作家十数篇散文,走近她们“江天一色无纤尘”的文学心灵,感知她们闻歌而舞、踏雪无痕的文学世界,感觉她们就像是神交已久的故交密友。她们将灵魂交给自己信任的文字与文学,坦然呈现着自我经历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将心灵深处最不为人知而自己终身难忘的赏心乐事与人生遗憾,对着知音娓娓道来,这种面向灵魂的本色表演,凝聚着她们对读者最深刻的信任,对文学最诚挚的热爱。她们中多数不是职业作家,然而她们却将人生中难得的休闲时光全身心地交与文学,与文学作耳鬓厮磨的亲密接触。朱熹在阅读屈原时曾说:“千载以下有知音”,王勃也曾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能够超越时空的知音与知己,是心心相交、灵灵通透的。在夏日慵懒沉闷的午后,再次回味她们直陈心灵的散文世界,直觉有一股清新清凉,从灰蒙蒙的燥热空气中逶迤而来。

王玉琴,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写作。 地址: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邮编:224002

邮箱:yuqin99@163.com 电话:13515130978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及其作品
篇四:作家散文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小说集有:《呐喊》(《药》、《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一件小事》、《彷徨》(《祝福》、《伤逝》等)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有:《野草》。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散文名篇有《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背影》、《荷塘月色》《绿》、《匆匆》等。

郭沫若:原名开贞,作家、诗人、剧作家。四川乐川人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恢复》等,历史剧《屈原》、《虎符》、《蔡文姬》等。《凤凰涅磐》选自诗集《女神》。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中国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fu2)甘,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神。鬼。人》等;散文集有《海行》、《旅途随笔》、《生之忏悔》、《点滴》、《随想录》等。

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话剧主要的代表作家之一,曹禺及其代表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另有剧作《蜕变》等,并将巴金小说《家》改编为话剧。

老舍: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小说代表作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包括《惶恐》、《偷生》、《饥荒》三部)、《鼓书艺人》等;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斗士。原名家骅,湖北浠水县人。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的经典之作。

林语堂:原名和乐,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剪拂集》、《大荒集》、《自己的话》;散文名篇《祝土匪》、《论趣》、《说文妖》等;小说代表作有《京华烟云》、《红牡丹》、《风声鹤唳》、《朱门》等。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著名小说大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此外,他还有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西》和《湘行散记》等。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现代著名学者、作家。文学创作的代表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鬼。兽》;长篇小说《围城》。

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歌名篇《沙扬娜拉》、《再别康桥》、《海韵》等;另有散文集《落叶》、《轮盘》、《巴黎的鳞爪》、《自剖》等。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现代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杂文集《骂人的艺术》、散文集合《雅舍小品》、《秋室杂忆》、《文学因缘》等,散文名篇《雅舍》、《汽车》。

张爱玲:现代著名女作家,小说大家。代表作有散文集《流言》;短篇小说集《传奇》;短篇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十八春》等。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dpsw/70692.html

上一篇:清明节祭祀文章

下一篇:雨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