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散文

刘禹锡《陋室铭》的故事_刘禹锡《陋室铭》的构思艺术

| 点击:

【www.xzxrv.com--短篇散文】

  陋室铭它通篇采用了托物抒情的方法,写出了作者清静高远、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和高尚节操。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的我国唐朝洛阳人刘禹锡,他撰写的《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名篇,它的思想内涵丰富深刻,结构精巧完美,尤其是文章中的几点组合,更体现出作者在构思上的独具匠心。因此,该文多年入编初中语文教材,现又入编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22课。

刘禹锡《陋室铭》的构思艺术

  一、物志组合,形神组合

  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题直接点明表现的由头和寄托的物象――陋室。正文先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起兴,自然引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而后由室及人,具体以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之方面印证主旨,为文末结语张目;最后又由人及室,通过与诸葛庐、子云亭的类比得出结论:何陋之有。全文寥寥八十一个字,句句紧扣“陋室”,以“惟吾德馨”立意贯穿全文,层层铺垫,脉络分明,颇有哲理诗的精警含蓄。

  与物志紧密相联,文中又做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标题虽为“陋室铭”,但写陋室并非目的,目的是赞人,为此,作者独辟蹊径,反向主意,着力引发读者从客观形象中体味其中蕴含的理念――陋室“不陋”的本质及其内在原因。如正文中间部分,初读文段时,那些紧扣“陋”字的画面细节形象(蔓延阶上的苔藓、绕室丛生的青草、不着华服的儒生,未加装饰的古琴,装帧素朴的佛经等)能迅速为我们感知,若我们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展开联想,或许还能发现这里没有宽敞豁亮的庭院、鳞次栉比的厢房,没有奢华气派的装饰摆设,前呼后拥的妻妾奴仆……。看来,陋室的环境和主人的物质生活的确太过简陋了。但结合文章开头哲理和情感的暗示,阅读中我们又绝不会局限于陋室内外景物的描述,而时时处处将目光聚焦于室主人,寻求文中景、人、事同室主品行志趣的切合点,琢磨那些“在彼”之意。于是我们便幡然醒悟:原来文段也句句不离“德”字。写居室周围自由生长的苔藓、青草是为了展示主人不随流俗、无拘无束、洒脱开朗的心性;以与学识渊博、志同道合的朋友谈经论道、乐此不疲表现其不俗的气质和素养;借陋室生活中“调素琴”的清雅、“阅金经”的安适突出其超然物外、体静心闲的生活情趣。这一切又都流露出作者的生活作风和对崇高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

  这些组合,将深邃丰厚的意蕴包孕于简洁明快的景物画面之中,增加了文章的容量和赏阅的趣味。

  二、虚实结合,主宾组合

  作者在颂扬“惟吾德馨”的说理过程中,多处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具体又分两种方式:①以虚衬实,开头虚写飘渺的仙山、龙潭,有力衬托出“德馨”之“吾”所居的“陋室”;文末则又下笔不直言其事,而是通过诸葛庐、子云亭间接地把表现的客观对象――陋室暗现出来。②虚实相生,文中写交往人物,前句实写有“鸿儒”纵情谈笑的情状,后句虚写,无“白丁”往来,从反面补述主人高贵、不俗,“有”“无”对举,相辅相成。写日常生活,则先展示主人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这是实写;而之所以有如此雅兴,则是因为这里没有世俗的羁绊(即没有杂乱的丝竹声乱耳,也没有纷蒙的书薄、繁忙的公务劳形),这里虚写。这样,一正一反,相互依存,将世俗生活的“乱”、“劳”与陋室生活的“雅”、“闲”映着写,既生动活泼,又相得益彰。

  与虚实相伴,作者表述观点时还采用了主宾结合的方式。比如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者并未直接将自己的观点简单、生硬地强加给读者,而在表述中巧妙通过类比引入的方式以宾衬主。用人们已熟知的不争的事实、事理自然贴切地引出自己的观点,让读者自去涵泳通俗事理外壳下的蕴意。开篇文章不是直奔观点,而是先宕开一笔,谈了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道理――名山缘于“有仙”,灵水缘于“有龙”,从而启发人们参悟出一个朴素的哲理:凡事不能只看外表,一定要探求其实质。由于前面事理的铺垫和哲理的暗示,读者便能顺理而下推究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体意义,以“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以“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比兴陋室之德。写陋室之陋,是为了衬托主人之贤,而写主人之贤,则说明了陋室不陋。待到篇末,则通过引证古人、古迹、古语,将主体完全隐藏于客体物、理之下。联系前文理据的陈述和论证,我们又不约而同的达成较显豁的认识:作者把陋室比作诸葛亮的南阳草庐和扬雄的成都宅第,意在自慰和自勉;援引孔子的话,说明自己的志趣和圣人之道是相符合的;引语省略上句“君子居之”只引下句,既呼应上文“惟吾德馨”,又隐含君子居住在内之意,妙趣横生,又无自炫之意。

  这些组合方式通俗形象而又含蓄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志趣,同时也使行文活泼多变,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dpsw/643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