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故事

守卫卢沟桥

| 点击:

【www.xzxrv.com--爱情故事】

篇一:守卫卢沟桥

七七事变的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儿童故事 搞笑故事 恐怖故事 哲理故事 神话故事 历史故事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永远记取。小编为您带来的“七七事变的故事”,了解的同时也缅怀英勇牺牲的先烈们!

  【七七事变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遂悍然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争,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此后,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华北大片领土,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中国内陆腹地。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七七事变标志着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反抗,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

  事件经过: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词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自1874年出兵台湾开始,日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1879年,侵占本属中国领土的琉球;1894到1895年通过甲午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霸占中国台湾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日本出兵最多,随后,它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在北京和天津的驻兵权;1914年,出兵中国山东。)1927年6月27日,日本外务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通过了《对华政策纲要》。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

  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

  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守卫卢沟桥。

  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国民党军队撤走。

  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

  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辞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

  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

  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

  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七七事变的历史启发】

  在纪念“七七事变”67周年之际,我们在此凭吊当年英勇的抗日先驱英烈,回想历史,展望未来,感慨良多。中日两国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两千多年友好往来交流的历史,五千年文明的中华,在西风东渐以前,一直是东瀛告别洪荒步入人文的师长。

  然而在近代,东倭却又一次走上对外穷兵黩武的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而且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冒用“中国征东将军”的名义跨越对马海峡,而是“大日本帝国天皇”的野心,矛头直指当年的恩师之国——中国,历时半个时世纪的血腥浩劫,给中国和亚洲其它一些国家造成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永远记取。

  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是中日两国政府关系,以及两国人民和平共处的基础。虽然1972年日本在《中日联合声明》中表示:“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由于日本开始对历史问题有了这一基本认识,中日两国才得以实现邦交正常化,民间互通有无。随着30余年来,数届清醒的日本领导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而总体上逐渐有所进步。

  1995年8月15日,村山富市首相代表日本政府发表谈话,就过去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国家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痛苦的历史,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这对促进两国关系的平稳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从田中教荣到小泉纯一郎,也有数届逆历史潮流的日本元首和政客,公然朝拜“靖国鬼社”,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为右翼邪恶势力帮凶;人们不能不看到,日本一直存在一股干扰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逆流,并且这股反动潮流,有增无减,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日本右翼势力顽固地宣扬反动历史观,为过去的侵略战争翻案。

  日本有一个旨在为所谓大东亚战争进行总结的出版物,洋洋数十万言,所持历史观之反动,翻案气焰之嚣张,令人吃惊。甚至在日本发展到公开修改教科书,否认历史罪行。

  在谈到日本侵华战争时,公然把“九一八事变”歪曲成日本的“防卫战争”,把“七七事变”说成是中国的“阴谋所致”,连日本在本世纪初向北洋政府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也被公然说成是日本在“巩固既得利益”。

  概言之,它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全盘否定,统统抹杀。并且发展的右翼政府公然以武力,违背国际公法,在东中国海钓鱼台列屿非法拘押我中国公民。

  众所周知,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妄图“八泓一宇,称霸世界”,即把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19世纪甲午战争窃取琉球和台海,20世纪30年代,日本先后挑起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发动了侵略中国的全面战争。在1931年到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中,日本犯下的累累暴行,令人发指,其证据在案,铁证如山,罄竹难书。

  然而今天日本某些丧心病狂者竟然对此辩解说,“因日本土地和资源缺乏,有时需要向其他国家要求生存所需的权益”,这真是不折不扣的强盗逻辑。这类胡言乱语同当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的舆论蛊惑和煽动何其相似乃尔。这些人似乎仍然生活在当年的军国主义狂热之中。

  这些人还对在历史问题上表态比较客观的日本政界人士大加攻击,对日本正直的舆论界和教育界人士发泄强烈的不满,抱怨日本患有“民族自虐症”和 “历史自虐症”。他们对日军暴行的无数人证、物证,对中国、日本和国际上的如山案卷记录目盲心蔽,对中日两国人民希望世代友好的愿望视而不见,一味地为侵略战争制造各种辩词和遁词。

  他们甚至扬言要改变现状,重树什么“正确的”历史观,以恢复“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必须指出,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疯狂肆虐时也曾鼓吹过所谓“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不仅给亚洲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今天这些人又在起劲地鼓吹这种“精神”,他们究竟想要把日本引向何方?要给日本在国际上树立什么样的形象?他们这样做,只能使周边国家对日本更加警惕,也不利于日本今后的发展。日本明智的政治家、各界有识之士对此不可不察,不能听任这些人把日本引入歧途。

  本世纪以来,日本走过两条截然相反的发展道路,经历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历史结局。两相对照,不难得出正确结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才是日本的根本利益所在。利害昭昭,殷鉴不远。

  但是,日本有些人却头脑膨胀,忘乎所以,甚至妄图重温“军国日本”的迷梦。因此有必要正告这些人:要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否则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中国古语云:知耻近乎勇。对日本而言,这应该意味着敢于正视历史,深刻反省历史错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以赢得亚洲各国的信任,成为国际社会中体面的一员。

  以史为鉴——历史是一面镜子,如何面对历史的大潮,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政治和精神境界。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陷入精神误区的情况并不少见,关键的问题是要有走出误区的勇气和智慧。正确认识历史往往是一个民族走向新的进步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希望日本走向和平发展之路,走中日两国世代友好之路,而这条道路的起点之一,就是正确对待历史。

篇二:守卫卢沟桥

2015辽宁省东北育才高中部高三三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以下2015辽宁省东北育才高中部高三三模历史试题及答案由高考频道为您精心提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注意:文章底部有word版下载

东北育才高中部14—15上学期 高三历史 第三次模拟考试
满分:100分   答题时间:90分钟  命题人:高三历史组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计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C.神权与王权结合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3.《元史•释老传》记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乃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则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元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元代对蒙古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C.元代对西藏地区采取特殊统治政策 
D.元代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
4.古罗马流行的观念:他们的法律制度,一半受其特有的法律支配,一半受人类共同的法律支配。罗马皇帝曾有名言“朕诚为陆上之主,但海法乃海上之王”。这表明
A.法律都是国家主观意志的表现      
B.罗马法维护罗马全体人民利益
C.国家意志和客观规律间处于对立状态
D.法律制定应遵循客观经济社会规律
5.张海鹏先生在《20世纪的中国政坛风云卷》中认为:“新政的某些措施已经触动了清朝统治的根本,如在政治上宣布预备立宪,在中央设资政院,在各省设咨议局,扩大了民众表达。单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上述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前君主专制巳经不存在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
C.“新政”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D.“新政”确立了民主政治
6.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A.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       B.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D.鼓舞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7.读“国民党五大与六大时党员地域分布比较”, 表中四川数据明显变化主要原因是
省别 五大(1935年) 六大(1945年)
江苏 4.7% 0.9%
湖北 5.8% 5.6%
湖南 6.6% 8.2%
四川 6.1% 12.3%
河北 3.9% 0.8%
    A.国民党的性质发生改变       B.国民党的统治范围扩大
    C.中国经济重心的变化         D.中国抗战形势的影响
8.“这是……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中日邦交正常化 B.《朝鲜停战协定》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中国重返联合国
9.美国《新闻周刊》撰文指出:马里兰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收集的数据显示,我们眼下处于50年代以来全球暴力的最低点。但我们被告知我们生活在一个黑暗危险的时代:恐怖主义、流氓国家、核扩散、金融恐慌等。部分问题出在这里:暴力逐渐减少,信息却不断激增。本段材料体现作者最主要的意图是
A.“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得威胁被夸大
10.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11.《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周颂•良耜》);“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小雅•大田》)。这些诗句反映了西周
①出现了小型青铜农具  ②懂得沤制绿肥  ③懂得治虫灭害  ④强化社会治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12.“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13.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直接反映了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是:①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   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 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14.《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15.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时间 农业税 非农业税
997年 2408.1 1567.7
1021年 2641.3 3874.0
1077年 2021.3 5117.2
    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D.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
16.《清盐法志》称:“盐商夙号殷富,而两淮尤甲天下。当乾隆盛时,凡有大工大役,靡不输将巨款……加以水旱天灾,何岁藐有,几无己时,而商力亦告疲矣。”由此可见乾隆时期
A.捐输活动对商业资本的摧残较大    B.商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商业活动的发展决定于天灾人祸    D.国家繁盛反而拖累商业经济
17.以中介为主的牙行,发展到清代变得更加细化,这其中就有一种在沿海地区产生,在交易双方中起担保责任,保证商品交易顺利完成的牙行,一般称为“保税”,或者“保载行”,堪称清代的“保险公司”。这说明
A.清代的商品经济异常发达          B.清代的服务行业得到发展
C.清代彻底废止了海禁政策          D.清代的中外贸易更趋频繁
18.18世纪一位英国学者针对圈地运动前后的变化指出:“过去小土地所有者和小租地农民,靠自己耕种土地的产品和公有土地上放养的羊、家禽、猪等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几乎不必向市场购买,如今土地落到少数租地农场主手中,他们就必须为别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而且不得不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上述材料说明圈地运动
    A.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是英国社会动乱的根源
    B.使非农产业被高效的农业种植业取代,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原材料
    C.使资本主义经济渗入农村,为工业革命打下基础
    D.使农村劳动力移向城市,迅速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19.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B.凸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D.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20.《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因国家军事实力而转移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21.1880年,招贴画在英国街头几乎随处可见。当时的伦敦就有150名张贴工,他们每周要贴大约九万张海报。在法国,巴黎的街道与墙壁几乎成了海报艺术的画廊,各式各样的商品广告在填补城市的每个空白处,从戏剧、歌舞表演到自行车、香水、烟草以及饼干。1881年,巴黎市政府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海报必须在指定的区域内张贴,而且上面必须有政府公章表明已交“张贴费”。这说明
A.英国和法国是世界上广告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B.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
C.政府限制和干预新兴行业发展的现象开始出现
D.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广告业的无序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形象
22.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A.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D.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23.阅读“制度的拉动和滞后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影响示意图”。据此判断,晚清时期对经济结构的演进客观上产生拉动效应的国家制度或政策是
 
A.商业专卖       B.闭关锁国       C.开埠通商       D.实业救国
24.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非常挤”这样的竹枝词也流行起来,这反应了
A.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并没有停止过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25.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A.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地域不平衡性   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   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
26.租让制理论是列宁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什么是租让制? 列宁说:“租让制就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合同”。列宁提出实行“租让制”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B.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
C.由小生产向大生产过渡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7.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
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        
D.“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
28.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 
A.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
B.计划经济体制是各国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C.计划经济体制曾在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D.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曾经并正在发挥作用
29.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30.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耿寿昌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
A.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政策    B.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C.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D.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
31.罗斯福在《向前看•在路上》写道:“由于被剥夺了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为了支持其自身工业发展并照顾其自身的失业问题,其他工业国家不得不寻求发掘新的市场。”材料表明作者
A.认同社会救济的作用    B.强调恢复银行信用的意义
C.肯定美元贬值的效果    D.认可调整农产品结构的影响
32.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的向右转”。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向右转”是指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D.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总计52分。其中33题和34题为必做题。35题和36题为选做题(只能选择一个题来回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895年,中国经济受甲午战争战败的拖累,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甲午战争时,中国的GDP大约是日本的5倍,没想到日军却打了胜仗。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GDP的发展与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密切相关。二战后,美国又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945—1969年,美国GDP翻了一番还多。

材料三 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二战后,苏联GDP长时间稳居世界第二,直至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GDP被日本超过。对苏联GDP排名的升跌,有人感慨:“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苏联和日本GDP排名的易位,有人说:“看看两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就能明白其原因。”

(1)有学者认为“中国的GDP优势只胜在数量,在质量上却输给日本,工业化的进程远比日本缓慢是中国节节失利的经济原因。”他的分析有道理吗?请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危害。(11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扩大国内市场,迅速发展经济的政治前提是什么?二战后美国是如何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的?(7分)

(3)材料三中的“萧何”指的是什么?中国后来是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请说明苏联和日本的财政支出的用途对GDP增长的不同影响。(8分)

34.(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一  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
国家 代表性展品
美国 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
中国 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器等

表二  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
国家 代表性展品
中国 载人航天技术,助残机器人,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美国 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

比较表一和表二,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5.(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非和平方式崛起模式中最关键的是毫无节制地挑战现存霸权和国际体系,以军事扩张来解决经济资源的短缺,以及在制度和文化因素中的扩张特征。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度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并对英国及其他老牌强国构成严重威胁……迅速崛起必然遇到现存霸权国家和整个国际体系的压制,形成不可避免的生死对抗,最终导致其崛起进程的中断和失败。尽管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再崛起,但是始终不能成为完全的世界大国。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处于暂时的和平时期,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让各国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特别是联邦德国,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优等生”,它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被称为“奇迹”的巨大成功。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崛起的方式是什么?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有哪些?给德国带来什么后果?(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联邦德国崛起的方式是什么?原因有哪些?(6分)

36.(12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真正……人人生而平等。我梦想有一天,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判他们的国度里生活,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够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
                ——(美)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材料二 我们在1960年诉诸武装斗争,建立战斗组织——“民族之矛”,纯属自卫行动。过去那些要求我们进行武装斗争的因素在今天依然存在,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希望尽快出现利于谈判解决问题的氛围,这样就可以刀枪入库了。……我为反对白人统治而斗争,也为反对黑人统治而斗争。我珍视有一个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理想,在这个社会里,人人和睦相处,机会均等。我为这个理想而活着,也准备为这个理想而死。
——(南非)曼德拉的出狱演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马丁•路德•金与曼德拉领导民权运动时在目标、方式方面的主要不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位民权运动领袖坚持反对种族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共同原因。(6分)


2014—2015学年度上学高三模拟考试历史科答案
01—05:C A C D C   06—10:A D D D C   11—15:C D D A D
16—20:A B C C D   21—25:B C C B A   26—30:A C D C D   31—32:C A
33.(26分)
(1)有。(1分)理由:洋务企业的诸多弊端制约了发展,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4分)
危害: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
(2)政治前提:通过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实现统一与稳定。(1分)
国际市场: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市场。(6分)
(3)“萧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2分)影响:①苏联:与美国争霸造成军费开支过高,不利于GDP的增长;(2分)
②日本:大量资金投向科教和福利,有利于GDP的增长。(2分)
34.(1)表1: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1分)
中国: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手工业品和传统手工艺品发达。(1分)  
表2:中国、美国均为高新技术。(1分);关注环境保护的科技成果(1分)
(2)表1:说明:美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6分)
表2:说明: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环境恶化引发世界关注(4分)
35.(1)方式:以武力手段挑战世界秩序(或非和平方式)。(1分)
原因:经济资源短缺;制度和文化因素中的扩张特征(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后起资本主义强国(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3分)
后果:崛起进程被打断,拖入战争,战后受制裁,始终不能成为完全的世界大国(2分)
(2)方式:和平方式。(1分)
原因:世界处于相对和平时期;战争教训;良好的工业基础;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教育的重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5分)
36.(1)目标:前者是坚持在原政府的统治下,争取实现黑人与白人同等的民主权利;后者是要求推翻南非白人政府,建立一个黑人与白人共治的新政府,实现种族和解。(4分)
方式:前者是通过和平演说等方式;后者有从武装斗争到和平方式的转变。(2分)
(2)对民主和自由的不懈追求;爱国心的驱使;领袖个人经历和特殊环境;世界民族主义潮流的推动等。(回答3点可得6分)
点击下载:辽宁省东北育才高中部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高考频道为您整理史上高考复习资料大全!让您的高考成绩稳步上升!


 高考语文考点  高考数学考点  高考英语考点  高考理综考点  高考文综考点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语文历年真题  高考数学历年真题  高考英语历年真题  高考理综历年真题  高考文综历年真题
 高考备考辅导高考食谱大全高考前必须做的事

辽宁高考语文试题 辽宁高考数学试题 辽宁高考英语试题 辽宁高考理综试题 辽宁高考文综试题
辽宁高考语文答案 辽宁高考数学答案 辽宁高考英语答案 辽宁高考理综答案 辽宁高考文综答案

篇三:守卫卢沟桥

七七卢沟桥事变手抄报资料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历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事件过程

  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事件影响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篇四:守卫卢沟桥

七七事变手抄报


守卫卢沟桥。
抗日故事 抗日英雄事迹 抗日战争资料 纪念九一八手抄报 129运动手抄报 爱国手抄报 民族团结手抄报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下面是手抄报栏目小编整理的七七事变手抄报,欢迎阅读。

  【七七事变手抄报一】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 1936 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

  【七七事变手抄报二】

  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 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 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七七事变手抄报三】

  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七七事变手抄报四】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 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七七事变手抄报五】

  1937年7月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发起天津保卫战。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dgs/255860.html

上一篇:流浪的面包树

下一篇:丹麦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