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

尔雅清史李治亭课后答案

| 点击:

【www.xzxrv.com--试题答案】

奥鹏南开16春学期《清史(尔雅)》在线作业
篇一:尔雅清史李治亭课后答案

16春学期《清史(尔雅)》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 明清在辽西对峙了多少年

. 5年左右

. 10年左右

. 20年左右

. 30年左右

正确答案:

2. 清朝多少帝王

. 11

. 12

. 13

. 15

正确答案:

3. 松锦之战中,洪承畴:

. 被俘

. 逃亡

. 投降

. 立功

正确答案:

4. 皇太极时期面临的对手政权不包括:

. 朝鲜

. 明

. 叶赫

. 蒙古

正确答案:

5. 努尔哈赤的儿子谁认字

. 蒙古尔泰

. 阿敏

. 代善

. 皇太极

正确答案:

6. 学术界一般认为清的兴起是从()年努尔哈赤创业开始的。 . 1443

. 1583

. 1616

. 1644

正确答案:

7. 皇太极在位几年

. 14

. 15

. 16

. 17

正确答案:

8. 皇太极所设官职的六部不包括:

. 刑

. 工

. 农

. 兵

正确答案:

9. 皇太极是:

. 无疾而终

. 战死的

. 受伤而死的

. 病死的

正确答案:

10. 张存仁提出的攻取锦州的建议不包括:

. 围城攻心

. 围困

. 军队屯田

. 牵制朝鲜

正确答案:

11. 跟随努尔哈赤早期创业的五大臣不包括:

. 费英东

. 安费扬古

. 额亦都

. 帖木儿

正确答案:

12. 康雍乾三代一共多少年

. 120

. 130

. 134

. 156

正确答案:

13. 满洲的前身不是:

. 女真

. 肃慎

. 靺鞨

. 室韦

正确答案:

14. 满族前身是

. 蒙古族

. 契丹族

. 鄂伦春族

. 女真族

正确答案:

15. 宁远之战一共多少天

. 11

. 15

. 18尔雅清史李治亭课后答案。

. 21

正确答案:

16. 沙皇俄国最初的国家叫什么

. 莫斯科

. 莫斯科管院

. 莫斯科公国

. 俄罗斯

正确答案:

17. 李治亭老师认为盛世分为几个方面

. 3

. 4

. 5

. 6

正确答案:

18. 皇太极联合蒙古诸部彻底击败林丹汗是在:

. 天聪五年

. 天聪九年

. 崇德三年

. 崇德元年

正确答案:

19. 下列选项中不是努尔哈赤所采取的政策的是:

. 满汉一家

. 满汉合居

. 把汉人编庄

. 农奴制

正确答案:

20. 努尔哈赤撤离广宁后回到:

. 开元

. 兴京

. 西平堡

. 辽阳

正确答案:

尔雅清史李治亭课后答案。

21. 三饷不包括

. 辽阳

. 练饷

. 剿饷

. 两相

正确答案:

22. 正式讨伐明朝时努尔哈赤发表什么

. 六大恨

. 七大恨

. 八大恨尔雅清史李治亭课后答案。

. 九大恨

正确答案:

23. 《赋役全书》成熟于什么时候

. 顺治

. 康熙

. 雍正

. 乾隆

正确答案:

24. 努尔哈赤能够成功,其主要的客观原因不包括:

. 明朝衰弱

. 辽东大乱

. 朝鲜投降

. 女真内部对手少

正确答案:

25. 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是

. 内秘书院

. 六部

. 理藩院

. 都察院

正确答案:

26. 皇太极和努尔哈赤相比和明朝作战的特点有

. 扩大

. 深入

. 扩大深入

. 扩大而不深入

正确答案:

27. 清朝入关是什么时候

. 1500年

. 1600年

. 1644年

. 1700年

正确答案:

28. 居住在辽东山区北东部的是:

. 建州女真

. 海西女真

. 熟女真

. 野人女真

正确答案:

29. 努尔哈赤进攻辽东第一个攻打的是哪个城市

. 沈阳

. 辽阳

. 开原

. 抚顺

正确答案:

30. 松锦决战中,下列据点最靠北的是:

. 宁远

. 松山

. 锦州

. 塔山

正确答案:

31. 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和哪一国家发生的

. 英国

. 美国

. 沙皇俄国

. 德国

正确答案:

32. 后金是谁建立的

. 蒙哥铁木耳

. 皇太极

. 努尔哈赤

. 铁木真

正确答案:

33. 沙皇俄国第一批侵略军在哪入侵我国

. 辽宁

. 内蒙古

. 黑龙江

. 吉林

正确答案:

34. 明清战争始于()年,后金与明在今抚顺地区的首次交锋。 . 1616

. 1633

. 1618

. 1643

正确答案:

35. 皇太极改女真之名为满洲是在:

. 1618年

. 1634年

尔雅通识选修课程
篇二:尔雅清史李治亭课后答案

尔雅通识选修课程课程类别

一、尔雅通识选修课共分为六大类别。 A.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 B.自然、科学与科技 C.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 D.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 E.经济管理与法律基础 F.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 二、尔雅通识选修课课程列表

A.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

中华文化是具有独特属性的文化,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更是影响着今日中国乃至世界的辉煌诗篇,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正是她的核心优势,是其软实力和竞争力所在,也是对外的标志符号和名片。“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从不同层面介绍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传统思想以及中华文明,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更加客观与全面地认识中国,从而更好地去传承属于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尔雅清史李治亭课后答案。

B.自然、科学与科技

自然、科学与科技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几大元素,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自然、科学与科技”这一范畴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神秘的宇宙奥妙,感受自然、科技的魅力、激发科学兴趣、启迪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认识和了解自然规律,正确处理自然、科技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超星尔雅通识课》系列课程选课清单
篇三:尔雅清史李治亭课后答案

《超星尔雅通识课》系列课程选课清单

明清史参考书
篇四:尔雅清史李治亭课后答案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孟 森:《明清史讲义》、《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等,中华书局2005年版。 商鸿逵:《明清史论著合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钟翰:《清史杂考》、《清史新考》、《清史续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等。 韦庆远:《明清史新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谢国祯:《明清史丛谈》,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料学》第九章《明代史料》、第十章《清代史料》,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

冯尔康:《清史史料学》,沈阳出版社,2004年版。

1、孟森:《明清史讲义》 2、吴晗:《胡惟庸党案考》 3、黄彰健:《律例辨疑大明律直解及明律集解所附三书所载明律之比较研究》 4、王世华:《朱元璋惩贪“剥皮实草”质疑》 5、罗元信:《也谈“剥皮实草”的真实性》 6、黄彰健:《论明史所记四辅官事》 7、王毓铨:《明朝的配户当差制》 8、王毓铨:《明代的军户明代配户当差制之一例》 9、何炳棣:《明清土地数字的性质》 10、梁方仲:《一条鞭法》 11、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 12、王钟翰:《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 13、郭润涛:《帝国终结时期的官僚政治体制与运作系统(清)》 14、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15、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 16、陈春声:《清代经济运作的两个特点》 17、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18、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的一种解释》 19、Faure, David. Emperor and Ancestor 第二部分:选读 1、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戴逸:《简明清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4、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5、李治亭:《清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6、杜婉言、方志远:《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7、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8、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9、李龙潜:《明清经济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10、王毓铨:《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11、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2、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3、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14、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5、粱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956]。 16、栗林宣夫:《里甲制の研究》。东京:文理书院,1971年。 17、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18、何炳棣:“南宋至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3期。 19、郑振满:“明清福建里社考”。《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第255-267页。 20、邱仲麟:“敬老适所以贱老──明代乡饮酒礼的变迁及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6本第1分(2005年3月)。 21、刘志伟编:《粱方仲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22、王业键:“清雍正时期(1723-1735)的财政改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2

册(1961年),第47-75页。 23、郭松义:“论„摊丁入亩‟”,《清史论丛》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4、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兆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25、马丁.海德拉(Martin Heijdra):“明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崔瑞德、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第401-55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6、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27、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28、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29、藤井宏:“新安商人研究”,傅衣凌译,《徽商研究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30、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31、张彬村:“美洲白银与妇女贞节:1603年马尼拉大屠杀的前因与后果”,《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经济脉动》,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 32、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33Elvin, Mark.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34、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35、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1350-1988》。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36、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社会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论社会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37页。

37、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38、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艾仁民(Christopher Isert):“英格兰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分岔:财产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发展模式”。《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2003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19-282页。 39、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958]。

40Pasternak, Burton. “The Role of the Frontier in Chinese Lineag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8 (1969): 551-561. 41Ebrey, Patricia B. and James L. Watson, eds. Kinship Organiz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000-1940.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42、郑振满:《明清福建的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43、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3-14页。 44、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5、井上彻:《中国の宗族と国家の礼制:宗法主义の视点かろの分析》,东京:研文,2000年。

46、陈柯云:“略论明清徽州的乡约”。《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 47、朱鸿林:《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十章。 48Faure, David. Emperor and Ancestor: State and Lineage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49、宋怡民(Michael Szonyi).“胡田宝与清中叶同性恋话语”。《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一卷第一期(2003年4月),第67-82页。 5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 51、陈宝良、王熹:《中国风俗通史.明史卷》。上**艺出版社,2005年。 52、林永匡、袁立泽:《中国风俗通史.清史卷》。上**艺出版社,2001年。 53、赵荣光:《满汉全席源流考述》。昆仑出版社,2003年。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zt/9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