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读

桓公自莒反于齐

| 点击:

【www.xzxrv.com--资料阅读】

2016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高职招考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解析)
篇一:桓公自莒反于齐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2016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高职招考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一4题。

古人的步行

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步行须遵制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以右、前为尊。道路之上,男居右行,女居左行;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不得逾前;与兄弟朋友外出,须并行,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否则为越位,越位即越礼,要受到非议。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尔雅》说:‚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 ‚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当然那是独沐皇恩、荣耀无比的事了。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不背道逾礼的情况下,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情趣和风度教养。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既喻示着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而佩玉之声伴随着步行的节奏,又显示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对待步行,儒道两家态度素不相同。儒家容美于善,道家容美于真。因此,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借此嘲讽了儒士们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荒唐。但同时,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又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寿陵余子认为首都邯郸人的步法独特优美,有节有度,有仪有威,是有许多可学之处的。颜回步、趋、驰、奔处处要学孔子,除了他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更为显著,因此节度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常为品评者称誉。乐府民歌《陌上桑》载秦罗敷在拒绝使君求婚时,就夸说自己的丈夫:‚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如常见的徘徊、彷惶、踟躇、容与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徒跣‛一词,原义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徒跣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是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摘编自《文史知识》中《古代“步行”杂说》一文,有改动。)

1.不能说明第1段中提到的“步行须遵制合礼”的一项是:( )(3分)

A.在道路上行走,须受男女、长幼、尊卑的严格限制。

B.走路的速度、方式在不同场合有明显的划定和区别。

C.汉代规定除个别功臣或宠臣外,臣子在皇帝面前须疾趋。

D.官场中,下级在上级面前办事须依礼,不得怠慢放肆。

2.对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鸣佩玉:行走时,要用手摇动佩玉,以显示步行之美。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B.容美于真:道家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认为美存于真实之中。

C.一种时尚:社会对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不良风气的嘲讽。

D.徒跣:原意为“脱鞋走路”,引申来表达着急、重视、感谢等感情。

3.综观全文的内容,以下推断合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古人步行要受礼法的严格限制颇不以为然。

B.汉末之后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

C.写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表明作者尊道贬儒。

D.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现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30分)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4.对加点字的注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宥:宽恕 .

B.治国家不失其柄 柄:把柄 .

C.执枹鼓立于军门 枹:鼓槌 .

D.是以滨于死 滨:同“濒”,接近 .

5.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试卷
篇二:桓公自莒反于齐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30分。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看清题目要求。

3.书写要端正清楚。

一、积累与运用 (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分道扬镳(biāo) 拾(shí)级 B、浮想联篇(piān) 恣睢(suǐ)

C、言简意该(gāi) 惬(qiè)意 D、地壳(qiào) 拮(jié)据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他近日事业不顺,心情如这阴晦的天气一般糟糕。 ..

B.很多观众表示看着《致青春》,恍惚间,回到了渐渐远去的大学时代。 ..

C.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天放学同行到岔路口,然后分道扬镳。 ....

D、面对棘手的事情,我们通常会一筹莫展。 ....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A、扶:沿着 B、志:标记 C、诣:拜见 D、即:立刻

4、下列对名著《格列夫游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候选人必须冒着跌断脖子的危险来表演绳技,以达到爬上去的目标。

B、朝廷官员也时常奉命在皇帝面前表演,按照技术高低获得各种丝线,官员腰上几乎没有不缠丝线的。

C、作者借“宫廷游戏”抨击了英国宫廷和大臣们的昏聩无能,无情地讽刺了高官厚爵获得者们阿谀奉承的丑恶嘴脸。

D、在“语言的妙用”中作者本来是反对设计家废除口语、以物示人的办法的,但是他却以愤慨的心情谈到了妇女怎样和俗人、文盲联合起来反对取消日常的语言。

5、根据语境,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雁阵之美,在于它能给现实生活提供哲思。有研究表明,雁阵飞行的速度能比单雁提

高22%,因为飞行中雁的两翼可形成一个相对的真空状态;头雁没有真空,无法讨巧,但却是不停轮换的。________________,这确实值得作为思想群体的人类深思。

A.为了团队共同的目标勇于牺牲自我

B.任何团队总有一个精明的领导者

C.人类与我们的大自然应怎样和谐相处

D.雁阵里每一个成员能配合得如此之好

二、阅读与赏析 (共49分)

(一)(12分)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

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

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

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

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

②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

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

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

【注】:①宥(yòu):宽恕。

6.下列句中的“以”与“是以濒于死”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 (2分) ( )

A.扶苏以数谏故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以啮人,无御之者 D.固以怪之矣

7.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

夷吾。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

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 反: ②请诸鲁 诸: ..

③请生之 生: ④如鲍叔之言 如: ..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4分)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0.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阅读全诗,请你说说“缓”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2)有人说“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表现手法非常妙,你是如何理解的?

(2分)

(三)(4分)

寒潮自述

①我姓“寒”名“潮”,但也有称我“寒流”的。我的故乡在北极地区。那里终年天

寒地冻,冰天雪地的,气温常在零下40℃以下,很适合我的生存生长。当时间老人的脚步

一踏入冬天,我便要开始到南国游览了。

②我所到之处,往往就要使那里的气温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

以下,有时还会送去雨(雪)、冰冻、大风等天气。所以人们从广播或电视中听到我将要

南下的消息时,就有畏寒怕冷之感。

③我南下时一般有三条路径:有时走中路,即从西北伯利亚出发,由蒙古国经河套地

区直达长江以北地区,并带去大风、沙尘暴和大幅度降温,给长江以南地区带去雨或雪;

有时我又走东路,由西北伯利亚经蒙古国到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后转向东南下。走这条路

径南下,因为长江以南的中下游地区处于我躯体的后部或底部,所以往往会给这些地区带

来较长时间的阴雨(雪)天气;有时我还走西路,即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国,沿新疆、青藏

高原东部南下。走此条路径,将会给全国大部分地区带来雨(雪)天气,但降温幅度不会

很大,有时会给江南、西南地区带来降温和霜冻天气。

④我南下时与火车行驶的速度差不多,一昼夜可跑一千多公里。我所到之处都会给那

里的天气、气候带来较大变化,特别是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大风、沙尘暴,给南方地区带来

的雨(雪)、低温天气,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使我倍感愧疚。我游

览到某一地区2~3天后,那里往往受冷高压系统控制,天气转为睛朗少云天气,气温逐日

回升,且渐渐刮起偏南风。但我要提醒你的是,这往往是我要再一次南下的前奏信号。 ..

⑤我在南下与所到之处的暖空气接触过程中,体温逐渐升高,直到南移到海洋上,与

那里的暖湿气团融为一体。我从来不走回头路,也没有回头路可走。

⑥由于气象工作者可以通过卫星随时监测到我的势力强弱和行动路径,一旦发现了我

活动的迹象,便会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发出预报、警报,提醒人们注意采取防范

措施,以减轻或避免因我南下时带来各种不利天气的危害。随着气象科学的不断发展,天

气预报水平的提高,我将听从于科学调遣,尽力为人类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11.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分)

12.第④段加点字“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四)(4分)

①青年人往往闲不住,大多合群有圈子,大家相约踢球打牌旅游,不亦乐乎。其实,

闲暇本是安静醒思的好时候,青年人却往往不习惯,总觉还是风风火火更潇洒。譬如茶和

酒,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助兴,较少去品茶中滋味。

②青年人也更希冀成功,不少人还为成功的“终南捷径”苦恼。有些人想当然以为动

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乎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

“成功学”,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就急吼吼做方案、定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

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

③殊不知静的好处明摆着。《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桓公自莒反于齐。

致远”。显然,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

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④青年人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

风,想必不无裨益。

13.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论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5分)

菊事 丁立梅

①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②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

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

里。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

白,配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很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

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它的花萎

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

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冬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

成一大丛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

总有出头之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已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

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

远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的惊叹,

好漂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

往外掏。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

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

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种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

家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

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长青菜和菊。几棵青菜,

几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

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

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⑦天冷,菊越发的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

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

渐柔软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

相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

变得脉脉温情。

15.本文围绕着菊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16.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妙处。(4分)

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

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

17.说说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8.请你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围绕菊事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六)(10分)

19.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愿将腰下剑, 。

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月黑雁飞高, 。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 。

⑤ ,君子好逑。

⑥ ,白露为霜。

⑦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⑧天时不如地利, 。

⑨芳草鲜美, 。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
篇三:桓公自莒反于齐

历史学科单元练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一)

一、选择题

1.2000年,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向社会公

布了《夏商周年表》。该年表将中国历史的确切纪年提前了 ( )

A.1200多年 B.1500多年 C.1700多年 D.2000多年

2.从夏、商两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统治者应该 ( )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增强国力

3.井田制是中国奴隶社会重要的经济制度,以下各项最能体现其性质的是 (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4.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5.迄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依然泽惠于成都平原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 )桓公自莒反于齐。

A.郑国渠 B.灵渠 C.芍陂 D.都江堰 ( )

A.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瓦解 B.民族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C.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瓦解 D.为争夺土地人口而混战不休 (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6.春秋时期频繁的诸侯争霸战争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7.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D.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8.中国历史上完成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主要形式是 ( )

A.战争 B.变法 C.统一 D.争鸣

9.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C.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10.孔子兴办私学的作用是 ( )

A.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局面

C.促成百家争鸣的出现 D.“五经”成为教育的传统课程 (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12. 中国古代记载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知识的著作是

A.《墨子·墨经》 B.《梦溪笔谈》 C.《营造法式》 D.《山海经》 13

( )

A.儒生攻击郡县制。非议秦始皇 B.儒生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

1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C.秦的暴政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抵触 D.儒家的仁爱主张不利于秦始皇横征暴敛

14.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15.下列关于西汉刺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一种监察制度 B.是皇帝派往地方的常驻代表

C.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 D.实行“以小驭大”的原则,位卑而权重

16.以下关于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④一种监查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17.下列有关汉武帝政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推恩”“夺侯”,解决王国问题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击匈奴,通西域;在西南设郡县

D.设太学,办学校,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备的教育体制

18.西汉时期,西域各族向汉族学会的生产技术是 ( )

A.制瓷和丝织 B.丝织和煮盐 C.铸铁和凿井 D.麻织和冶铁

19.班超和张骞通西域所起的作用,不同之处是 ( )

A.促进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贡献

C.促进中国与西亚、欧洲的友好往来 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

20.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1.自汉代以来,更便于人们自由交流思想文化的最重要物质条件是 ( )

A.社会的安定 B.太学的建立 C.造纸术的发明 D.中外交流频繁

22.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他在中医方面最大的贡献是 ( )

A.开创了中医传统的“四诊法” B.最早提出了病理学说 C.最早采用分科治病的方法 D.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23.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 (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24.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输往中国的特产是 ( )

①文豹 ②象牙 ③犀牛 ④果下马 ⑤珍珠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25.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b ( )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一直延续到北宋

C.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 D.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26.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融合 C.北魏颁行均田制度 D.阶级矛盾激化

27.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b ( )

A.农作物引进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B.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D.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8.梁武帝时,“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民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北)周武帝时“自废佛以来,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岂非有益。”这表明的中心问题是 ( )

A.南北朝统治者尊崇佛教尤甚 B.佛教的兴盛便于统治者维护统治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zt/91296.html

上一篇:华为公章图片

下一篇:姜钦峰,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