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总结

分析李清照抒情词中的女性情思

| 点击:

【www.xzxrv.com--生活总结】

  摘要:李清照的词从题材到风格形成了以婉约柔媚为主的女性化特点,以其真实、深婉的情感,表达了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展现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十分特殊的知识女性的心灵世界。她塑造了三种令人回味无穷的女抒情主人公形象:少女的天真活泼,少妇的相思幽怨以及老年孀妇的凄苦无助,种种无不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耐人寻味的情思。

  正文:

  李清照(1084—1151至1156年间),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章丘邑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⑴清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⑵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李格非女清照………亦以倚声有名。”⑶胡适《国语文学史》称:“李易安乃是宋代一个女文豪。”⑷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⑸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中国文学发展史》)。主要著述有《李易安集》十二卷、《漱玉词》一卷(别本五卷)。《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六卷等,今均俱失。

  李清照以旷世难逢的才思和女性特有的柔肠灵性,敏感深情地致力于别具一格的小词创作,不仅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而且,其所表现出的艺术创造力也非常人所能企及。她的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由于其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她抒情词中的女抒情主人公形象也是其独特的经历所决定的,有着她的魂、她的美、她的性灵、她独特的女性情思。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为喜,后半生为悲,其作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反映青春少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作品活泼自由,充满生机,乐观向上;第二阶段反映年轻少妇思亲恋亲的绵绵情怀的作品,悲伤中包含着期盼,冷清中又有热烈的渴望;第三阶段由于国破家亡,孤身漂泊异地他乡,作品多思乡恋旧,怀念亲人,带着沉重的乡愁与破败之感,多抒写对国陷家亡的伤感之情及个人与社会的水火不容,表现一种孤苦无助的家国之痛。因此,本文就从李清照生活经历的三个阶段,来浅析她笔下的三种女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及其情思。

  一、天真烂漫的少女。表现了少女真实和热烈的情感和那种热爱生活及大自然,大胆追求爱情的抒情主人公情思。

  李清照出生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博古通今、多才多艺,精谙经史,擅长诗文;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官宦之家。更为重要的,李格非身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崇尚真情与个性的苏轼的影响,表现于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就是与我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不让女子有学习诗书文化机会的传统不同,他并不轻视或束缚女性,而是对天资聪明、伶俐无比的女儿非常疼爱,任随李清照自由发展身心,这在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使得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李清照三岁就能将歌吟熟谙在心;四五岁就读书认字,念念有词;六七岁就博览诸子百家唐诗宋韵。就这样,李清照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她的名字成为聪颖智慧的代名词。长大后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不愧为一代才女,而其气质清新秀丽,活泼乐观,又成为大家闺秀的风流典范。读她的作品也可以看出她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家境殷实,有着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实乃“盐絮家风”。这样的家庭无疑会给李清照以较高的天赋和极好的家庭熏陶,为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宽松开明的家庭气氛,也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李清照的少女时代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笔下的第一种女性形象——少女形象天真活泼、聪慧直率。

  少女时代是词人最快乐的时光。李清照性格比较开朗、活泼,在闺房里,她感到闷倦,在人面前,她显得腼腆,可是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她就显得无比的天真浪漫,无忧无虑:

  “湖上风来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花,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小词,上半阕写初到湖上的感受,下半阕写归去的心情。作者把热爱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了客观存在的景物:分明是她爱好“水光山色”,却偏说“水光山色”要与人亲近;分明是她舍不得离开离开沙鸥和白鹭,却偏说沙鸥和白鹭对人有情。词中写的虽然是“红稀香少”的晚秋景色,却毫无那种悲秋与迟暮之感。整个艺术境界中充满着热情爽朗的朝气,跃动着青春的活力。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溪亭为宋时历下名泉之一,靠近历城西北的大名湖。此时湖上荷花盛开,景色令人陶醉。词人游览至日暮,逞足了游兴,始奋力划船,赶着回去,惊动了一群正在栖息的鸥鹭。少女的欢笑与惊呼仿佛依稀可闻。

  还有一首词塑造了一个天真爽朗、机灵活泼的少女形象,其实就是李清照自己的写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一个天真浪漫、贪玩、机灵可爱而又有点羞涩的少女跃然纸上:刚踏罢秋千,薄汗湿衣时,有客来访。怕人见了自己的狼狈之态,急忙回避, 慌乱中,少女忙中出错,弄锝袜划钗溜来,不及穿鞋,只穿着袜子急忙躲闪。跑出去后又突然后悔不曾看清来人是谁。想回头却又不好直接看,于是装做闻青梅花偷偷地瞟了一眼——这是怎样天真烂漫的少女啊!

  再如《永遇乐、元宵》中所描绘的少女:“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燃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有身份的少女们在元宵节,个个打份得光彩照人。头上戴着带有翡翠羽毛妆饰的帽子,再加上金线燃丝制成的绢花,繁盛无比。李清照也是其中一员,与她们一起嬉笑,谈论,沉浸在佳节的欢乐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清照从天真的少女逐渐成为大家闺秀。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她的心怀,在一些词里,她清晰地描写了这时的心情: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浣溪沙

  这里描写的少女连“斗百草”的兴致都没有了,足不出户,默默地看着细雨打湿空空的秋千,表现了少女无尽的伤春情怀,真是:少女的心思莫去猜啊!

  李清照出嫁前的词清新、活泼,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其抒情词表现了少女真实和热烈的情感,展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及大自然,大胆追求爱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笔下的少女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相思幽怨的少妇。表现出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及短暂别离后的多愁善感、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情思。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是无忧无虑的。笑声是快乐生活的点缀。然而美好的东西极易逝去。十八岁的才女李清照遇到了赵明诚,两个人彼此欣赏。正是赵明诚的对她的衷心的赏识,使李清照的才思更加敏锐,文采更加飘逸。赵明诚给李易安带来了温馨浪漫与诗情画意,两人志趣相投常常饮酒做诗,赏花填词,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气息。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言:二人堂前饮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中者可饮茶,“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真乃情深意笃。李清照这时的词,充满的仍是天真与浪漫,如《綄溪沙》:

  诱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回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写少女恋情的过程,“眼波才动被人猜”将少女眉目传情,又恐被人识破的矜持心理表现得维纱维肖。“月移花影约重来”则表现少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与情人约会。全词心理描写得十分细致生动,感情开展富有波澜,可谓姿态百出,曲尽人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青春少女这种大胆阜追求幸福爱情的光辉形象。

  还有《减字木兰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把一个新妇在丈夫面前的妖媚娇憨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显得清新活泼,犹不减少时词作中所写的天真风韵。

  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夫妻间难免有分离的时刻。婚后两年,赵明诚奉命去他乡就职,或出外游学,少则小别数月,多则一年半载,时间即使比较短暂,也常常牵动李清照的离情别绪,真是日思不想餐,夜思不能寐,对酒消不尽绵绵情思,正是“锦书万里”无人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的是一种温馨的思念,体会到一种如咖啡般涩涩而又有淡淡香甜的思念。李清照笔下的形象也由天真浪漫的少女变成了有淡淡衰哀愁的思妇。有《一剪梅》为证:

  “红藕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清秋时节,人的感受情特别易低落。词人与丈夫别离,内心孤苦无依,而在这红藕香残的清秋时节更加愁情满怀,词人实在无法排遣,只得独上兰舟,希望能遇到夫婿的归船。“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又成枉然,于是寄希望于阵阵惊寒的大雁。带去思念,带去关切也希望得到丈夫的音讯。但一行行大雁由远而近,最后在视野中消逝,作者内心凄楚也随之远去,然而自然界,身边景物却是无情物,“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花开花落,碧水东流。读到此处不禁使我们想起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黛玉的“花落人亡两不知”。这种凄苦无奈,词人上兰舟,登楼望月也无法摆遣,只得深深地隐藏在内心深处。可见思念之情怎样地折磨着词人,使她无法平静地生活。对花则花愁,面水则水思。读罢此词,我们也为她的相思之苦所感动,会不禁吟诵“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还有一首小令,也是写思妇的离愁: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词中写女主人和卷帘人的对话,意味隽永,波澜曲折,深闺少妇内心深处的伤春惜别情怀和小丫鬟天真无邪的神态,栩栩如在眼前。全词字面上无一“愁”字,而深深的离愁别恨却渗透在整个艺术形象之中,特别是“绿肥红瘦”一语,极富于形象美,写出了作者主观上红颜易老的感慨。更有一阕名作《醉花荫》,其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语塑造出一个消瘦的思妇形象。相传赵明城读此词时,叹赏不已,一方面自愧弗如,一方面又想超过她,于是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写了三天三夜,得词五十余首,把妻子的词放进去,拿给友人陆德夫看。陆玩赏再三,说:只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说明了此词的感人之深。

  还有《醉花阴》,全词为:“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秋高气爽,景色宜人,然而丈夫赵明诚却宦游在外,女词人怎能不满心凄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所观景物也笼上了一层阴郁:天空是清晨薄到入暮浓云,一直是迷蒙阴暗,香炉中的香也渐渐烧尽了。夜晚又是晚凉袭人,自然是辗转难以入睡。丈夫在身边时会怎样呢?我去登山或谈笑嬉戏,而现在陪伴自己的只有凄清,酒似乎是愁的伙伴,于是词人在黄昏后独自对菊饮酒,自怜自艾。这菊花就是我的知已呀,你我一样因相思而形容憔悴(菊花形瘦长,色黄),而又都具有幽雅高洁的品格。在这佳节时,只有你我相伴互诉愁肠。“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句之所以超绝,是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中“瘦”字是“词眼”为全篇画龙点睛之笔。作者先以“帘卷西风”一句作动态描写,借助西风把帘儿卷起,让帘外的黄花与帘内以花喩比的人相互辉映,达到了花与人浑成一体,花瘦便人比花更瘦,形象地表达了闰中人爱情之深,相思之苦,写情至此,堪称极至。

  总之,李清照在结婚至四十五岁以前,基本上过着学者、作家式的比较平静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夫妻间缠绵的相思被李清照诠释得细腻动人,我们仿佛看到了女主人公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的相思之情可以看到、可以感受到。

  三、凄苦无助的孀妇。表现出一个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离异、颠沛流离后的忧郁寡欢、衰愁凄苦、凄苦无助的孀妇情思。

  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整个民族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北宋是一个多民族的时代,北宋后期女真建立的金逐渐强大起来。公元1127年,北方金兵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北宋沦亡,这就是“靖康之难”。随之赵构在杭州建立南宋,南宋以割地赔款、更兼以岳飞等爱国将领的苦战才求得苟安。但统治者并不思收复失地。中原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李清照的小家庭不能不受到大时代的冲击。靖康之乱后,李清照的美满夫妻生活完全被毁灭,夫妇二人视如珍宝、耗尽心血的金石书画古器几经辗转,散失殆尽。在流亡过程中,丈夫赵明诚又因病去世,这是李清照人生中最为沉重的打击。国破家亡、丧夫离异、颠沛流离,所有这些接踵而至,使这个本来就弱不禁风的女子更加愁苦,其词风也变得凄清哀怨,充满了国愁家恨。受此重重磨难,她的思想和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与摧残,也使李清照的后期之词在思想与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的后期词中透着深深的思索和孤苦无依的无奈,因此晚年李清照的词中所塑造的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凄苦无助的老妇形象。

  如《武陵春》和《声声慢》。《武陵春》全词为: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在金华写的。时值金兵进犯,她避难到金华,她那时已是51岁,丈夫既死,时值暮春,感伤尤深。开篇“风住尘香花已尽”点明时间是暮春。狂风尽吹后落花遍地。有的花已无迹,只留些许花乡依旧。晚年的李清照临风而立,感伤倍增。即使天很晚了,还是倦于梳洗。人说:“女为悦己者容。”丈夫既死却又为谁打扮?同时暮春,花儿凋零、残迹犹存。词人更感到自己也是风烛残年。满怀沧桑。丈夫死后心已成冰。哪还有心梳洗?面对这暮春的残迹,作者只能是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慨叹。虽身在金华,但与丈夫一起赏过的月,赏过的花依然,和丈夫一起游春的小径、小舟、那支老桨还依旧在脑海中存留。但眼前个人的一切幸福乃至国家的前途,已是全无。这一切无人述说,伴随自己的只有临风飘洒的行行泪。作者比黄花瘦的身躯怎能经得起这些沉重的打击。暂且忘却吧。“闻说双溪春尚好”青年时期的作者本是游兴极浓的。金华又是这样的好去处。所以也规划着泛舟游春。但是去了又怎样?看到的、听到的都会和以前与丈夫一起游玩过的景致一样,笑语相重合,况今人在何处?这沉甸甸的愁情,那双溪的小舟怎会容载得起。

  国破家亡、丧夫、颠沛流离之苦给女主人公带来的无法排遣的浓愁,可是浓愁得不到排遣和宣泄,女主人公的情感因此更加惆怅悲切,越加凄婉哀绝。读罢全词我们似乎也变成了一个愁情浸透的李清照

  再看《声声慢》。这是词人晚年之作。本词是李清照最有特色的代表作,被后人称之为绝唱。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就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十分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这种哀伤之情那样深沉,悲剧气氛那样浓厚。因此,可以认定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着哀愁的内心世界。尽管这词没有直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它决不是单纯的只是作者自我心态的描写,而是以一个黑暗是代的牺牲者的悲剧间接地体现了历史的悲剧,从而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所以表现的这一特定的深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具有了社会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

  失去了国家,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丈夫。偌大的世界只留下李清照一人孤苦伶仃的生活。她被痛苦弄得麻木了,北宋亡了吗?这不是我以前的家园吗?丈夫他去远门了吧,他去了那里呢?她茫茫然寻找着。呼喊着,但是面对她的是一派萧条景象,凄凉的天气,凄凉的心。作者借酒来暖暖身体。更想借酒来麻醉戚苦的心,但这三杯两盏酒又怎能暖过来饱经风霜的身体。又怎能那久为痛苦浸透的心。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作者四处寻觅,想得到一丝慰籍。把她从痛苦中拉出来。天空的大雁一行行飞过,叫声虽凄凉,但却觉得亲切。也许是老家的大雁吧?那只曾为我们传递相思传递丈夫音迅的大雁。古来鸿雁传书。可现在我又将这份凄凉寄给谁?作者索性不去看它,让它们飞走吧。俯看脚下,却是满地黄花,但都已凋零。自己也是青春不在,怎还有心摘花。可是到了黄昏却愁云堆积,悄悄下起雨来。这雨点点滴滴敲打着作者的心。希望时间快快消逝,可是雨下不亭,没完没了。那漫漫长夜怎样度过。真是一个“愁”字了得。作者在最后收束以上几层可伤之事,与开篇十四字下下呼应,终于点出一个“愁”字,感情的分量非常沉重,更妙的是:全篇写愁,未了都说,这情景,用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呢?这样,在结尾一句又把诗意推进一层,犹如异峰突起,遥指天处,使通篇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总之,李清照是一个杰出的女作家,她寓情于笔下的三种女性主人公,赋予她们以自己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出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了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她以她独特的经历和敏锐的艺术感受,运用独具特色的、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时代造就了李清照旷世的才情,也造就了她一生的不幸。所幸,她不俗的词作留传下来,传诵千秋;所幸,她高贵的品行流传下来,流芳万古;所幸,我们能在她深婉的词行里读懂她的不朽。

  注释:

  ⑴.王士祯.《花草蒙拾》.引自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359页。

  ⑵.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引自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 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362页

  ⑶.胡 适.《国语文学史》.引自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 .1990年12月出版 . 375页

  ⑷.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引自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 .1990年12月出版 .379页

  ⑸.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引自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388页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zj/468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