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具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 点击:

【www.xzxrv.com--全诗】

我来谈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
篇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具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来谈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出自宋朝著名的诗人苏轼。作者苏轼((1037--1107),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他的诗、词、绘画都是一流的,是唐宋著名的八大散文作家之一。

全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本意是:作者已经游玩了庐山各处的风景,为什么还是无法看清庐山的整体风貌呢?只是因为作者自己始终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了限制,不能跳出庐山以外来观赏它的全貌;其实,这两句诗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缘故。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情的真实面貌, 只有走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才能看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

谈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篇二:不识庐山真面目具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谈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个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是因为自己身在深山之中,只能看到庐山的一小部分。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一样的东西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看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现在人们常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我觉得这和我们同学买零食吃是一个道理。只想着这个零食好吃,既不看它有没有过期,也不看看吃零食对身体好不好等等问题,就买了。所以我们以后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考虑考虑再做。

安徽合肥临泉路一小三年级:汤乐乐

小学四年级语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篇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具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同步练习题

一、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题西林壁》

题:_

_____ ______

西林:

________________ 只缘:

__ __

不识:________________ 横看:

_____________

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四、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 果子 野的 早已 秋天 满山 熟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 想到 心惊 有点 一 就 肉跳 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默写《游山西村》

, 。 , 。

, 。 , 。

二、填空

1.此诗选自《 》,作者 ,

字 ,号 。 (朝)著名诗人。现存诗作近万首,是我国诗歌历史上最“多产”的作家。有《 》《 》等传世。

2.“ , ”蕴含深刻哲理。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程]

一.学习第5课《古诗两首》

1.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A.初读,解决生字、新词的读音。

B.再读,看注释、理解词义和句义

C.精读,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理解分析古诗

(1)学习第一首《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易读错写错的字。

侧()低()壁()

测()底()僻()

庐缘轼

看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1)题:书写,题写。

(2)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3)缘:因为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诗句含义--读中感悟

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节奏,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或“稍弱、强、强、稍强”或“稍强、稍弱”交替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表示声音延长

“”表示重音

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诗人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以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诗句哲理_____分析感悟

简介:人物地点诗题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庐山:在江西省北部,山中多悬崖峭壁,清泉飞瀑,林林葱茏,气候宜人。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

(2)学习第二首《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草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注意生字

莫腊浑疑不识庐山真面目具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惜)(挥)(凝)

看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1)山西村: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

(2)腊酒:这里指腊月酿的酒。

(3)豚:猪。

(4)疑:以为,怀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体会诗情与哲理。

全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情感。

3.学会积累:

积累语言文学、积累古诗文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模拟试题】

一.在田字格里抄写下列各字,要写得端正,正确。

缘莫腊浑疑庐

二.组词语:

峰()侧()疑()酒()

烽()测()凝()洒()

三.在括号里写出带点的字。

1.题西林壁。()

2.只缘身在此山中。()

3.丰年留客足鸡豚。()

4.山重水复疑无路。()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厚――()新――(;)出――()

轻易――()宁静――()柔弱――()

五.选词填空:

隐蔽隐藏

1.要想不被捉到,就得找一个()地方藏起来。

2.蟋蟀的洞穴()在草丛中。

美观美丽

1.公园里的花非常()。

2.我把房间布置的特别()。

六.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文章,按要求做。

游三峡

我就要看到美丽的三峡了。

黎明,乳白色的水鸟大声地叫着,在江面上飞来飞去。船开动了,一会儿,驶进了三峡。只见波浪滔天的江水翻起江底的泥沙,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万里长江倾泻而下,向东奔去,两岸的悬崖峭壁,高高耸立。

船到山前,突然一个急转弯,顺着水流,向旁边驶去,原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心中不觉一喜。

张飞塔、白帝城等名胜古迹一闪而过,我看到了白云缭绕,高可接天的神女峰。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多么雄伟、多么壮丽啊!

1.填空。

(1)“禁”的音序是(),部首是()。

“疑”的音序是(),部首是(),除部首外()笔。

2.本文引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课文内容填空:

水声()万里长江()

悬崖峭壁()名胜古迹()

4.用“”画出描写江水的语句。

5.我在游三峡时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句子中“自然”一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一切天然存在的东西(2)不勉强(3)当然,没有疑问

(1)看着这一座座新教学楼,我自然地想起修筑这楼的工人们。()

(2)大自然里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3)不认真学习,自然要落后的。()

【试题答案】

一.在田字格里抄写下列各字,要写得端正,正确。略

二.组词语:

峰(山峰)侧(侧面)疑(疑问)酒(酒家)

烽(火烽)测(测量)凝(凝视)洒(洒脱)

三.在括号里写出带点的字。

1.题西林壁。(书写、题写)

2.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

3.丰年留客足鸡豚。(猪)

4.山重水复疑无路。(以为,怀疑)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厚――(薄)新――(旧)出――(入)

轻易――(困难)宁静――(热闹)柔弱――(坚强)

五.选词填空:

隐蔽隐藏

1.要想不被捉到,就得找一个(隐蔽)地方藏起来。

2.蟋蟀的洞穴(隐藏)在草丛中。

美观美丽

1.公园里的花非常(美丽)。

2.我把房间布置的特别(美观)。

六.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七.阅读文章,按要求做。

游三峡

我就要看到美丽的三峡了。

黎明,乳白色的水鸟大声地叫着,在江面上飞来飞去。船开动了,一会儿,驶进了三峡。只见波浪滔天的江水翻起江底的泥沙,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大语文角度看文言文教学
篇四:不识庐山真面目具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可谓是深奥难懂的“天书”,令他们望尘莫及,而且中学文言文教学也日益走进一个怪圈:教师只管向学生讲解翻译,学生只是一味地按照老师的要求背诵,没有互动,没有激情。在这样一种怪异的现象面前,许多教师不知道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应该教什么。

鉴于此种困惑,笔者决定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及相关解决对策进行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和同仁共享。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对立

文言文在现代中学生的头脑中就是一块古化石,这块古化石需要“复活”,才能超越时空、化难为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之效果。而在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学生似乎都忽略了文言文中的“古今”联系。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观上认为文言即古文,现代文即现代文,避开了汉语古今的联系。这就使得文言文的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了“空中楼阁”,让学生更加望而生畏,难以产生兴趣。

事实上,如果能够处理好“文言”与“白话”的关系,是十分生动有趣而且大有裨益的。如:“人人动手,美丽安徽”,“美丽”在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可翻译为“使美丽”。还有“不期而遇”的“期”意思是“约定”,而在古汉语中《陈太丘与友期》中的“期”也是“约定”的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愿意把文言文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就会发现文言离生活并不遥远。

(二)文学性与知识性的对立

文言文中的“言”指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指文章、文学、文化。当今的文言文教学,要么重“言”轻“文”,搞机械枯燥的字词句篇的串讲训练;要么重“文”轻“言”,忽视问题特点,凌空蹈虚地架空文章,这两者又以前者最为明显。教师和学生往往陷入题海里,文言阅读变成了实词、虚词的积累,词类活用的辨析,文言句式的归类,文言翻译的专项训练,这样使由文言字、词、句组成的充满生机活力与思想情趣的文言文面目全非。教育的本来面目——为求知、为提升人的科学文化素养而进行教育——已经被强大的升学考试异化了。语文的教学,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情趣的,可是在应试的指挥棒下,教师和学生都陷入精神的疲顿之中。

(三)趣味性与应试性的对立

随着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的明显提高,以及在高考所占分值的增加,学生和教师的功利意识越来越强。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反复地机械地做一些文言字、词、句的练习,使学生的兴趣在题海中慢慢消失。

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文”与“言”和谐,既依据文体特点,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又符合教学要求,在具体的文章语境中,动态积累词语,进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经典文言篇章的学习,传承古典文化,就成了文言文教学摆脱困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对策尝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教师教学的角度上来讲,语文课堂应该注重“现代汉语”“知识性”“应试性”,但如果从大语文角度看文言文教学,笔者觉得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教育背景,并结合已学文本,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中学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多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有关,许多作品虽具有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事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如《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相吻相合,有着严密的因果联系。这样,通过历史故事之间的逻辑联系,有助于加强记忆效果,避免了文言文内容的单调、枯燥,能让学生更深切

地感悟到知识的广阔性,对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大有裨益。

(二)培养学生的文字感悟能力,培养文言语感,体味文字内蕴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而我们现行的中学字词教学往往是形式上的生词解释,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一些常见的字词没有足够的语言敏感度。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字感悟能力,体味文字内蕴显得尤为重要。

(三)“言”“文”并举,既教学生知识,又品文章之美

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素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如《归去来兮辞》《陈情表》《项脊轩志》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做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的讲解,那么教学的审美目标就很难实现。因此,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进行适当的鉴赏,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味文之情,悟文之道,感文之雅。

(四)教师转变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教师仅是课堂这台戏的导演,主角还得让学生来唱。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和五官,使其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活动来。教师应开放课堂,改讲解为点拨,这样既能使学生明确教学重难点,又不至于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走上讲台,或谈感悟,或讲故事,或分析课文等,这样“小先生教学法”在各地不也有人尝试吗?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语体以其不同于白话语体的存在蕴含着古代中国人的精神和思想涵养。文言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师要早日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既要加强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教师要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力去做,必将迎来文言文教学的春天。

诗歌测试答案
篇五:不识庐山真面目具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练习题

一、默写《七步诗》,并填空: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这首诗里写到了(2)种事物,分别是(萁)( 豆 )。

2、这首诗里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请分别找出来,并作解释:

持: 用来。 泣: 哭泣 煎: 残害

3、“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反问)句。这是(曹植)对(曹丕)说的,它的意思是( 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

4、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为了争夺太子的地位,二人反目为仇。曹植把自己比喻成(豆),把曹丕比喻成(萁)。曹植用这个比喻,指责(曹丕迫害亲兄弟),表达了( 内心的悲愤 )。

二、读《鸟鸣涧》,完成填空。

1、《鸟鸣涧》是(唐)朝被称为“诗佛”的(王维)写的。全诗写了这个季节(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景色,突出了一个“( 静)”字。诗中有一个字“时”,它的意思是(时而,偶尔)。

2、这是一首(山水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三、读《芙蓉楼送辛渐》,完成练习。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中“平明”的意思是(清晨);诗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这首送别诗实际上是表明诗人(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的品质。我还能默写一首送别诗,并写上朝代和作者: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读《江畔独步寻花》,完成练习。

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杜甫,被称为“(诗圣)”。在《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中,有两个用得十分好的“对子”,也即是“对偶句”,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全诗运用(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天生气盎然 )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快乐)之情。

五、默写《石灰吟》和《竹石》,并作比较阅读。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

尔东西南北风。

1、这两首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第一首明写(石灰),实质要表达自己(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节操;第二首吟咏(竹石),赞扬了它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2、《石灰吟》的“吟”在这儿是( 吟颂,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尔”的意思是(你)。

六、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写的一首( 七)言(律)诗,“闻”的意思是(听说 )。全诗围绕( 欣喜若狂)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开头的表现是(初闻涕泪满衣裳)。接着用了两个对偶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而去,诗中写到:(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最后,作者写到行程迅疾:(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从中可见,作者的心情确实是是非常(欣喜若狂)。

七、读《己亥杂诗》,完成练习。

《己亥杂诗》是(清)朝(龚自珍)写的,这是他的《已亥杂诗》中是第(二百二十)首。其中“九州”的意思是(中国);“生气”的意思是(生气勃勃的局面);“恃”的读音是(shì),意思是( 依靠);“喑”的读音是(yīn),意思是(哑 );“万马齐喑”是比喻(社会政治毫无生气 )。“究”的意思是(终究,毕竟。);“抖擞”的意思是(振作精神)。

八、读《浣溪沙》,完成练习。

苏轼是( 宋)朝的诗人。我们学过他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睛后雨》,其中描写西湖的名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写的(哲理)诗《题西临壁》有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常用来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我们这个学期学了他写的词《浣溪沙》,“浣溪沙”是(词牌)名。这首词还有“序”,是:(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 ),( 溪水西流 )。交待了写这首词的背景和原因。这首词还分成上阙和下阙,上阙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 萧萧暮雨子规啼 )。下阙是:(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感情。

九、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完成练习。

这首词王观起首用(水)比喻(美人流动的眼波),用(山)比喻(美人蹙起的眉毛)。然后进行(设)问,“( 欲问行人去那边)”?然后回答:“(眉眼盈盈处)。”这是指( 山水交汇)的地方。接着,作者感叹:(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最后,作者嘱咐(鲍浩然):(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

十、附加题:1、李白被称为“( 诗仙 )”,默写两首他写的诗。

15、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古朗月行(节录)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7、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20、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zhāo)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huán)。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

21、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把《江畔独步寻花》改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看谁能生动描写诗意,又写得优美动人。

在前往黄四娘家的过程中有一条小径,小径边开满了花儿。阳春三月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瞧,迎春花的枝条乱蓬蓬地垂挂着,明艳艳的金黄色耀人眼花;月季也不甘示弱,开放出一朵朵迷人的小花,远远望去,漂亮极了;还有山茶花,它开得那么耀眼,鲜艳,在阳光下烁烁闪耀。千万朵饱满的花儿压得枝都低了。 这美丽的景色怎能容花蝴蝶们错过?它们恋恋不舍地在花丛中飞舞,嬉戏。只见近处的花丛中有几只带着紫色斑点的大蝴蝶,一会儿翩翩飘在空中,一会儿又竖起双翅落在花上。简直分不清是蝴蝶变成了花朵变成了花朵缀在枝头,还是花朵生出翅膀飞了起来。成群的蝴蝶时聚时散,绚丽多彩的翅膀为春天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还有飞落在碧绿树枝上的几只小黄莺“叽叽喳喳”地唱着,那声音婉转动人,没有统一的台阶,没有整齐的节奏,然而那声音却非常动听。

解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应振飚)
篇六:不识庐山真面目具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在苏轼被降职后由黄州到汝州任职,途经九江时,在庐山游玩,看到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想。苏轼是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古代“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诗词还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冬景》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能看到庐山局部的景物,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两句诗是诗人对游山的体会,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必须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现在,人们常常引用这两句诗警示自己和别人。

谈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篇七:不识庐山真面目具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谈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

不识庐山真面目具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具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林壁》。(背景)

清庐山真的面目,只因为我在这庐山之中,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周之乔 2016/12/17

谈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篇八:不识庐山真面目具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谈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于宋朝苏轼的《题西林壁》。

苏轼是公元1037—1101年,号东坡居士,是四川省眉山县人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sc/4471.html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关于秋天的句子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