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日记

关于张海迪的故事简介

| 点击:

【www.xzxrv.com--大学日记】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人”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张海迪故事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张海迪的故事简介

  张海迪,汉族,山东省文登市人,中国着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1983年3月7日,团中央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决定。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知识,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结婚。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女士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2013年9月19日选举连任中国残联第六届主席团主席。

  个人经历

  张海迪小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在残酷命运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没有沉沦,以顽强毅力与疾病做斗争,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着病痛,精益求精地进行着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真实故事》等数十万字英语小说,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窗口》、《生命追问》。其中《轮椅上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作品已超过100万字。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让张海迪名噪中华。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人”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随后,张海迪成为道德楷模。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荣誉称号

  1981年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

  1982年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2年获聊城地区“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山东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9年中宣部授予“优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称号;

  1990年山东团省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1年中国残联授予“自强模范”称号;

  1992年济南政府记大功一次;

  1993年全国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并再次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5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模范党员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年被日本NHK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1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力世纪女性”; 2010年4月28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正式公布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中,入选“心灵富豪风云榜”十大人物;

  2011年4月2日,e活网最佳顾问奖。

  2013年03月24日张海迪因其在文学创作领域杰出成就和为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进步所作贡献,被英国约克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故事简介:

  80年代,一个光辉名字--张海迪,在神州大地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张海迪事迹到处传颂,海迪精神到处弘扬。人们在这位三分之二躯体失去知觉而不向命运之神屈服姑娘面前,在这位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勇士面前,在这位以自己痛苦换取别人欢乐、以缩短自己生命来延续他人生命时代楷模面前,都在深深地思考:人生全部意义究竟在哪里?邓小平同志挥毫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共产主义新人!陈同志题词:以张海迪为榜样,勤奋学习,热心助人,做八十年代新雷锋。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非常难活过27岁。在死神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分分秒秒,用勤奋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念头。她用自己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点儿,在自己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路子,用自己笔去塑造美好形象,去启迪人们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着,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现在她已是山东省文联专业创作人员,她作品《轮椅上梦》问世,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彼岸,这便是张海迪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知识。从此,她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都成了她老师。经过7、8个年头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译稿交给某出版社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脚下延伸》。

  以后,张海迪又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海迪还尽力帮助周围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本领,为祖国兴旺发达献出自己光和热。不少青少年在她辅导下考取了中学、中专和大学,不少迷惘者在与她接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变得充实和高尚起来。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生命之歌,这支歌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价值在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rj/45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