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日记

诗歌创作大全自己写:诗歌创作要善于运用感觉

| 点击:

【www.xzxrv.com--小学日记】

  感觉,有人称作灵感或下意识的某种创作方式,我这里统称做“感觉”,感觉有两种情形,一是诗歌创作前的感觉,一是诗歌创作过程中的感觉。二者同等重要,只是作用不同。后者解决了诗歌前进的问题,前者则解决了下笔的问题。就表现同一个内容来说,作者下笔前的感觉的作用很明显。相同的内容,因下笔时获得的第一个主要意象的不同,往往会写成两首区别很大的作品。从诗歌创作的内容上,我把“感觉”分为形象感觉和物理感觉(内涵)。这两种感觉其实都是针对事物来的,只是把事物分开来看,形象感觉在字面上倾向于对客观景观的感受,而物理(思想内涵)感觉则倾向于对抽象事物的把握。

  1、形象感觉

  形象感觉也就是在创作过程中对景物、事物的描写方式。形象感觉虽然倾向于对客观景物的感觉,但并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现代诗中对景物的运用,很少表现在单纯的景物描写上,而往往都是让景物变形,为诗歌的情绪服务。但是,这类感觉依然有着自己的规律,即对可以表示景物的意象间的共性、相似性、对称性的了解和把握。

  如主意象“夜”:与其有共性的有“星”、“月光”、“牛郎”、“织女”、“银河”、“北斗”等;与其有相似性的有“黑暗”、“阴谋”、“隐秘”、“宁静”、“寂寞”等;与其有对称性的有“无眠”、“白昼”以及和白天有关的其他意象。如果把“白天”作为主意象,与其有着共性的有“拂晓”、“朝阳”、“早霞”、“日出”、“黄昏”、“傍晚”、“夕阳”等;与其有着相似性的有“公开”、“公正”、“光明”等;与有对称性的有“黑暗”、“阴谋”、“夜”等。当然,这里的“阴谋”、“公开”已进入了物理范围。我们来看例子:

  《冬》(李晓泉)

  色泽一直单调,除了白,看不到血色

  我将衣领竖起依然有风进入肉体

  一只鸟停落在电线上像个句号

  我需要一扇翅膀和一个路标

  这样的日子灯在失眠

  我幻想村庄从雪中醒来

  人们在火苗之上挑选种子

  初春我的骨头发出嫩芽

  我幻想母亲站在地头甜甜地笑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构成画面和感觉中的形象:“白”、“血色”、“鸟”、“翅膀”、“电线”、“句号”、“路标”、“村庄”、“雪”、“火苗”等。本诗由题目开始,把范围限制在“冬天”里。“色泽的单调除了白,看不到血色”,“白”是北方冬天的主要特征,人们在极端寒冷里几乎停止了一切活动,没有了活力。所以除了颜色的单调以外,还有生活的单调。由“白”所携带的信息,感觉到对称性的意象“血色”,即红色,是对“活力”的转借。“鸟”象个“句号”,由“电线”感觉而来:“电线”象个横格线,鸟就象个句号,“句号”也和冬天的停滞融合。这种停滞的状态让人有挣脱的欲望,而“鸟”之所以自由,是因为具备人所不能达到的速度、方向、空间能力。给于鸟这种技能的就是“翅膀”。“翅膀”由“鸟”感觉而来,是对共性的通感。“雪”是对“白色”的换一种说法,它既是白也是寒冷。“火苗”由“雪”感觉而来,是对称性感觉,既是颜色上的对称,也是物理上的对称。

  所以,现代诗歌创作中对景物的运用,并不是单纯的描写。

  2、物理感觉

  简单说,就是思想内涵。一般说来,形象感觉(描写)和物理感觉(思想内涵)之间,有着由低级到高级的趋势。我们来看例子:

  《乡愁》(李晓泉)

  撕下这页日历就是春天了

  一场雪将如何在夜晚逃离

  暴露我多年行走的脚印

  坐在不大不小的房子里

  种植一些乡愁

  这个春天还将生长出一些牵挂

  藤蔓缕缕地伸出窗子

  本诗的主意象是春天,一切意象都在“春天”这个意象的含盖下相互编织。“撕下这页日历就是春天了”,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动作,似乎是正常的语序。但这个看似正常的语序下面,隐藏着非正常的道理:日历原本是对日子的记录,过一天,撕一张,主动权在于日子,而不在于人;这个简单正常的动作却是反动的:撕下一张日历,就撕去了一天,人变成主动的了。在二维空间里,生命相对于时间,永远是被动的。我们从出生开始,一岁、两岁……似乎是在获得日子,其实不是。尽管没人知道生命有多长,但我们实际上从一出生就是在消耗日子,时间把生命给我们的日子总数一天天减除。用个残酷的算法,就是人从出生开始就走向坟墓。其实这也是正确的,生命本就是生和死两点间的运动。这张日历撕得有点特殊:在冬去春来的节点上,在新年旧年的节点上。按说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正是大好时光,但我们看不到这种喜悦,“种植”的仅仅是“乡愁”。这就对了:一把撕去的,不仅仅是一天,而是一年,而这一年是自己亲手撕掉的,也是不得不撕掉的。这里,我们感觉到了作者人到中年,对“逝者如斯”的留恋和伤感,所以面对这个“春天”,并不喜悦。年头年尾,正是佳节将至的时节,也是思乡的时节,这里的“乡愁”就是合理的存在了。回过头看,“撕去日子”的反动,也就成立了。这是由“撕去冬天,面临春天”而导致的物理感觉。

  在“春天”的作用下,冰雪消融,“一场雪将在夜晚逃离”,原来被“雪”掩盖的“多年的脚印”也会被暴露。这行脚印,估计不会是大步流星,一路畅顺的。这“多年的脚印”在“雪”的掩盖下,无论是怎样的弯曲、徘徊、彳亍、深深浅浅,都还可以聊以欺人或自欺,但现在的情形却让人欲盖不能。这也是由“春天”的作用导致的物理感觉。现在的情况怎样呢?“坐在不大不小的房子里种植一些乡愁”。到这里,诗歌才开始破题,在本应该“种植希望”的季节里,种植的却是佳节将至的“乡愁”。“不大不小的房子”,应该是对一种经济状态的的转借,也是对生命状态的转借,大概相当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种植”的“乡愁”,不会因为节日的消失而消失,会在“春天”里生长,“藤蔓缕缕地伸出窗子”。

  作者在不大的空间里,以“春天”为基点,把个人对生命的观望,用相关意象编织起来,在思想内涵(物理感觉)的作用下,诗歌弥漫着淡淡的愁绪。

  3、感觉的变化

  (1)感觉的模式

  感觉在创作过程中,有一定的稳定性,比如从一个意象“花”开始,寻找它共性的、相似的、对称的意象:

  我们看到,由“花”为主意象的连带关系,在随随便便中,就可以获得几十倍的意象。这还仅仅是一小部分意象的二级分裂,如果继续裂变下去,数量极为庞大。如果抽取“女人”作为表现的主题,我们看到,可以形成张力的就有:高贵和低贱、爱情和刺、毒和生命、恶和善、伪装和真诚、乡野和侯门,以及女人如水、如和风、如私语,同时红、黄、香、美人窝、额红等意象可以直接使用。如果这些还不够,那就进行三级分裂、四级分裂,或者扩大二级分裂的范围。这里,“花”也仅仅是一个简单意象,而且作为事物名称,对称性是不明显的。如果是复合意象,特别是有着歧义的复合意象,那么裂变的可能性和速度都要比“花”大得多,所得到的意象群也要大得多。

  (2)感觉的变化

  感觉模式反映了感觉的基本规律和基本作用。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感觉又往往会发生变化。其实,感觉变化的本质,并不是感觉在变化,而是因为在对共性、相似性、对称性意象的连接中,由于这三种情形不可能完全复制,形成不可避免的变形,而导致的感觉效果的变化。

  感觉,是具有建构和解构双重功效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技巧。对于作者来说,它具有对作者建构诗歌提供帮助的作用;对于读者来说,它具有对读者解构诗歌提供帮助的作用。对一首诗歌的把握,其本质就是把握诗歌的线性流动的方式和方向,而感觉过程的整理,就可以直观地把诗歌的线性流动看得非常清楚。从形象感觉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作者使用的意象是否还有欠缺,是否还有更合适的意象没被选取。从物理感觉的角度来看,我们也会发现作品的诗化程度在什么层面上。形象感觉解决了对相关意象选取的问题,解决了擒获意象间关系的问题。物理感觉则通过扭转、转借等手段引导意象关系的传导,形成张力(内涵)。

  感觉作为思维模式,是需要培养的。建立习惯的感觉思维,将对建构和解构现代诗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rj/385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