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500字

论中国精神2000字

| 点击:

【www.xzxrv.com--日记500字】

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范文2000字
篇一:论中国精神2000字

  爱国情素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远古时代开始,先辈们生于斯,长于斯,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了解,熟悉着祖国的地理环境,并不断受惠,于祖国的物质资源,创造文化,积累文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范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范文2000字篇一

  《爱国主义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摘要]爱国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新中国60年的奋斗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抓住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重要契机,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于提振士气、增强信心、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爱国主义;国家;民族

  中华民族曾以“道德文明古国”著称于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精神有着深厚的意蕴。爱国主义文化构成了我们这个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的灵魂。回首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我们有理由为我们民族的文明史感到骄傲!

  一、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爱国情素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远古时代开始,先辈们生于斯,长于斯,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了解,熟悉着祖国的地理环境,并不断受惠,于祖国的物质资源,创造文化,积累文明。他们一代又一代享受着祖国文化的熏陶,又为促进她的文明奋斗着,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对祖国产生了爱恋之情,并通过深化提炼,升华而逐渐形成和发展,成对民族对祖国真挚而深厚的爱。

  在历史长河中,而对异族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和奋争。涌现出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数可敬可爱的民族英雄,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在近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上,爱国主义始终都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精神的主题和核心要义。在任何一个独立自己的民族国家里,爱国主义都被看作是一项首要的公民美德,对于我们这个在近百年来历经多次民族苦难的国家来说,爱国主义更是支撑伟大中国人民为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而顽强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每一次战争都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历史深渊。同时,每一次战争也使中国人产生震惊和民族危机感,爱国主义的精神日益增强。“救亡图存”之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近代中国出现的一切问题无不与这一主题,息息相关。无论是郑观应等提倡的“实业救国”,蔡元培等倡导的“教育救国”,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祝福避趋之”。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英雄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为了祖国的强大。前赴后继。英勇奋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得到生动的诠释,有如烈火中腾飞的凤凰,历经无数次烈火粹炼,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辉!

  一次次的爱国行动,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华民族“捐躯赴国难,视死息如归”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也凝聚和闪耀着我们民族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公民美德。我们有理由为祖国骄傲!

  二、以国家、民族为重是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祖国,如同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罗尔斯说,对于国家,我们只能“因生而入其中,因死而出其外”。它意味着作为国家的一员我们应该自觉意识到自我同国家之间“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同体关系,并基于这种生命同体的伦理关联意识和感情,自觉承诺“我们之为人民”对自己的祖国,民族,同胞的道义责任。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爱国主义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深沉热爱,包括对民族国家的语言、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国土、同胞的真挚热爱,对祖国的前途命运,国家事业及其富强与文明始终如一的关切和保护。

  要保护祖国优良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就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近代史上,面对列强的分割,面对祖国的落后,部分激进分子主张一切采取“拿来主义”,甚至走向民族虚无主义的极端,民族虚无主义既否定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独立品格,也彻底否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备受推崇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一种偃息民族自尊心的观点。我们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一度领导世界潮流,直到中国已走向衰落的20世纪。

  罗素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做出高度的评价:“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几大古国文明唯一幸存和延续下来的文明。自孔子时代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和罗马帝国的文明都相继消之,但中国文明却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良,得以继续下来。”又说:“凭心而论,我认为中华民族是我们遇见的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他还断言:“他们将在科学上创造世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很可能超越我们,因为他们具有勤劳向上的精神,具有民族复兴的热情。

  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区分精华和糟粕,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

  只有维护好祖国的尊严,不再蒙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羞辱;只有维护好祖国的独立完整和安定,才能维护好每一个公民生活和工作的自主、自由和安定;只有首先维护好发展好国家的根本利益,使祖国永远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才能维护好,发展好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实现我们追寻幸福的理想。因此,热爱祖国绝不仅仅是一种爱国情感的表达,或是一种伦理姿态的表现,更根本也更重要的是一种自觉的公民美德行动!

  三、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表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但我们的爱国主义传统并未因为国家的安定科技的日新月异而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存在和表达。在灾难面前,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以灾情为最高命令,以救灾为神圣使命,紧急行动,守望相助,倾力支持,无私奉献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如在5.12汶川地震中,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峻的困难,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展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也展现了我们民族在新时代下的强大凝聚力和伟大的爱国主义。

  让我们一起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骄傲!让我们一起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万代千秋。让我们以我们的赤子之心,用我的智慧和热情,用实际行动承担起我们之为中国人的责任。

  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范文2000字篇二

  《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乡村学校的学生,要采取一套适合青少年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教育,并针对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展开工作。要在开好学生爱国教育课的同时,还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清个人必须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从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上武装好自己。

  关键词:青少年;爱国;教育

  一、开设爱国主义教育课

  围绕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并结合新时期的政治形势要求,充实与时俱进的内容,体现新时期的新精神。其中,可以通过思想品德、主题队会的理论学习,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宣传我们周围的英雄事迹,使学生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一定要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奋斗并作出贡献,要把祖国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很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所影响。基于这些,作为教师一定要经常提醒、时时教导自己的学生,把爱国主义永驻心间,使学生有一种出于内心的爱祖国的高尚情怀。相比较而言,乡村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难题,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更应该下大力度抓好爱国主义教育。政府或学校应给予农民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优惠政策,使农民感到社会主义的优越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这样,教师配合家长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二、开展爱国主义活动

  我们应该清楚,爱国主义是从爱我们身边的任何事做起,学生可能会想“爱国就是为祖国办大事,作大贡献。我们学生还谈不上爱国……”其实,爱国就是从爱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如爱护公共设施、照顾孤寡老人、帮助残疾人过马路等。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发展到学好自己的本领,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由爱亲人、爱家乡的感情逐步扩大到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由爱班集体的观念逐渐升华到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关注。

  在学生中组织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讲演比赛,让学生从自己的理想出发,努力学习,从建设好自己的家乡一直发展到投身建设祖国的使命和责任感。组织学生排练抗战英雄的伟大事迹的小品,让他们在心中树立英雄伟大的形象。让学生从小树立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豪情壮志。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要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的多种形式教育,让学生真正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适应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要把朴素的情感上升到共产主义的理想高度。共产主义对乡村来说,又是一句概念似的口号。在文化知识相对落后,认识不够深的乡村,更是难上加难,一定要在青少年学生中达成共识,共产主义并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继续创新才能实现。

  要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要从乡村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改变学生已有的那种缺乏积极向上的思想,也就是改变“学习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找工作就是为了挣钱”的观念,认识到要以集体利益为重,把个人利益放在其后。今天的学生是本市及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要引导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使其立志成为改革开放和开拓创新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丽英.关于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大学有关理想的思修论文范文2000字
篇二:论中国精神2000字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能点燃人生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才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有关理想的思修论文范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有关理想的思修论文范文2000字篇一

  《浅谈大学生信仰缺失》

  摘要: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深感到了信仰缺失对我们的影响。大学生开始对社会主义提出质疑,抛开理想信念,只注重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在“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冲击下,我们开始困惑“人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如何信仰,就如何存在,信仰就是存在”。信仰是道德的基础,理想的动力,更是心灵的寄托。以下我就谈谈自己对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出路。

  关键字:大学生;信仰缺失;对策分析

  一、什么是信仰

  提及信仰我们都不陌生,头脑中会迅速跳出信仰这一词汇,问及含义以及对信仰的理解,能够深刻剖析者却寥寥数人,我们仅能对信仰一词作模糊理解,那么信仰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

  但丁在《神曲·天堂》中说:“信仰乃憧憬之物的实质,也是未见之物的见证,我认为这就是信仰的要旨。”作为人精神活动的核心,信仰唯一表征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人生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汉语词典》对信仰一词做如下定义: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信仰,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表示对人生某种目标的选择,指人们对于某种思想、学说、主张、宗教或个人的信服与仰慕,并用以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为指导。

  就大学生而言,社会生活具有偶然性,事事的变化会让人产生一种生命变换无常的心态,要想心理安定,必须有稳定心理的一剂良药,信仰就是稳定心理的那剂良药,它能使人的精神活动以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之服务。信仰为人生树立了价值目标,当人获得信仰时,人生就有了立命安心之所,信仰由于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而成为人类精神的家园。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对于大学生来说,信仰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大学生精神追求的源泉。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言:“如何信仰,就如何存在,信仰就是存在”,可见信仰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意义。正是由于信仰缺失,才使大学生无法抵御各种物质诱惑,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伦理”面前迷失方向,在物质利益诱惑面前迷失自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没有信仰,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在遭遇诱惑的时候,就容易为了利益放弃道德。

  二、中国大学生信仰现状及危害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因此不可避免地养成一种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的性格。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要求别人以成人看待他们,以成年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易于偏激,缺乏克制,往往产生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到外来因素的束缚。,加之高校内部生活学习,超过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他们价值观的混乱。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使他们很容易受到蒙蔽。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观念已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无法改变。关于金钱和前途的灌输,已经形成无法改变的记忆。在学校中,我们接受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主流的东西,然而,当代在校大学生面对现实的选择,面对社会中各种利益的诱惑,选择往往是现实的,对共产主义理论及其思想道德不感兴趣。

  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人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选择的困惑。原因是社会中多元化文化的存在,给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同时树立多种价值标准,造成人们无法判断对错。更有人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谈不上为祖国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他们有难不帮,见死不救,把见义勇为视为傻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根本谈不上什么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这种世俗化倾向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崇物的多元化上。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正常的。但是,一部分学生对此不加以理性的思考。他们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当我们的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时,他们便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当我们打开国门,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时,他们又认为资本主义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信仰对于维护社会的秩序,保证社会安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信仰有助于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健全,从而给予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以内在的自我约束。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信仰发生危机等不可忽视的倾性思想问题,若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到国家前途命运。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的结合起来,当由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的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

  因此,信仰重铸,迫在眉睫。

  三、信仰重铸

  1、关于高校教育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没有信仰的道德教育就像“无水之源,无木之本”。只有对道德的信仰,才能增加人们对道德的敬感畏,增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自律性和满足人们在精神上对超越性的追求。因此,高校应重建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加强道德信仰教育,把道德教育上升到信仰的层面上。

  ⑴.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理论指南。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表明了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毫不动摇的决心和信心。因此,我们在重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体系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⑵.坚持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信仰,是文化的载体;信仰,也必须在适合它的文化土壤中才能成长。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决定了中国的信仰教育必须以道德为基础。此外,中国传统道德中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也与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道德信仰教育目标相一致。因此,中国的信仰教育必须坚持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当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是照搬,而是批判性的吸收。此外,还需根据时代的变化,增加相应的道德内容,如公民道德教育、网路道德教育、就业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竞争与合作教育、职业教育等。

  ⑶.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坚持因材施教。与60后、70后大学生相比,80、90后的大学生的主要特点为:①多为独生子。②伴随电脑、网络长大。③心理脆弱。④压力大。如就业、买房、结婚等。⑤过分关注自我。他们的这些特点,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差,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又不常性。所有的这些,都要求在进行道德信仰教育体现构建时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⑷.坚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道德信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一种道德情感体验、道德价值判断形成和道德行为养成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道德信仰教育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如营造一个公正的“道德氛围”,加强校园道德氛围的营造,增加道德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不同角色的体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及建立一个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等。

  2、自我培养

  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力。一个人只有缺什么才会想要什么,所以人有了需要,就有了旨在满足这种需要的行为的内在动力。任何事情只有内心深处有了这种强烈的需要,才能取得最佳成效,否则一味地灌输只会适得其反。

  小结:

  今日的大学生,明日可能成为企业领导人,甚至是国家领导人,他们如果缺乏共产主义明天的期待、对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念,那么他们带给世界的不是福音而是噩梦。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就是明日国家事业的建设者,正确对待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并对此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前途。

  大学有关理想的思修论文范文2000字篇二

  《崇高理想》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笔者对于崇高理想信念的一些看法。

  关键字:崇高 理想信念

  有人说:“社会就是一口大染缸,虽然你无可避免的被染上颜色,但是染上什么颜色却由你自己决定!”是的,人生在世,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事业有成,还是碌碌无为;是崇高善良,还是卑鄙邪恶;是青史留名,还是遗臭万年,除了受客观的社会存在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们有什么样的信念、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和以什么态度对待人生的。

  所以,一个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理想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扬起前进的风帆;理想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险恶,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理想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在曲折、复杂的人生道路上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还可以使我们在充满困难的条件下锲而不舍的披荆斩棘,更可以使我们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达到人生境界的升华!往往这些,都是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古代有许多理想崇高的英雄,他们对理想的坚持,使他们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成就了一代伟业,青史留名。虽然我们现在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但是我们也需要为自己设立一个明确的、崇高的理想信念,这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在大学学生活中掌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还能帮助大学生在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时积极的面对困难,勇敢的克服困难;更能让大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为社会、为人民作出一点贡献!

  虽然我也是一个很平凡的大学生,但是我也有我的理想。那么我现在就我自己的实际来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浅谈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2000字

  我觉得,首先,一个人有了坚定地理想信念可以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在生活中,我也见到过一生没有什么理想的人,他们的一生庸庸碌碌,无所事事,甚至游手好闲。也许他们觉得平平淡淡没什么不好,但是人一旦没有理想就像是折了双翼的鸟儿,不能拥有蓝天的鸟儿不会快乐。那些人每天与蚕食人心灵的东西为伍,也根本没有负担家用的能力,到最后想必也只能孤独终老,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这样的人,没有人生的目标,绝对不值得学习。我知道我不能碌碌无为的过一辈子,所以自从8岁那年立下了自己理想,就一直努力的学习,希望有一天,当自己有了足够的能力,可以让理想成为现实。

  其次,有了理想就会在为理想努力的坎坷道路上使自己更加坚强。其实,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立下了理想,但是却未等理想实现就因为克服不了困难而退却了。这也是不可以的。虽然我有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退却,但是每当我想起我要实现我的理想,我就好像是突然间充满了力量,所有的苦,所有的累都咽进肚子,为了美好的理想,受任何的苦难都值得。我就这样抱着自己的信念傻傻的坚持着,并相信我一定可以。就这样,我的理想支持我一直坚强的走到今天。现在,我还在学习,为我的理想做着我所能做的所有努力。

  再次,一个崇高的理想能够培养一个崇高的人格。现在很多人并没有崇高的理想,他们理想的实现甚至要不择手段的伤害别人,如果理想的实现是以别人的快乐和幸福作为代价的,那么这样的理想根本不配称之为理想,它只是一个自私的愿望罢了。真正的理想是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的,不是追名逐利那些庸俗的东西。而我的理想是绝对不会伤害别人的,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社会有益的,因此,虽然我现在也绝对不能说自己是一个崇高的人,但是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我同时也升华了我自己的精神境界。

  最后,真正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可以使你得到真正的成功。其实,一个人想成功并不是很难,只要他自己无愧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且真正对别人有些许贡献,这就够了,不是吗?

  大厦巍然屹立,是因为有坚强的支柱,理想和信念就是人生大厦的支柱;航船破浪前行,是因为有指示方向的罗盘,理想和信念就是人生航船的罗盘;列车奔驰千里,是因为有引导它的铁轨,理想和信念就是人生列车上的铁轨。

  理想信念对我们成长成才这么重要,那么从现在开始,没理想的为自己树立一个理想,有理想的就赶快实现自己的理想吧!希望大家都能充实快乐的过一生!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互相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但是这种感情是基于恋爱者双方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的,因为一味的屈就自己,迁就对方而产生的感情只是对爱情的曲解,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恋爱双方在一定程度上要对对方负起一定的责任,因为自愿的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的本质体现。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都要自觉地为对方承担责任。因为真正的爱情不是说几句“我爱你”就可以的游戏,它是要双方付出真心和责任的一种承诺。虽然爱情不需要多么的轰轰烈烈,也不需要那么多的甜言蜜语,但是爱情也不只是口头说说就可以的,真正的关心要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它可以是一句温暖的问候,也可以是一些真心的关切,只要你做了,对方也自然都看在眼里。

  不过,谈恋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周围人的影响,只有做文明的恋人,不影响他人的生活才会得到别人真心的祝福,也才能得到真正甜美的爱情!

  不可否认的是,大学时代是人生美好的时光,也是恋爱的黄金时段,但是不恰当的恋爱不但不会使人愉悦,更会使人陷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所以,即使是在这样的黄金时段,我们也不可以盲目的谈一段恋爱,毕竟我们不愿意伤害我们自己,更不愿意伤害我们喜欢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端正我们的恋爱观,不能错把友谊当成是爱情,不能错置爱情的位置。毕竟我们还是学生,学习还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爱情而耽误了学习,而且那些整日只想着谈恋爱的学生当时虽然很快乐,但是一旦学习成绩掉下了,就非常不值得了。不仅如此,有的人还会因为失恋而产生轻生等消极的想法,这就极其不好了。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功利的看待爱情。有的同学认为,在大学找一个有钱的人谈恋爱,将来就可以衣食无忧。但是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己真正的生活方向,他们逐渐的把嫁个有钱人当成自己的目标,不仅不会使自己有前进的动力,严重的更会使自己失去养活自己的能力。一旦他们失去了这个“有钱人”的庇护,他们就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了。这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呀!不仅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对一个偶像一厢情愿的付出爱情,那样不切实际的爱情,大多都会让自己落得个遍体鳞伤的结果,更有甚者还会伤害自己身边真正关心自己的人。

  现今社会有很多非常不好的现象,比如说第三者的问题。我想,他们对爱情的认识是片面的,他们只是比较注重爱情的过程,但并没有看到这将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多大的伤害。他们在爱情的国度中,没有能够做到发乎情止乎礼,所以他们最终也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和祝福,这样的爱情虽然也是爱情,但却是畸形的!至于大学生,就更要重新思考爱情的定义,如果爱情是天长地久、矢志不渝的,那么它一定也是合乎情理、不违伦常的。所以,我们是绝对不能不看爱情的结果而只看爱情的过程的,那样是会铸成大错的!

  爱情是每个人心里最美好的梦想,所以,想要谈恋爱也是应该的,但是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的爱情真正的美好,那样,爱情的甜蜜才会降临到我们的头上。我们期待着我们美好的爱情,我们更希望我们的爱情能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幸福,这也许就是爱情的真谛吧!

3000字的思修论文范文
篇三:论中国精神2000字

  优良的民族道德传统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甚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其具体的内涵和修养的方法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3000字的思修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3000字的思修论文范文篇一

  《浅谈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观》

  摘要:本文探讨了90年代以来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基本评价,分析了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认知和评价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自身道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字:大学生 社会道德观

浅谈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2000字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和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突出地表现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和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从封闭、落后向开放、振兴的转型和发展。这些重大的基础性变化必将引起三个相互关联的社会深层次问题的转化:即深刻而普遍的社会重组;社会规范、社会评判标准的重新确认;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学校园中的萃萃学子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冲击。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思想最少保守的知识群体,其道德观念变化具有社会互动性和先觉先知性,大学校园思想是社会的“晴雨表”,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社会意识流变的影射,处于社会变革期间的大学生对于社会道德的认知、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自身的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行为现状。对当代大学生社会道德现状评价进行研究与反思,对于新时期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引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90年代以来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评价的遭变

  1.1

  90年代初期,批判多于认同,困惑大于明晰十年浩劫后的中国,经济濒临崩溃,国家百废待兴,民心热切思变。从噩梦中醒来的中国青年带着创伤,带着忏悔,也带着仿徨与渴望,潮水般地涌向各个城市通往大学之路的考场。“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成为当时中国青年和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读书、学习、成才成为时尚。他们没有花费过多的理解性思考就取得了对新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群体认同感。

  然而,随着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精神枷锁的打碎,在他们原有遵循的道德价值体系遭到批判与否定的同时,新的道德标准又未能自觉地建构,在青年学生的道德意识中产生了一个类似于错位形成的“空场”。80年代,大学生对主流文化、主流道德的认同感逐渐减退。而当时流行一时、带有“伤痕”情绪的初步理性反思,则将青年学子导向了充满偏激、否定以及种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混乱的情感误区:政治上的愤怒、情感上的悲伤、思想上的怀疑、对“文革”历史的叹息、对现代迷信的反省、对西方思想的新奇、崇拜等等,造成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现象的困惑与批判。1985年以后,随着改革向纵深进展,改革的受阻面逐渐扩大,经济过热,社会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明朗化,再加上社会错误思潮以及社会情绪在校园的聚焦作用等因素,诱发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

  进人90年代,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刚从惊愕与迷茫中走来的大学生们,他们将怎样看待、评价社会?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成为当代中国思想解放又一新的里程碑。“三个有利于”的论断,打破了长期困扰人们创新行动、阻碍改革开放步伐的一些思想禁锢,提供了判断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新标准。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从而启动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在经济建设翻天覆地的同时,社会的道德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切朝钱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一些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人们。

  大学生的道德樊篱也正在经受着从未有过的考验,在回答“你认为目前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准:A没有变化;B普遍滑坡;C普遍提高”的问题时,选择B答案者高达67,5%。与此相关,在回答“对于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死灰复燃。你认为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A是难以解决的历史现象;B是定能解决的历史现象;C是不能解决的历史现象”一题时,选择A答案者占58%,选择B答案者只占。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负面评价。

  伴随着大学生批判意识的增强和对社会道德状况负面评价的产生,由此有了极多的困惑。这种困惑表现为道德意识中较普遍地产生了一种失落、迷茫的感受。我们如果认真地去读一下那个时代那些学生们自己编辑的诸如“学生天地”之类的油印刊物,会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道德困惑。在这个时期,转型、改革、发展成为社会关键词,要转型、要改革、要发展,就必然先要有一个痛苦的长时间的蜕变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是新旧两种道德价值观念相互交替、冲突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国的道德文化及道德现象出现结构性失调、社会道德秩序发生较大混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着两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其中任何一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都没有达到对全社会进行整合,为全社会所共同接受的程度,但同时又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因此他们常常陷人自我矛盾的激烈斗争之中,困惑也就在所难免了。大学生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批判的眼光注视着周围的世界,他们用自己独有但不清晰的评价标准审视着社会道德状况的变化。

  1.2

  90年代中后期,评价趋于客观和理性

  1995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两个根本性转变。19%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建议》。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在这样一种大环境、大背景下,90年代中期以来的社会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新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如竞争、进取、自立等与诚、信、忠、孝、仁、勤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正逐渐整合形成,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呈现为良好的回升和创新状态。

  另外,由于80年代末期的政治风波引起了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人们思考的触角开始伸向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较深的层面。认识到教育与社会实际某种程度的脱节带来的危害,找到了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解决大学生身上存在的脱离国情,脱离实际,脱离工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全国统一开展了“改革百点”暑期社会实践建设营活动,长时期广泛的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重要因素。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19%年的一次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中,88.5%的学生认为近年来生产力和物质文明发展了,个人利益得到了尊重和保障;80.5%的学生认为竞争、公平、效率、利益的观念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是道德进步的表现;90.2%的学生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有助于观念转换。我们在1999年对山东师范大学学生所作的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腐败问题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有74%的学生把腐败现象作为“最厌恶的社会现象”,但同时他们也对党风廉政建设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肯定程度正在逐步上升,有65%的学生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大大增强”或“有所增强”,有54%的学生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巨大进展。数据表明,尽管广大学生对腐败问题强烈不满,但近年来党和国家反腐败工作取得的进展已被青年学生认可,这个信心指数,令人鼓舞。

  综上可见,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关注的视野更加开阔,评价时也保持了冷静平和的心态,渐趋理智与成熟。他们开始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评价周围的人和事,并能够逐步将道德领域的善恶标准与道德的社会历史标准结合起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学生们在重新认识自然、审视社会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生、认识自我,增强了主体意识和时效观念,行为主体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1.3

  21世纪以来,多元认识、积极肯定和期待

  当历史的脚步跨人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广大青年学生与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建党80周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喜迎十六大、“神五”飞天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们用热泪和欢歌与历史同庆,为祖国祝福,在如潮的歌声与欢呼中迸发出爱我中华、强我中华的激情。

  由于在全社会形成了凝神聚力谋发展的氛围,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政治生活稳定有序,这一切在青年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2000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中,已经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在调查人员与很多大学生的现场访谈中,更有同学坦言:“现在有不少人说美国、英国好,我们不这样认为。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成果已经为我们这一代大学生铺就了最佳的发展环境,我们是真正赶上了好时候,只要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提高综合能力,我们的未来就一定前程似锦。”还有的同学讲:“现在国内的环境最适合青年知识分子大展宏图,放弃这个机遇实在可惜。

  中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1年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0.8%的青年认为近年来社会道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比1996年(7.72%)上升了3.35%;认为社会道德水平“有所提高’,的青年为37.9%,也比19%年(31.3%)上升了6,6%,两项合计为48.7%,接近半数。而认为近年来社会道德水平“有所下降’,(28.1%)和“大大降低”(8.1%)的青年合计为36.2%,分别比1996年(36.37%,10.78%)下降了8.27%和2.6%0(4]增幅和减幅均比较大。这表明,对近年来社会道德水平在总体上持肯定态度。

  但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和改革开放不断深人引起的复杂社会现象,都不可避免地在大学生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他们既尊从传统道德,又吸收西方许多道德观念;他们注重个性发展,主体意识增强,但部分学生对基础文明、社会公德等不屑一顾;他们竞争意识增强,但竞争中掺杂着极端个人主义。在追求自我价值时,往往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价值和集体利益。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愿意为他人服务,但又特别关注社会的尊重和别人的回报。许多学生崇尚“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信条,以追求物质利益享受为主要目的,如在择业标准上从奉献转向实惠,从过去的到基层、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转变为到外资企业、到国外、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他们不善于用固定的伦理模式规范自己,而倾向于对具体的问题做出具体的道德判断,相互矛盾、冲突的道德观念复杂而又统一地表现在新世纪大学生的身上。

  总的看来,大学生们认识到社会道德发展的主流所在,看到社会道德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他们作为有责任感、爱国情感深厚的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发展前景预期充满期待,渴望有值得欣慰的有时代意义的新的中华民族道德形象,期待自己的祖国实现现代化生产力的巨大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度辉煌。

  2从大学生的评价管窥大学生的社会道德状况

  上面以时代的变迁为参照系,纵向地考察了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评价的擅变过程。而这个认知、评价的变化过程也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大学生社会道德状况的发展变化过程,因为作为评价主体的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这一客观现状的主观评价反映,也集中体现了大学生主体的行为经验、道德认知、阅历及见解,所以我们可从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中管窥大学生社会道德状况的一些表征。

  2.1

  社会道德认知能力增强,但存在知行分离倾向

  道德认知是道德构成的基础,道德认知能力的强弱也是衡量一个社会道德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在以竞争、开放、联系为其特征的市场经济把大学生由狭小的生活圈子推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的时候,这些新鲜的变化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启动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及主动性,促使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得以觉醒,摒弃了过去在道德认知中的盲目性和非理性。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学生的思想更多地表现为感性的一方面,善于“盲从”,从1989年学潮可以看出,学生的思想在当时容易受他人的牵引。而随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与行为上多了理性,主要表现为思想的“内审性”,少了冲动与盲从,多了反思性,思想和心理日臻成熟,对社会的评价更加客观,善于从多视角来观察问题和自我发展,爱国的热情也更为理智和理性,大学生更能清晰地给自己定位,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社会一起成熟,在理性中寻求自我与社会的最佳切合点。

  然而,在人们的道德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生活中道德主体的知行分离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即明知对的不去做,明知错的不去纠。在被青年学生抨击的不良社会道德诸多现象中,在大学生的行为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道德意志的脆弱和道德知行分离的问题。

  2.2

  杜会道德行为选择趋向务实,但存在功利化倾向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理想主义成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社会生活出现了多元的利益格局。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这一利益原则培养了人们的求是精神和求实作风,使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趋向务实。不尚空谈、讲究实际和效益的价值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学生们强调务实,强调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追求个性的多样化发展。大学生思想中的“公”、“私”概念逐步清晰,“自我”概念不断强化,追求个体利益,公与私的协调与平衡发展,在竞争、合作中求发展,原先集体主义大观念逐步淡化,首肯个人利益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与道德诉求,大学生一方面关注生态资源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又追求个人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自我性,喊出“只要不危害社会,不侵犯他人利益,个人的私事不容许干涉”的口号。

  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也诱使一部分人的道德行为选择走向功利化。我们也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功利化倾向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行为。例如,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采取“量钱而行”的态度;在学习目标的选择上,实用的就学,不实用的就不学;为了实现自我利益,甚至有的学生不惜以作弊手段获取各类证书。这些人畸形地注重和追求实惠和自我,故而导致社会的理想信念失落,道德人格扭曲,道德水准下降。

  2.3

  道德关系日渐平等化,但存在淡漠化趋向

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公平、诚实原则,不承认任何种族、性别、年龄的差别,也不承认由血统、门弟、宗法关系所决定的等级差别,它主张每一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公平竞争而优胜劣汰。市场经济的这一法则决定了参与市场活动主体的平等人格,由此,使社会道德关系渐趋平等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男女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rj/26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