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关于坚信两个人感情的说说

| 点击:

【www.xzxrv.com--影评】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影评
篇一:关于坚信两个人感情的说说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影评

一部好的电影,在让人看完后不是感到晦涩难懂,也不是浅显易懂,而是发人深思,让观众开始不由自主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如果是自己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这就是所谓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诉说着自己的情怀。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突然发现,自己波澜起伏的心早已归于平静,曾经困惑于心的也早已烟消云散。从这个角度上说,《莫斯科没有眼泪》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在看完之后,忽然有一种沉重感,不是压抑,也不是紧张,而是忽然有一种冲动,一种欲望,特别想迫切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境况,特别想续写女主角之后的生活,想亲眼看到她得到幸福,特别想知道是怎样的勇气支撑着她度过那段被抛

弃的时光,特别想。。。。。。。

影片的一开始,高考失利的卡捷琳娜想明年再做一次拼搏,便决定在莫斯科找个职业,闷闷不乐地回到了集体宿舍。看到这,我就觉得这个姑娘很真性情,也很有勇气。面对失利的高考,她没有就此停止,没有决定向大多数人那样认命然后浑浑噩噩地过完此生。相反,她决定再来一次,我不知道她有没有想过后果,如果下一次面对更大的失利该怎么办。或许她想过这种情形,但她就是不甘心,她就是想再搏一次,因为她有实力,所以她有这份魄力。我想起知道高考分数的那个晚上,不尽如意,一夜未免,我也曾思考要不要重新再来,但更多的是担忧,担忧来年的结果是不是更差,担忧自己复读的压力会不会很大,担忧自己能不能挺得过去。所以很遗憾,我没有卡捷琳娜的勇气,也没有她的魄力,我放弃了。只能偶尔一个人的时候,望着一望

无际的海面,幻想如果从头再来会有怎样的不同。当然,这只是幻想,

也只能是幻想。

随后镜头切换,玛丽娅匆匆忙忙地换着衣服,急切地要跟外面等着她的男人一起出去。这个镜头的时候,我笑了,虽然并没有搞笑的台词或者搞笑的画面,但是我从她的眼中看到了一种幸福感,一种得到爱情滋润的满足感。这是一个平凡的姑娘,她要的也是平凡的爱情,平凡的生活,为爱的人生儿育女,然后相夫教子,阖家欢乐。我一直在想,其实这样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好的,虽然不为人知但也怡然自乐,虽然平平凡凡但也幸福美满。然而,我却很害怕自己以后会不会成为这样的人,会不会也要过这样的生活,是的,我不喜欢。人的一生很短暂,我不想把这短暂的时间都用于忙碌柴米油盐,用于家长里短,我渴望有自己的事业,可以为它拼搏,像蜗牛一样一步一步向上爬,在最高点俯视大地,仰望天空。当然,这只是后话,未来的事谁说得

准呢?

后来,教授一家去度假,请卡捷琳娜帮助照看家,当她约柳德米拉一起走进教授家里时,她们被如此考究的住宅惊呆了,柳德米拉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她们扮成教授的女儿,在这里举办个晚会,邀请文艺界和体育界的名流。卡捷琳娜很不乐意,也很无奈,但最后还是由着柳德米拉去了,她们都邂逅了自己的心仪对象。这个画面就通过她们之间的对话很明显地体现了两位主角的特点:一个比较虚荣为了嫁入豪门不择手段,另一个循规蹈矩诚实自持。我很疑惑的是性格大相径庭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这么好的朋友,甚至这样的友情经得起十几年的

考验。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别说性格差异这么大,即使是价值观类似,友情也很少可以坚持这么长时间。随着岁月的流逝,朋友各奔东西,大家都为着更好的生活忙碌着,很少有时间聚在一起谈谈现状,或许是真的没有时间,也可能是没有心情。所以,有的人,他们之间还在联系;而有些人,他们之间还能联系。在影片中,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镜头去刻意说她们之间的感情到底有多好,她们在一起有多亲密无间,但总是给观众一种感觉:她们胜似姐妹,有这种朋友真的是值得庆幸的,不管是卡捷琳娜被抛弃之后柳德米拉的愤懑不平和打电话质问,还是在卡捷琳娜以为自己要失去果沙不知所措时两位朋友的劝导。这样的友谊,让我羡慕,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不是每时每刻都在一起,而是当你需要的时候就出现。我想,也是因为这两个朋友的支持,才让卡捷琳娜有勇气面对被抛弃的痛苦,让她有信心开始自

己新的生活。

在卡捷琳娜邂逅了自己喜欢的人之后,我以为接下来就是他们经过误会、经历挫折最后扫遍重重障碍最后得到幸福的故事。不过,故事的结局的确是幸福,但是我把男主角搞错了。接下来是影片的一个小高潮,在拉奇柯夫知道卡捷琳娜不是教授的女儿时,他抛弃了她,甚至不承认她肚子里的孩子是自己的,而分手的地点是在他们经常幽会的街心花园长椅上,又有谁能料到,十几年之后,他们会重新在这个长椅上,只不过不屑一顾的人换了。我很佩服导演的这个安排,三个截然不同的情景安排在同一个地点:第一个是他们经常在这个长椅上约会,画面充满了浓浓的幸福感,她以为他们之间可以天长地久;第二

个是拉奇柯夫抛弃卡捷琳娜的时候,镜头悲凉,当曾经承载幸福欢乐的地方变成自己的地狱,她的心里该多痛;第三个是十几年后,拉奇柯夫看到光鲜亮丽的卡捷琳娜,后悔自己抛弃了她,还是在这个长椅上向她求爱。这个时候卡捷琳娜已经把过去放下了,她不恨他,因为已经没有爱了,所以她对他是不屑一顾的,很直接地拒绝,然后潇洒地转身离去。同样的地点,不同的情节,讽刺味十足,让观众印象十

分深刻。

电影中,她被抛弃了,还不只是她,还有属于他们的孩子,她的眼神中透着一种绝望。的确,她是该绝望,她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办:爱得那么深的男人就用几句话甩了她,她的爱情不见了怎么办?她的孩子没有父亲怎么办?太多的不知所措,太多的痛苦无奈,就突然降临到她的头上,一个很年轻的姑娘身上。她应该是恨他的吧,毕竟她付出了那么多,可是让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她生下了孩子,并把她看做自己的希望和慰藉。她愿意为了自己的女儿付出更

多,愿意为了自己的女儿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所以,她白天工作,照料孩子,晚上等孩子睡了之后,发奋学习,每日苦读到深夜。就这样,16年过去了,曾经被抛弃的姑娘已经成为了化工专家,成为了一名拥有三千工人的化纤联合工厂的厂长,只不过她还是单身。看到这里,我把这个电影的主题定义为成长,一个苏联女孩的成长,从一个高考失利的人成长为几千人的厂长,虽然过程很艰辛,但结果很美满。毋庸置疑,我是特别佩服卡捷琳娜的,她的经历太曲折了,然而她却把这些曲折当做是生活多必须的垫脚石,当

她踏过这些垫脚石的时候,她便拥有着世人所向往的成功。冰心曾经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同样地,我们只知道,她的成功只是大步踏过了这些垫脚石,却并不懂得当踏过的时候,她走了多远,她的脚流了多少血,她的心有多痛。成功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从来不是说说而已,它需要行动,也需要坚持,需要信念,也需要勇气。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成功,渴望着别人的掌声,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誉。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冲动,愿意为了成功付出一切。于是,我们开始行动,开始成为自己眼中的努力者,开始向着自己曾经最羡慕的那种人慢慢靠近。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冲动不再,我们又回到了那种只在心里希望天上掉馅饼的状态,心里有目标但却没有行动,有些人以为只是梦想,其实只是幻想的梦,一个睡醒了就会被打击的梦。后来,我们会为自己的懈怠、自己的懒惰找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很奇怪的是,平常不善言语的人总是能轻而易举地把自己说服,也对,毕竟这个世界上最容易找的就是理由。最后,继续光明正大地消磨时光,而且以一种理直气壮的状态。这样,又怎么会成功,就像一直行走在黑暗里的人怎么会看到光明。成功就像是一条路的终点,而这条不平凡的路布满了荆棘,只有经历这些荆棘,并且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走向终点,迈向成功,如果你在中途停滞,没有行动,你永远无法靠近终点,对于你而言,

成功永远是天方夜谭。

卡捷琳娜是一个宁缺毋滥的人,当她拥有事业的成功,拥有惊人的美

英国小说鉴赏_傲慢与偏见鉴赏论文[1]
篇二:关于坚信两个人感情的说说

傲慢与偏见鉴赏论文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也是奥斯汀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长篇小说。这不小说中有许多亮点:其一,里面有四段婚姻,这四段婚姻基本概括了当时社会中爱情和婚姻的状况,通过对四种不同婚姻和爱情的描写,解析和探讨,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情和婚姻观。其二:采取了讽刺的手法描写了里面的人物,贯穿于整个故事的结构之中。

关键词:不动声色的讽刺,傲慢,偏见,个性,结构,英国乡镇生活。

这部小说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保守和闭塞事情的英国乡镇生活。

小说发生在英国乡村,贝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待嫁闺中,两位贵族先生的出现,民兵团的到来,给他们原本平静的田园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平凡的意义。

小说开头那句“每一个有钱的单身汉,都得娶一位太太,这就像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已经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了。小说中“母亲”形象的班纳特太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将她描述为:“一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她生平最大的事就是把女儿们嫁出去。”

的确,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严重的社会中,班纳特家中只有女儿,没有男嗣,因而,班纳特家的财产不得不由班纳特先生的侄子继承。这样致使班家小姐的嫁妆只有从其母亲当年的嫁妆中分得,嫁妆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轻的小姐们不得不选择通过婚姻来为自己将来的温饱作打算,自然会将婚姻视为金钱至上的买卖。难怪郡里一旦来了一位有钱的绅士,班纳特太太便认定他为自己的准女婿。

贯穿整部小说的几个婚姻故事,既有关于伊丽莎白好友夏洛特的,又有关于她自己姐妹的婚姻,但仔细思考看来,这几个婚姻故事其实是为了衬托出伊丽莎白的爱情。

如夏洛特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柯林斯不仅为人做作、举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须拍马之功。但他可以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且自己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师的俸禄。在文中柯林斯曾很明确地说过自己结婚的三个理由。“我结婚有这样几个理由:第一,我觉得只要是像我这样生活宽裕的牧师都应当为牧区居民在婚姻方面带头起一个模范作用;第二,我坚信婚姻会大大地促进我的幸福;第三,可能这一点我应当早一点提出来,这也恰恰是我有幸称为恩主的那位贵夫人曾再三建议和嘱咐我要办的事。”结婚对于柯林斯来说仿佛更多的是为了别人而结,自己却从中鲜有收获,这是一种无爱的婚姻。而对于受过教育可是没有多少财产的夏洛特来讲,结婚是唯一的一条体面的出路,虽然可能不见得能使人得到幸福,但毕竟是避免贫穷的最可靠的保险箱。仅仅为了这些,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的三天中,夏绿蒂一直借看望好友伊丽莎白为由,与柯林斯朝夕相对,终于在第三天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柯太太,却不惜失掉伊丽莎白多年的友情„„婚后,她不断忍受着丈夫令人生厌的怪异行为,她唯一的安慰是使她的新家有条不紊,并在世人面前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

而莉迪亚和威克汉姆的婚姻无疑就是《傲慢与偏见》中最荒诞且最不被看好的婚姻了。作者甚至没有正面交代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继而出走的。只是简单的通过简和加丁纳舅妈写给伊丽莎白的信,让读者了解情况的大概。这桩完全由肉欲和金钱操控的婚姻注定是失败的。 作者在最后一章含蓄得指出:“威克姆不久便清淡爱情,莉迪亚对他稍许持久一些。” 但是这么荒唐的婚姻却使班纳特太太高兴无比,足以可见她有多么期待嫁出女儿。

书中较为美满的便是伊丽莎白的姐姐简和宾利的爱情故事了。当时的婚姻缔结的充要条件是男方有可观的家产,女方有丰厚的嫁妆。于是他们的结合便是幸福,便会为世人所承认接收。但是由于简的家庭条件使得宾利家人对她很不看好,也从中作出了多方阻挠,加上宾利在爱情上有些时候表现得过于懦弱和不自信,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和他谦逊随和的性格有所关系。但他总是过多地听信朋友和亲戚的劝告,而对于和简的爱情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致使他们之间有过一些的波折,不过最后他们的结局仍是美好的,因为他们是出于对对方的爱情,而非金钱。

本书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可谓是最有看头的了。达西这个人物是被许多人所喜爱的,达西曾说过“我真的不如有些人那么有本事,和素不相识的人也能大谈特谈。也不能对别人说的话随声附和,假装关心。”这也就容易让人误解为达西的傲慢与冷漠。性格相对内向的达西总喜欢安静地坐在伊丽莎

白身旁,但不善言辞的他总是和伊丽莎白谈到没几句就无话可说了。当遭遇伊丽莎白的冷淡甚至是激烈的言辞时,达西从未抱怨和放弃过。即使是遭受求婚被拒和被自己深爱的人误会的双重打击时,达西仍能很好地保持绅士风度,并不以此怨恨。当再次见到伊丽莎白时,他努力克服以前的不足,还默默地为贝纳特一家做了许多事。他的爱并没有像柯林斯那样因为一次的拒绝而随之烟消云散,他一直在等待,哪怕是仅存的一点点的希望都能激励达西继续坚持,主动把握,这点也是宾雷所远远不够的。书中伊丽莎白一直是以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她理智、活泼、爱打趣,善于对人冷眼旁观并直看穿其心思。书中常有她发表的见解和看法,作者通过她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书中男女主角的爱情并不顺利。出于富贵上流社会的绅士,达西习惯性地拥有自己的骄傲,但是这对于出生普通的伊丽莎白而言,却是十分有看不惯的。这也便造成了伊丽莎白对其的偏见。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其实是地位差异上的反差,只要存在这种差异,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存在共同的思想感情。这便是为什么达西不顾门第与财富向伊丽莎白“牺牲” 式的求婚却还是失败了。不过最后达西抛开了自己的傲慢,伊丽莎白发现自己的偏见是错的,两个人还是为了对方的优秀而坠入爱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这个发生在英国乡村的美丽故事简单却让人喜欢,让人难以割舍,让人随着书中主人公的喜与悲一起喜与悲。我想这才算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它与当时英国流行的小说是那么的不同,这大概也是它能够永远流传下来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朱小舟.《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外语与外语教学。

2邵锦娣,白劲鹏.文学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代表作,也是奥斯丁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的四段婚姻基本完全概括了当时社会中爱情和婚姻的状况,通过对四种不同婚姻和爱情的描写,解析和探讨,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情和婚姻观。本文就是通过对这四段婚姻的详细的分析,来探讨《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恋爱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互关联,恋爱婚姻不能仅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正确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相互爱慕、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既反对为钱而结婚,也反对轻率结婚,强调婚姻中感情因素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关键词: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英国乡镇生活 不动声色的讽刺大家 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

《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

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书中反映的“婚姻应以爱情而不是以财产与地位为基础,男女双方感情是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这种新型婚姻观更接近于现代生活,这就使得《傲慢与偏见》一书超越了同时代的爱情小说,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具备了更加积极的社会意义。奥斯汀是一位不动声色的讽刺大家,她的小说,语言清新、秀丽、细腻,展示了女作家丰富的感情,她还善于挖掘人物特别是女性的内心世界。简〃奥斯汀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在英国文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毕宇宏;;《傲慢与偏见》中的五桩婚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傅俊;试论简〃奥斯汀的现实主义和女性视角[J];镇江高专学报;2002年04期

严静;;试论《理智与情感》所表现的社会思潮[J];作家;2010年06期

黄桂凤;;从家庭教育学的角度看《傲慢与偏见》中班特纳一家女儿们的性格[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2期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化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至今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吗?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和奥斯汀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傲慢与偏见》的取材事实上是相当狭窄的。正如夏洛蒂•勃朗特曾说:“我可不愿意在她们的那些高雅而狭窄的房子里跟她(奥斯汀)的那些绅士淑女们呆在一起。”在我看来,奥斯汀的小说有点像小女子文学,缺少一种大气的感觉。但我却喜欢这种“小女子文学”。你可以说她目光狭窄,也可以说她缺乏深度,你却无法抵挡她的魅力。事实上,取材范围的狭窄,并没有限制作者的视野,正如《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的一段对话。达西说:“在乡下,你四周的环境非常闭塞,很少变化。”而伊丽莎白却回答到:“可是人本身变化那么多,你永远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出新的东西。”这也许正代表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吧。奥斯汀自己说“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是她“得心应手的好材料”,还把自己的艺术比作在“二寸象牙”上“细细地描画”。在我看来这正是作者的长处,也是其小说独到的地方。精工细致,一丝不苟,娓娓道来,细水长流,这就是我所喜欢的“小女子文学”的特点。无怪乎有人建议奥斯汀换一种写作方式的时候,奥斯汀拒绝道:“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按自己的方式写下去„„”忽然联想到台湾作家三毛的文章,其最受欢迎的几本散文集如《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等,无非也是写一些生活琐事,取材也不见得有多广泛多深刻,却如此受亲睐,大概也源于此吧。反映生活的作品即是美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英国乡村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倍感亲切自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反应永恒的人性,普通人的心态,在读者中产生共鸣。评论家们始终把奥斯汀排在勃朗特之前,其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就在于她的平淡、安宁。更何况有道是于平凡之中见伟大,于细微之处见深情,取材虽小,反映的问题却不一定小。这一点下面将谈及。

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傲慢与偏见》以爱情和婚姻为主要内容,自然是吸引读者的。但描写爱情的小说不计其数(言情小说似乎就很多产),要像《傲慢与偏见》这样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傲慢与偏见》之所以称得上世界文学名著而不流俗于一般爱情小说,自有它的魅力所在。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它脱颖而出呢?一部好的小说,内容、情节是非常重要的。《傲慢与偏见》的内容并不复杂,情节却引人入胜。读过本书的读者应该对小说开篇的一句话记忆犹新:“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It is a true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 在英文中in want of 是指客观需要,而不是主观想要;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深深反映出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无非是金钱交易与利益的结合,可见作者的目光之透彻犀利,也正应证了前面所说的细微之处却能反映大问题。小说开篇就这样牢牢抓住了读者,接着通过班纳特夫妇风趣的对话,把读者带进一个女儿多得发愁的中产阶级家庭中。这个家庭家道已经中落,却还有5个待嫁的女儿,而且不幸班纳特先生又没有儿子,其财产将由表亲柯林斯继承。在资产阶级社会,如果女孩没有丰厚的嫁妆,就是再有才貌,也难找到体面的丈夫,就像书中达西所说:“她们倘使想嫁给有地位的男人,机会可就大大减少了。”所以处在婚姻要权衡双方阶级地位和金钱利害的情况下,这五位姑娘的出嫁前景确实不太美妙。小说采用古典的现实主义笔法,描写了四对青年男女的结合,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也借此表达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即为财产打算的婚姻是没有幸福的,结婚不考虑财产是愚蠢的,讲究门第的包办婚姻不堪忍受,把婚姻当儿戏毫不足取,理想的婚姻要以感情为基础。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真心相爱,美满结合,是作者所颂扬的幸福婚姻。从伊丽莎白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作者虽然没有反映出她那个时代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然而她的强烈的阶级意识却表现了出来,对经济、财产决定婚姻关系乃至生活命运的揭露也可谓入木三分。西方有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大卫•戴克斯曾半开玩笑的说,在“揭露人类行为的经济原因”方面,奥斯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马克思以前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了。”

谈到《傲慢与偏见》,就不能不谈到它诙谐风趣的语言。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而这种富有特色的语言在《傲慢与偏见》中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比如在写班纳特太太时,作者就这样写到:“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自以为神经衰弱。”又在班纳特太太与其丈夫的对话中写到:“我的好老爷,你怎么舍得这样糟蹋自己的亲生女儿?你是在故意叫我气恼,好让你自己得意吧。你半点也不体谅我的神经衰弱。”“你真错怪了我,我的好太太。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经。它们是我的老朋友。至少在最近二十年以来,我一直听到你郑重其事地提到它们。”多么活灵活现的语言,绝妙的嘲讽与诙谐,立刻使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读者脑海中变得立体而清晰。再如另一个片段的描写:咖苔琳夫人的马车路过门口,柯林斯牧师全家手忙脚乱出去迎接,伊丽莎白却说:“就是这么回事吗?我还以为是猪猡闯进了花园呢。”直率的挖苦,戳穿了咖苔琳夫人自己吹起来的唬人架势,也使伊丽莎白这个蔑视权贵的形象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越发觉得她的可爱。奥斯汀还善于通过最普通的语言让人物自己暴露自己。例如小说开头时,班纳特太太曾说郎格太太“是个自私自利、假仁假义的女人,我瞧不起她。”而到故事的结尾,当其大女儿与彬格莱的婚事已成定局时,她又说“我觉得郎格太太这个人真是太好了。”这两段截然相反的话,让读者不禁哑然失笑的同时,又多么生动地表现出班纳特太太的反复无常、自我中心。这样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一个曾充满偏见的伊丽莎白、一个曾浑身傲慢的达西、一对有趣的班纳特夫妇、一个可笑的柯林斯、众多出场人物、再加上喜剧效果和特殊写作技巧,这就是《傲慢与偏见》,却不是它的全部。奥斯汀的幽默是需要反复咀嚼的,并不是一看就能逗得你哈哈大笑的书,你最多只能会心的微笑。

奥斯汀素来擅长于描写人物,正如《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傲慢与偏见》中所涉及的人物虽不多也并不算少,要把所有这些人物描写得各具风格个性,突兀于纸上,

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打开这本书,这些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的立体人物好像可以从书中向我们走来:温柔美丽、心地善良的吉英,机智聪明、生气勃勃、有胆识、有远见的伊丽莎白,相貌平平,性好虚荣的玛丽,幼稚轻浮、娇纵放肆、卖弄风情的吉蒂与丽迪雅,愚蠢粗俗、趋炎附势的柯林斯„„甚至那些不那么重要的人物也描写得惟妙惟肖。如书中写伊丽莎白等人到咖苔琳夫人府上作客这个场景:“威廉爵士虽说当年也曾进宫觐见过皇上,可是看到四周围这般的富贵气派,也不禁完全给吓住了,只得弯腰一躬,一声不响,坐了下来;再说他的女儿,简直吓得丧魂失魄一般,兀自坐在椅子边上,眼睛也不知往哪里看才好。伊丽莎白倒是完全安然自若,而且从容不迫地细细瞧着那三位女主人。”似乎随手一写却那么生动细致的刻画,使我们好像也是当时的客人,身临其景地看到他们,甚至他们的内心世界。总之,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了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语言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傲慢与偏见》是我珍爱的一部小说,它不伟大但精工,不广阔但深刻。这部小说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书中弥漫着安详、静谧、和谐、秩序的气氛,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小说文风细腻生动,英国乡间的风俗人情跃然纸上,处处以小见大、匠心独具,社会风情画式的故事吸引着广大的读者,给我们以独特的艺术享受。仰望世界文学的天空,巴尔扎克、莎士比亚、马尔克斯、乔伊斯„„诸多文学大师浮现于眼前,也许我们不会想到奥斯汀,尽管我们可能对她早已知晓;《人间喜剧》《哈姆雷特》《百年孤独》《尤利西斯》„„一部部伟大的作品如夜空中璀璨的明星,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让我们把《傲慢与偏见》遗忘,尽管我们可能早已读过。因为它太简单,太平凡,太通俗,人们通常是不愿意自己流俗的,尽管很多人事实上对高雅不知所云。我欣喜于自己发现了《傲慢与偏见》,它事实上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因为对它的熟悉才更加感到亲切。它像乡间小路上的一缕清风,让我避开世间的喧哗,或者人间的悲伤。女孩子总是渴望浪漫,喜欢幻想,在作者笔下,爱情像传统的英国绅士,有些拘谨,但高尚可爱。达西“傲慢”,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追求真爱的勇气。伊丽莎白敢爱敢恨,有着一流的口才,出众的美貌,非凡的气质和勇气。我想这世界上肯定会有完美的爱情。只要我们用真诚的心去和人们沟通,交流,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事情的真正本质,最终,一定会找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俞敏洪相信未来演讲稿
篇三:关于坚信两个人感情的说说

俞敏洪相信未来演讲稿是俞敏洪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公众演讲,与上海交大的同学们分享一些大学的经验,会遇到的问题, 会遇到的挑战,以前辈的身份给大学生点睛,下面是这篇俞敏洪相信未来演讲稿

俞敏洪相信未来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非常感谢大家在这么辛苦的军训期间,特别是从其他学校赶了很长时间的路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体育馆,听我和钱文忠一起演讲。

刚才大家看了我跟钱文忠的ppt介绍,至少从我本人了解来说,钱文忠并没有像这上面说得那么好。在北京大学只有他一个人学梵文,怎么学考试都及格,而且没有比较。在一个没有竞争的舞台上就养成了他的悠闲心态,造就了今天的钱文忠。所以,他习惯一个人到自己的世界里为自己的生命打开一扇门。我说这个引言的概念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任何时候你去跟别人比较其实都是看不起自己的一种行为,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过日子都是一辈子的,不是一天的。

我最不喜欢在进入大学以后还在跟同学比成绩的高低这样的行为。大学里很多同学现在不去比思想是不是独特,而去比一些没有意思的无聊的东西,比穿的名牌衣服哪个更好,比谁的家庭背景更好。如果我跟钱文忠比家庭背景,我会被他气死

;从钱家的世代名人来说,如果钱文忠跟钱学森比,他也会一头撞死。但是,他不需要跟钱学森比,也不需要有钱学森的科学技术知识,他要的是人文哲学知识,两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为中国和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做出贡献。我跟钱文忠比,我也会气死。为什么呢?他的父母的父母的父母都是认字的,而我的父母是不认字的,他们都是农民。当我们走进大学以后,如果我们还在比较到底谁比谁的家庭背景好,谁比谁的成绩好,谁比谁的服装好,谁比谁的长相好,谁比谁的女朋友好,这是缺乏自信、看不起自己的行为。

在一个没有客观标准的时代,用一个所谓外在的客观标准是没有办法比较的。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步,如果能摆脱这些比较心理的话,你就成功了一半。其他到底在哪些方面要比较呢?

对于终身的理想要比较,这辈子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人,你想变成有钱人,变成像钱文忠这样有学问的人,还是变成像我这样办一个教育培训机构。你要想清楚的是自己喜欢不喜欢、要不要做这件事情。另外,你要比较的是今天和明天、明天和后天、今年和明年、明年和后天,在思想、独立意识上到底是不是有进步。你是不是从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变成了一个有思想的人?从一个模仿别人思想的人变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

所以,我们不要去跟别人比,你要跟自己比,树立自己的独立意识、思想和个体。你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同时又能融入到这个社会或者做引领这个社会的人,这是特别重要的,这是你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所以,不要按照世俗的标准判断你到底好还是坏,就像不要按照你拿工资多少来判断这个工作对你合适不合适。在我身边我就发现拿着每月两三万工资的人过着不愉快的生活,但是拿着两三千工资的人却过着很愉快的生活。当然,在愉快工作、愉快学习、愉快研究的前提下,工资拿得越多越好。当一件事情做到最后不管给你多少东西都不能使你感到愉快的时候,从深层意义来说,它已经剥夺了你思考、悠闲的余地,它就不是一份好工作。比如说,我认为十年前的新东方对我来说是一份很完美的工作,我走进教室上完课以后,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喝啤酒,或者和新东方的老师聊天,和北京大学的同事聊天。但是,今天的新东方却不是我百分之百愿意要的生活。我发现做到今天,我反而越来越忙了。刚才在贵宾室,钱文忠说像你这样的俗人,学生才认为是成功的典型,我说这恰恰是现在中国学生不成熟的地方,他们认为做成一个事业、有了名声就变成了成功人士,这是不对的。当然,这可以是成功的标志之一。到现在为止,我认为我应该去过的生活其实是应该部分回归到比如说追随钱文忠这样的人身上,当然我说的追随是作为一个朋友来跟他有时间交往、聊天,包括跟他争论,通过思想的碰撞,让我自己进一步提升,这是我现在想要追求的生活。人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追求,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比如:贫困的时候追求财富是我的目标;在农村的时候追求进北京大学读书是我的目标;现在,摆脱财富的影响来创造自己的思想,创造自己立身立命的东西,就变成了我追求的目标。

我碰到学生问我最多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俞老师,我这辈子会有出息吗;另一个是俞老师,我应该怎么选择我的人生道路。关于坚信两个人感情的说说。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问得就有些荒谬,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这辈子有没有出息,你现在有出息不等于未来有出息,现在没出息不等于未来没出息。很多同学是学生会或者团体的负责人,学习第一、第二名,在学校风光一时,至少在我的大学同学和我认识的人中,一般来说在班里成绩保持在前几名的同学,未来在学术上和在社会上能取得重大成就的可能性反而是下降的。钱文忠在班里通常都是倒数几名。我在北大毕业的时候,平均成绩是我们班倒数第五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未来没有自己发展的余地。所以,不要把大学时候的风光看成你未来在社会上一辈子风光。很多大学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只会学习,在社会上受到打击以后,最后意志消沉,从此一落千丈;大学成绩不好的同学即使面对教授的指责和批判,依然能够厚颜无耻地进入社会。

这辈子到底有没有出息,对于我们来说要做什么呢?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白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己命运的过程。有的时候我们的命是已经定的,比如说你的长相是固定的,不管这

辈子怎么弄你的长相都是不会变的,即便美容也改变不了原来难看的本质。就像有一个故事讲的,一对夫妻,女的特别漂亮,结果生出来的孩子很难看,男的就琢磨,我们的孩子不应该这么难看,是不是她有外遇了?最后,女的承认结婚以前整了三次容。比如说男生常常会以自己的身高来决定自己的自信,如果这样的话,钱文忠在我面前不是要一头栽下去了?我比他高出一头。有同学跟我说:我站在男生中间看不见自己,站在女生中间还是看不见自己。其实这没有问题,鲁迅1.58米,邓小平1.57米,拿破仑1.56米,你如果是1.55米,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不就一下子想明白了吗?不要以自己的外表判断自己的未来,不能改变的东西不要改变,要坦然地接受,只有坦然接受才会有安宁和自信,我就是我。

在坦然接受的基础上,我们来看这辈子到底能怎么样改变。比如说我命中注定出生在农民家庭,但以这个为起点我可以来改变自己,我把这个过程叫做变命,即让自己的命运慢慢转变。如果我不坚持高考三年,我到现在为止肯定就是我们村庄里十几个老农当中的一个,我们都是儿时的伙伴,肯定一辈子都走不出乡村。尽管我做新东方做得很苦,但至少我觉得这辈子过得很值,我走遍了世界上的山山水水,我认识了像钱文忠这样的人。所以,生活中你会发现,自己这一辈子到底走成什么样,由你自己决定。我从一个农民变成北京大学的学生,本来我在北京大学可以当一辈子老师,但毕竟我后来做了新东方,做新东方对我来说并不是给我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ghg/10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