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散文

普鲁斯特

| 点击:

【www.xzxrv.com--短篇散文】

普鲁斯特的形象
篇一:普鲁斯特

1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三十卷《逝水华年》来自一种不可思议的综合,它把神秘主义者的凝聚力、散文大师的技巧、讽刺家的锋芒、学者的博闻强记和偏执狂的自我意识在一部自传性作品中熔于一炉。诚如常言所说,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建立或瓦解了某种文体,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特例。但在那些特例中,这一部作品属于最深不可测的一类。它的一切都超越了常规。从结构上看,它既是小说又是自传又是评论。在句法上,它的句子绵延不绝,好似一条语言的尼罗河,它泛滥着,灌溉着真理的国土,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个特例同时也标志着过去几十年里的文学最高成就。这部作品的创作条件是极不健康的:非同一般的疾病,极度的富有,古怪的脾性。在任何一方面这都不是可资效仿的生活,然而它却整个变成了典范。我们 时代 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注定要降生在不可能性的心脏。它既坐落在一切危险的中心,也处于一个无关痛痒的位置。这标志着这部花费了毕生心血的作品乃是一个时代的断后之作。普鲁斯特的形象则是文学与生活之间无可抗拒地扩大着的鸿沟的超一流面相。这是我们为什么要乞灵于这个形象的理由。 我们知道,在他的作品里,普鲁斯特并非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绘生活,而是把它作为经历过它的人的回忆描绘出来。不过这样说未免过于粗疏空泛。对于回忆着的作者说来,重要的不是他所经历过的事情,而是如何把回忆编织出来,是那种追忆的佩内罗普的劳作,或者不如说是遗忘的佩内罗普的劳作。难道非意愿记忆,即普鲁斯特所说的mémoireinvolontaire,不是更接近遗忘而非通常所谓的回忆吗?在这种自发性的追思工作中,记忆就像经线,遗忘像纬线,难道这不是佩内罗普工作的对等物,而非相似物吗?在此,白日会拆散黑夜织好的东西,每天早上我们醒来,手中总是攥着些许经历过的生活的丝缕,哪怕它们往往是松散的、难以辨认的。这张生活的挂毯似乎是遗忘为我国编织的。然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目的的行为乃至有目的回忆却将遗忘的 网络 和装饰拆得七零八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普鲁斯特把他的白昼变成了黑夜。在那间人工照明的黑屋子里,他把所有的时辰奉献给了不受袭扰的工作,以便将那些扑朔迷离、精美纷呈的形象尽收眼底。 拉丁文“文本”的原义是“编织”。谁的文本也没有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编织得那样紧密。在他看来,任何事物都不够紧凑,不够耐久。从他的出版商伽里玛那儿我们得知,普鲁斯特的校阅习惯要了排字工的命。送还的清样上写满了边角注,所有的空白处都被新的文句填满,可错字却一个没改。这样一来,记忆的法则甚至在作品修改过程中也大行其道。因为一件经历是有限的,无论怎么样,它都局限在某个经验的领域;然而回忆中的事件是无限的,因为它不过是开启发生于此前此后的一切的一把钥匙。记忆还在另一层面上颁布编织的法则。构成文本机体的既不是作者也不是情节,而是回忆的过程本身。我们甚至可以说作者和情节是记忆连续体中的间断,它构成了那张挂毯的背面图案。普鲁斯特曾说他更愿意把他的整部作品出成单卷,分两栏排印,中间不分段落。这里他要表明的正是这一点,我们也必须这样来理解他。 普鲁斯特如此狂热地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这些无止境的努力究竟包含着什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一切生命、作品和事物不过是生活中一些最平常、最飘忽不定、最多愁善感、最隐晦不明的时刻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能将它把握住的人们的眼前?当普鲁斯特在一个著名的段落中描绘仅仅属于他本人的辰光时,他的描绘方式让人都觉得这辰光也在自己的存在之中。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称为日常时辰;它是夜,是失去的鸟儿的婉转啼鸣,是在敞开的窗前的一次呼吸。如果我们不这么屈服于睡眠,也许我们就永远不知道有多少机遇正在翘首以待。普鲁斯特从未向睡眠屈服。然而,或不如说正由于此,让·谷克多在一篇优美的文章里说普鲁斯特的声音抑扬顿挫,遵循着夜与蜜的法则。委身于这样的法则竟使他征服了一直伴随着他的无望的遗憾。他曾把这种遗憾称为“现实存在物本质上不可救药的不完美”(i?imperfectionincurabledansi?essenceměmeduprésent)。 在记忆的蜂巢里他为自己营造了容纳思想幼虫的房屋。谷克多所认识到的正是所有普鲁斯特的读者都关心的 问题 。但谁也没意识到这正是他思想和效果的枢纽。谷克多看出来普鲁斯特对幸福的追寻是那样盲目、狂热、不能自制。这一切闪烁在他的眼里;尽管这不是一双幸福的眼睛,但人们却可以在里

面看到好运,就好像它们潜伏在赌博或恋爱之中。普鲁斯特的读者不太能够领会那种漫布在作品中的令人目瞪口呆的爆炸性的幸福意志,这里的原因并不奇怪。在许多地方,普鲁斯特易于让人从遁世主义、英雄主义或苦行主义等等久经时间考验的角度去看他的作品。无论如何,那些生活的小学生们最愿意相信这样的说教:伟大的成就是苦役、患难和挫折的果实。那种认为幸福也可在美的王国中占一席之地的念头未免过于想好事,令人们的ressentiment(忌恨)难于接受。 但的确有一种二元的幸福意志,一种幸福的辩证法:一是赞歌形式,一是挽歌形式。一是前所未有的极乐的高峰;一是永恒的轮回,无尽的回归太初,回归最初的幸福。在普鲁斯特看来,正是幸福的挽歌观念----我们亦可称之为伊利亚式的----将生活转化为回忆的宝藏。为此他在生活中牺牲了朋友和伴侣,在作品中割舍了情人、人物、叙事的流动和想象的游戏。马克斯·乌诺尔德是一位具有洞察力的普鲁斯特读者,他指出“无聊感”就是这样从普鲁斯特的行文中产生出来的。他把这称为“没有要点的故事”。他写道:“普鲁斯特能使没有要点的故事变得兴味盎然。他说‘想想看,亲爱的读者,当昨天我把一块小饼干浸泡在茶里时我想起了孩提时在乡间度过的一段时光’。他为此用了八十页的篇幅,然而这一切是这样迷人,以致于你不再是一个听故事的人,而是变成了白日梦患者本人。”在普鲁斯特笔下,“平平常常的梦一旦被讲述出来就立即变成了没有要点的故事”。乌诺尔德发现了通向梦境的桥梁。任何关于普鲁斯特的全面性阐释都不能无视这一点。通向这个地点的路径是足够的、勿庸置疑的。它们包括普鲁斯特对记忆的狂热 研究 ,以及他对相似性的充满激情的崇拜。当他出奇不意、令人震惊地揭示出举止、相貌、言词风格中的相象性时,这种同梦境间的关联尚没有暴露出它的无所不在的霸权。那种为我们所习以为常、并在我们清醒时被把握住的事物间的类似性只是模糊地映射出梦的世界的更深一层的相象。在梦的世界里,一切发生的事情看上去不是彼此同一,而是在类似性的伪装下暧昧地彼此相象。 孩子们都熟知这个世界的象征物:洗衣筐里卷好的长筒袜既是一个“包裹”又是一个“礼物”,它具有这个梦幻世界的结构。正如孩子们从不倦于迅速地把这只袋子连同里面的 内容 一道变成第三件东西----一只袜子,普鲁斯特也总是无法一下子将那只玩偶----他的自我----腾空,以便囤积第三种东西,那些满足他的好奇心,或不如说缓解他的怀旧病的意象。普鲁斯特躺在他那张床上被这种怀旧病折磨着,那是对一个在类似性的国度里被扭曲了的世界的乡愁,也就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的超现实主义面目凸显出来。普鲁斯特的一切,包括那些精心策划、挑挑剔剔的表现方式都属于这个世界。无论在词藻上还是在视觉上,这个世界都永远不是孤立的;它总是被小心翼翼地引导出来,万无一失地予以持护。他承受的是一种脆弱、珍贵的现实:意象。它自己从普鲁斯特的句子结构上脱颖而出,就像那个巴贝尔克的夏天----陈旧、干瘪、无从追忆----从弗朗索瓦丝手中的花边窗帘上浮现出来。 2 最重要的话并不总由人高声宣告。同样,我们也不总是私下里与那些最接近的人、最亲密的朋友或那些最乐于聆听忏悔的人分享非说不可的话。如果不仅人是这样,而且时代也以这种天真的----换句话说,误入歧途的,琐碎的----方式同路人交流纯属自身的东西,那么十九世纪与之倾诉衷肠的不是阿纳托利·法朗士,而是年轻的普鲁斯特。这个无足轻重的势利眼、花花公子、 社会 名流竟若无其事地捕获了这个颓败时代最惊人的秘密,好像它不过是另一个疲惫不堪的斯旺。普鲁斯特被挑中了来为记忆把十九世纪孕育成熟。在他之前,这个时代显得松松垮垮,而如今却成了精力聚汇之所,后世作家更从中引出了五花八门的潮流。这类作品中两部最重要的出自两位与普鲁斯特私交甚密的仰慕者:克莱尔芒?托耐尔公主的回忆录,及莱昂·多代的自传。两部作品都于近期出版,这不是偶然的。某种明确的普鲁斯特式的灵感激发了多代将自己的生活转向城市,而他 政治 上的愚蠢又粗糙迟钝得不足以加害于他的令人钦佩的才华。《不复存在的巴黎》(parisvécu)是一部传记在城市地图上的投影。 我们在不止一处看到了普鲁斯特的影子。克莱尔芒?托耐尔公主的书名是《相聚的时光》(autempsdeséquipages),这在普鲁斯特以前是无法想象的。这本书是普鲁斯特从圣日尔曼近郊发出的野心勃勃、亲昵

而富有挑战性的召唤的轻柔的回声。此外,这部多彩多姿的作品也在气质和人物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借鉴了普鲁斯特,甚至它描绘了普鲁斯特本人以及他在里茨饭店和几个最心爱的研究对象。无疑,这把我们带了一种非常贵族气的环境中,外加克莱尔芒?托耐尔公主拿手地描摹出来的人物,比如罗伯特·德·孟德斯鸠,这还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贵族环境。就普鲁斯特来说,情形同样如此。 在他的作品里亦有同孟德斯鸠相对应的人物。如果德国文学批评不是热衷于挑容易的大谈一气,这些无关宏旨的模特问题本是不值得讨论的。但德国文学批评不愿错过任何机会去迁就公共图书馆人群的阅读水平,雇佣批评家们忍不住要从普鲁斯特作品的势利气氛中得出关于作者的某种结论,他们把这些作品视为法国人的隐私,almanachdegotha(哥达年鉴)的文学副刊。显然,普鲁斯特的人物属于饱食终日者的圈子,但那里面没有一个人同作者的颠覆者形象相同。把这一切归纳为一个公式,我们可以说普鲁斯特的用心在于把整个社会的内部结构设计为闲谈的观相术。在它的偏见与准则的宝库里,每一样东西都被一种危险的喜剧成分彻底瓦解了。比埃尔?坎是第一个注意到这一点的人。他写道:“提到幽默作品,人们总想到薄薄的、滑稽的、带插图封套的小册子。人们忘记了《堂·吉诃德》、《巨人传》和《吉尔·布拉斯》这样的印数不多的煌煌巨制。”当然,这种比较尚不足以充分说明普鲁斯特社会批判的爆炸力量。他的风格是喜剧而不是幽默。他的笑声不是把世界捧起来,倒是将它摔到了地上。这样做的危险在于这个世界会四分五裂,而这又会让普鲁斯特流下眼泪。不过,家庭与人格的整体,性道德和职业荣誉的确早已支离破碎了,于是布尔乔亚的矫揉造作在笑声中土崩瓦解。它们的回归和被贵族再吸收则是普鲁斯特作品的社会学主题。 普鲁斯特对那些进入贵族圈子所必需具备的训练从不厌倦。他调节自己的人格,把它弄得既捉摸不透又妙趣横生,既谦恭柔顺又难以对付。他做起这些来勤勉有加,不以为累,仿佛是其使命让他不得不如此。随后,这种神秘化和仪式化简直变成他人格的一部分。有时他的书信整个是一个插入语和附言的系统,而这绝不仅限于语法。撇开那些才华横溢、灵活多变的语句,他的书信有时像是书信写作手册里的一件格式样本:“亲爱的太太,我刚刚注意到我将手杖忘在了您府上;请您费心将它交给持信人。多有打扰,敬请原谅;我刚刚找到了手杖,又及。”普鲁斯特在制造复杂性方面最富于才智。有一次他深夜造访克莱尔芒?托耐尔公主。他能否在那里逗留全看有没有人能从他家把药取来。他让一个听差去取药,并给了他一份关于那个地段和房屋的冗长的说明。最后他说:“你肯定能找到。那是奥斯曼大街上唯一亮着灯的窗户。”他告诉了听差一切,却唯独没给地址。任何一个在陌生城市里问路,得到一大串指示却没得到街名楼号的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明白它与普鲁斯特对仪式的热爱,对圣西门公爵的敬仰,和他那毫不妥协的法兰西气质间的关联。它让我们发现,要了解乍一看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事情是多么困难,但这岂不正是经验的实质。这种语言是与种姓和阶级一同建立起来的,因而对于外人来说完全无法理喻。难怪沙龙密语会让普鲁斯特那么激动。他后来无情地把“奥丽雅娜精神”即库尔瓦西埃一家描绘成“小家族”。在此,他通过同毕贝科斯一家的联系来同沙龙秘密语码的即兴表演进行交流,从而把这种语言带给了读者。 在那些沙龙里度过的日月里,普鲁斯特不仅把阿谀的恶习 发展 到神学高度,也把好奇心培养到极点。普鲁斯特喜爱大教堂的拱腹线,而它们常常表现的是“笨处女”(foolishvirgin)们吐出像火苗一样卷曲着的舌头。那种能为人所察的普鲁斯特的笑就像是这副表情的倒影。是不是好奇心把他造就成了一个戏仿家呢?如果真是这样,这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估价滑稽模仿的恰当语境。我们在此对戏仿家的评价不会太高。尽管这一形象传达出普鲁斯特极端的嘲讽和恶毒,却未能体现他的尖刻、粗野和严峻。在《拼贴与混合》(pastichesetmélanges)中,普鲁斯特以巴尔扎克、福楼拜、圣伯甫、昂利·德·雷格尼埃、龚古尔兄弟、米什莱、勒南和他心爱的圣西门的文体写下了许多绚烂的篇章,它们充分表现出他尖刻、粗野和严峻的一面。某个好奇之士的鹦鹉学舌是贯穿这个作品系列的鲜明的文学手法,也是普鲁斯特创造力的整体特征之一。

普鲁斯特与《追忆逝水年华》
篇二: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与《追忆逝水年华》

《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足足有七部,曾经令我望而却步。但是在阅读中,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反而让我觉得轻松愉悦且享受。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的确,普鲁斯特一生备受病痛的折磨,特别是被哮喘病困扰了一生,形成了极其敏感的性情。同小说中的“我”一样,普鲁斯特家境殷实,使他得以在青少年时代,频繁出入各种高端交际场所,近距离观察上流社会百态,加以敏锐的分析批判能力,这一时期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由于身体的原因,普鲁斯特一生除几次短暂出游,均蜗居在巴黎的寓所,日日追忆着逝去的美好时光,创造了全新的文学样式予以独到的表达。许多伟大作家的人生常常有清晰的两个阶段,前期历经生命磨难、深刻体验人生、累积各种素材、积淀思想意蕴、学习写作技巧,后期则完成致力于伟大作品的创作。普鲁斯特也是这样,青少年时代完成了前期的积淀,后期则致力于化合各种素材与生命体验,十几年中心无旁骛地《追忆逝水年华》的创作,完全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兰西资本主义大发展的火热现实几乎没有受到他的关注。

传统的小说一般有三大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外部环境,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时空铺陈,行云流水般地展开。普鲁斯特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颠覆了这一传统,不再关注形式的完美、故事的完整、环境的烘托,《追忆逝水年华》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时空中自由穿梭,在流动的意识中把握素材、展开故事、表现环境。《追忆逝水年华》就象完成了一场“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颠覆了传统文学理念,开辟了文学表现的全新矿藏,以心理的颤动与意识的流动化合时空,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炉,以主观世界覆盖客观世界,表现了人类内在世界的博大与深沉,开辟文学的新时代。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而当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

人类的意识是一条无限延绵、不息流动的河流,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指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生命是肉身的、现实的,是智慧的、意识的,是流动的、延绵的,也是形上的、超越的,詹姆斯的心理学强化了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弗洛伊德的深度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是受潜意识支配的,潜意识是精神的实质,这为意识流文学表现潜意识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着文学表现从外部世界向内部世界转移。普鲁斯特受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的影响很大,柏格林发现了比物理时间对人更重要的心理时间,他的绵延、直觉、心理时间都化为《追忆逝水年华》的审美表达,丰富多彩的心理内容成为文学表达的中心内容,过去、现在、未来交融无碍,多样态的追忆使内外世界融为一炉。

普鲁斯特说,作品的取材与天才的形成无关。确实,天才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他们独到的本领,普鲁斯特让一块小小的玛德莱娜点心就打开了宏大的记忆之门,往事历历在目,不断地涌上心头,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内心活动绵绵不绝,宏大的篇章得以贯穿起来,小小的玛德莱娜点心也成了意识流表达方式的典范之作。《追忆逝水年华》不是按照客观的自然时间,而是按照主观的心理时间加以展开;不是简单地再现客观真实,而是极力表现主观的心理真实。小说并不注重故事的连贯性,中间不断插入主人公的各种所思所想所评所议,整部小说就象一颗盘根错节的大树。意识流小说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对客观时间的穿越,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客观时间是18小时,1904年6月16日早晨8点到次日凌晨2点,通过意识流的表达手法,把主人公十几年的生活和爱尔兰两千年的历史都浓缩在里边。

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是不可简单分割的,现代源于传统,在传承着超越,使现代小说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而很多的传统表达手法并不过时。但概而言之,传统的侧重于心由境生,更注重外部世界的描绘;现代的侧重于境由心生,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现代文学越来越倾向于表达人类的生存的困惑、内心的焦虑、异化的普遍、文明的厚实、心境的博大、心力的强大、潜意识的无限、精神的自由。人类的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不断地开拓外在的生存空间,太空梦展示了人类的无限梦想;一条是向内心寻求,不断地展现思想、知识、智慧、文明的无限性,沿着大师开拓的路径,现代文学深刻地表现着人类内外两个世界的无限与交融。人类的内心蕴藏着雄浑的力量,一如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造,一如幸福主要不在环境的美好,主要在美好心灵的映射,一如真正的爱情不在于荣华富贵,主要在心心相印。《追忆逝水年华》之伟大在于为人类的存在表达与文明增益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没有高尔基这样的坎坷多难的青少年时代,也没有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那样的传奇经历。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说中,他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曲折而奇妙。心灵的丰富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心灵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万物,都可以包孕在心灵的世界中,变幻无穷,缥缈无际。当然,只有那些才华出众、思想深邃的艺术家才可能为世人破译并展现这个世界,而且也仅是这世界的一小部分。

普鲁斯特整本书都在写他一生的回忆,虽然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将那些幸福快乐的事情留在回忆当中,可是当离开《追忆似水年华》,离开普鲁斯特,在我们平凡的现实之中,当岁月凋零,时光落寞,青春了无凭据的时候,又有谁会守在谁归家的那条林荫路旁,等待着永远不会出现的谁呢?因此,即使过去的回忆再美好,那也只是过去。所以要幸福的度过即将发生的分分秒秒,让自己在以后能够真的在微笑中追忆属于我的似水年华。

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有感
篇三:普鲁斯特

去年年休假的时候我去了青海。青海的天空很蓝,云亮的刺眼,太阳的光照在身上,阴影散失。我看到了一生中最好的风景,在行走中,带着流浪的快乐,被净化着。回程的时候我坐在车里,一路看着青藏高原独有的广袤蓝天,渐渐蒙上秦岭湿润的雾气,渐渐变成陕南小城阴蒙蒙的天,我知道我是回不去的了,年轻时的经历和感受,因其带着青春的色影与想象而不可重复,对我来说,这弥足珍贵。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看的人很少,而谈论得最多的一本书。我花了近半年的时间细细品读,更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似水流年。这是个动听的词语,迟暮的人,躺在水底,看着往事一件件流过。我现在的年龄是正在水中的,我一次次地将手伸向水中,想拦住逝去的往事。掬起,也只是短暂地停留,继而是从指缝间溜走,这是我的天真。水之形,器为之,隔着玻璃,我们触摸到的不再是水的质感。时间过去,你更不能再身入其间。而看着,又是一阵一阵怅惘。普鲁斯特写了七卷,由此可见他的文字是厉害的,坚实而深广。

年少时的我们是纸做的,只能在水里吸湿,然后拿起来,看蒸发出雾茫茫模糊的一片,伴着潮湿、青涩的味道。年轻,只因为年轻,所以唯一值得记忆的便是有关青春了。

我向来以为自己只是个善于忘却、没心没肺的小孩子。然而蓦然间发现,我被现实时刻提醒着警诫着,不要在无谓的过去中留恋,快走,快走,快走,快变成个大人。我一直很愿意长大,因为成长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可抗拒,逃避的结果是付出现实的代价,被社会所不容、所唾弃。

当一个人认真回忆的时候,往往是善于遗忘的。记忆的同时,伤感也成了关于过去的一部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去日苦短,来日无多,似水流年。涉江而上,又或顺流而下,为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情,及不甘寂寞的青春。

和普鲁斯特在一起
篇四:普鲁斯特

【哲学家与社会】下午坐在校门的石桌旁,有两个初中的女生在讲话,她们说到打架,我偷偷地听下去。原来其中一个女生被外班的一个女生打了一巴掌,正在等自己的父亲到学校来,对方的家长也会来。“她肯定要向我赔礼道歉。”女生说,语气里颇有得意。

我跟那女生说:“你没觉得这事情很小吗?像沙子一样,在生活里根本就不算什么事情嘛。”那女生就叫起来了:“她打了我一巴掌呢!如果是你被打了一巴掌,你会觉得很小吗?像沙子一样小吗?何况她还踢了我一脚。”我觉得她挺聪明的,就有了说话的兴趣(现在我写下这句话,觉得人要逃出自我的狭窄与自大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的这句话里有一种非常可怕的精英意识)。我说:“可以啊,你现在完全可以打我一巴掌的。耶稣被打了左脸,还把右脸凑给人家呢。”她说:“耶稣是疯子,我又不是疯子。”“所以啊,你就把打你的人当成疯子不就好了。你素质这么好,你跟她计较干什么!你有没有到过高山,人到高处,四下里一看,就会觉得我们经历的很多事根本就不算什么。”她说:“她还踢了我一脚呢!”我觉得道理其实是可以量化的,如果我再跟她讲些话,或许她连这一脚都不计较了。可是我不讲,因为我跟她讲的话连我自己都不相信。我们都会觉得这件很小,仅仅是因为我们瞧不起她们,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孩子的世界跟成年人的世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他们算什么?小屁孩嘛。

我也明白,她之所以会有耐心跟我讲下去,不是因为我说得有道理,而是因为我跟她说话的时候一直微笑着。我很少笑,但我知道我的笑很有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于我在笑之前的彻底幽深的严肃。她喜欢我的笑,而不是喜欢我的道理。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正确的道理,推行道理的手段才是重要的。我跟她说:“你打我一巴掌吧,没事的。打一巴掌是一件小得像一粒沙子一样的事。”“我才不打你呢。我打了你,就比她打我还神经病,这件事就比沙子大一点了。我不是比她更没素质吗?”我觉得有点失望,她已经在用我所运用过的观念词汇在说话了,你看,“沙子”,“素质”。我有时看到下一代的行为作事,常常觉得非常没有希望。

普鲁斯特。

这时她父亲来了,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抓住父亲的一只胳膊,大声地喊:“爸爸,她打了我一巴掌,还踢了我一脚。”她的语气非常亢奋,很激动。我知道她得意什么,她以为占足了理,她觉得她拥有了正义。这就是弱者的快乐。正义其实像是一顶贵冠,奖赏给被凌辱的牺牲者。

我知道等下在政教主任面前,她将慷慨陈词,她回家的时候,会有一腔好心情,眼前满是对方诺诺认错、低眉顺眼的一历史的罪人的形象。我其实非常矛盾。她的亢奋让我觉得世界还是有希望的,人的直觉使人不会被种种理论欺骗。但我同时觉得悲哀,她永远只能活在她的时空域性里,她一辈子都不可能知道我在跟她对话的过程里,我所想到的一切。当然我更为自己悲哀,因为我在这个事件里根本无能为力,我所享受到的仅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思想的趣味。

【时空】我的朋友来了,我离开石桌,到球馆打球。好久没打了,非常累,我必须非常认真地跑动,用力击球,才能应付过来。但我朋友跟我水平相当,倒也不至于落下风。但是,有一个球本来应该接得到的。球偏了。接着一阵凉风吹来,我打了一哆嗦。体育馆的窗子有一扇的玻璃破了,球原来是被风吹歪的。

我突然想起上午看的阿兰•德波顿的《拥抱逝水年华》。阿兰说普鲁斯特有非常严重的哮喘病,因此根本就不能外出,特别是夏天。如果非得出门,那也只能呆在密不透风的出租车里。他的寓所永远是门窗紧闭,帘幕低垂。我之所以想到普鲁斯特,当然是因为那阵风吹到了我,某种意义上说这阵风跟吹到普鲁斯特身上的那阵风有着一种相近的品质。这样的相似性使我对自己顿生自怜之情,我觉得自己在生活里的孤独似乎得到了安慰。但还有更深层的意义我还没有说出来,其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同命感,我将自己与普鲁斯特

放在了一起,于是我暗暗地获得了某种虚荣。不是吗?我其实并没有看过普鲁斯特的任何一个文字,但他的伟大通过世人的确认得到了我的确认,我内心偷偷地希望能跟他攀上一点关系,通过任何的途径都可以。目下,我将这种联系寄托在风上。

接下来,我几乎是无意识地挥着球拍,头脑里回想阿兰对普鲁斯特的为人行事及小说的分析。球当然常常要接空。在这个球馆里,我和阿兰•德波顿及普鲁斯特之间的对话非常亲密,他们的神情生动地浮现在我头脑里浮现出来的文字上。这个时空与球拍挥动的时空并存于球馆里,大部分的时候,我的朋友是被我排斥在另个时空之外的,虽然他的扣杀非常有力。

打完球,他跟我说:“我们接下来要经常来打,你的体力到后面有点不行了。”我回想起球场上的两行并行的时空,眼前又浮现出普鲁斯特呼呼的喘气。他有时一喘就喘上一个多钟头。

普鲁斯特名言大全
篇五:普鲁斯特

1、 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2、 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3、 我终将遗忘梦境中的那些路径、山峦与田野,遗忘那些永远不能实现的梦。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4、 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5、 尽管我们知道再无任何希望,我们仍然期待。等待稍稍一点动静,稍稍一点声响。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6、 我们听到他的名字不会感到肉体的痛苦,看到他的笔迹也不会发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他而改变我们的行程,情感现实逐渐地变成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冷漠和遗忘 中跳跃的浪花。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7、 有回忆才是完美人生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8、 “就让料峭春风为一早就等在门口的彩蝶吹开耶路撒冷的第一朵玫瑰。”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9、 我到威尼斯时,发觉我的梦已经变成我的地址了。 ——普鲁斯特 《追忆逝水年华》

10、 我现在才明白,凡属严重错误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那就是没有克制感情的冲动。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11、 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12、 Always try to keep a patch of sky above your life. 永远努力在你的生活之上保留一片天空。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13、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儿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半小时之后,我才想到应该睡觉;这一想,我反倒清醒过来。我打算把自以为还捏在手里的书放好,吹灭灯火。睡着的那会儿,我一直在思考刚才读的那本书,只是思路有点特别;我总觉得书里说的事儿,什么教堂呀,四重奏呀,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争强斗胜呀,全都同我直接有关。这种念头直到我醒来之后还延续了好几秒钟;它倒与我的理性不很相悖,只是象眼罩似的蒙住我的眼睛,使我一时觉察不到烛火早已熄灭。后来,它开始变得令人费解,好像是上一辈子的思想,经过还魂转世来到我的面前,于是书里的内容同我脱节,愿不愿意再挂上钩,全凭我自己决定;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

14、 想想吧,因为我们的懒惰,总想着来日方长,做何事都能拖则拖,竟致那么多的计划、旅行、恋爱、对人生的探究未见实行!大难不至,我们就会什么也不做,我们会发现自己又回到日复一日的平庸生活,生活的欲望被消磨殆尽。 ——普鲁斯特

15、 我们记忆最精华的部分保存在我们的外在世界,在雨日潮湿的空气里、在幽闭空间的气味里、在刚生起火的壁炉的芬芳里,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地方,只要我们的理智视为无用而加以摒弃的事物又重新被发现的话。那是过去岁月最后的保留地,是它的精粹,在我们的眼泪流干以后,又让我们重新潸然泪下。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16、 惟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惟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闪$点情 话网) ——普鲁斯特

17、 所谓认识,只有对自身的认识可言。我们几乎也可以说,所谓嫉妒,只有对自身的嫉妒可言;别人的行为是无足轻重的;我们只有从自身感到的快乐中才能引出智慧和痛苦。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18、 然而在教堂跟所有不是教堂的住所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条我的理智无法逾越的界限。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19、 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它使我们不能认识一个人的主要本性,就这一点而言,习惯既非残忍也不迷人。 ——普鲁斯特

20、 回忆中的生活比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更为现实。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21、 "The real voyage of discovery consists not in seeking new landscapes, but in having new eyes. ——Marcel Proust 《In Search of Lost Time》"

22、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23、 L'amour le plus exclusif pour une personne est toujours l'amour d'autre chose.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24、 就像凡德伊的七重奏一样,其中的两个主题-毁灭一切的时间和拯救一切的记忆-对峙着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25、 "Plus tard on voit les choses d'une fa?on plus pratique, en pleine conformité avec le reste de la société, mais l'adolescence est le seul temps où l'on ait appris quelque chose.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精选纳博科夫名言,名人纳博科夫名句大全
篇六:普鲁斯特

1、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纳博科夫 《洛丽塔》普鲁斯特。

2、 尽管我们有争吵,尽管她言语粗鄙,尽管她吹毛求疵,动不动变颜变色,尽管这一切都卑劣、危险、根本无望,我仍然沉醉在我自选的天堂里——天堂的穹空布满地狱之火的颜色——但仍然是天堂。 ——纳博科夫 《洛丽塔》

3、 我爱你,我是个怪物,但我爱你。我卑鄙无耻、蛮横残忍,等等等等。但我爱你,我爱你! ——纳博科夫 《洛丽塔》

4、 我抚摸着我胸骨上的一块刺痛,那就是她披着秀发的头曾有一两次靠在我的心房的地方。 ——纳博科夫 《洛丽塔》

5、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像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纳博科夫 《洛丽塔》

6、 我用手蒙住脸,滚烫的热泪第一次潸然而下。我感觉到泪水流过我的手指间,流下面颊、灼痛了我。我的鼻子阻塞了,而泪水却止不住。这时,她轻轻地摸了摸我的手腕。 “你别再碰我,否则我就要死了。”我说。 ——纳博科夫 《洛丽塔》

7、 我的心因为爱情的痛楚要胀裂开来。 ——纳博科夫 《洛丽塔》

8、 而后是懊悔、是哭着赎罪时刺心的温存、是卑躬屈膝的爱、是感情修好的绝望。 ——纳博科夫 《洛丽塔》

9、 我唯一怨恨的就是我不能掏出我的洛丽塔的心,不能把贪婪的嘴唇伸向她稚嫩的子宫,她隐秘的心田,她绚丽的肝脏,她马尾藻式的肺,她相仿的两瓣可爱的臀。 ——纳博科夫 《洛丽塔》

10、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是她,可以肯定,就像自己比死一样肯定。当日的如花妖女,现在只剩下枯叶回乡。苍白,混俗,臃肿,腹中是别人的骨肉。但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萎谢,怎样都可以。但我只要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纳博科夫 《洛丽塔》

11、 我于是暗自思忖,那些忠实的小人儿如何能忘掉一切、一切,当我们这些老情人对她们的每一寸美好都仍那般珍爱的时候。 ——纳博科夫 《洛丽塔》

12、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两种力量的斗争:对独处的渴望和走出去的冲动。内向,即对自己内心活跃的思考和幻想的兴趣;以及外向,对外面的人和可见之物的兴趣。 ——纳博科夫

13、 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LOLITA》

14、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两种力量的斗争:对独处的渴望和走出去的冲动。内向,即对自己内心活跃的思考和幻想的兴趣;以及外向,对外面的人和可见之物的兴趣。 ——纳博科夫

15、 我亲眼目睹一种罕见的生理现象:约翰·谢德边了解边改造这个世界,接收它,拆散它,就在这储存的过程中重新把它的成分组织起来,以便在某一天产生一桩组合的奇迹,一次形象和音乐的融合,一行诗。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微暗的火》

16、 我自知自己并非什么都通晓,故我应该谦虚。这一点足以令我感到自豪。 ——纳博科夫

17、 菲雅尔塔的春天多云而且晦暗,一切都很沉闷,悬铃木的花斑树干、杜松灌木、栅栏、砾石,远远望去,房槽参差不齐的淡蓝色房屋,从山脊摇摇晃晃地爬铺上斜坡(一棵落羽杉指示着道理)。在这片水汽腾腾的远景里,朦胧的圣乔治山与它在绘画明信片上的样子相距得越发远了;自一九一〇年起,比方说吧,这些明信片(那些草帽,那些年轻的出租 马车夫)就一直在它们的旋转 售卖支撑架上,以及在表面粗糙的一块块紫晶岩片和美妙的海贝壳壁炉上,招徕着那些旅游者。空气中没有风而且温暖,隐隐约约有一种烧糊了的独特味道。海水中的盐分被雨水消溶了,海水比灰色还浅,是淡灰绿色的,它的波浪真是怠懒怠得不愿碎成泡沫。 ——纳博科夫 《菲雅尔塔的春天》

18、 他在后院焚毁了整整一大堆,他站在那个焚化炉微暗的火前面,真像一位低头监视的官方送葬者,纸张在这种类似中世纪焚毁异端邪书的处刑当中化为黑蝴蝶随风飘荡而去。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微暗的火》

19、 我们之间的亲密友谊是建立在更高一层、纯粹理性的基础上的,人在那种情况下可以摆脱感情上的苦恼,而不是共同分担它们。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微暗的火》

20、 你可以嘲笑我,可以威胁逐出法庭,但我仍要高喊出我的真理,直到我窒息,将我掐得半死——纳博科夫 《洛丽塔》

21、 "在我们这两个孩子的亲吻期(不算特别健康的两周,期间还有许多动作十分狼狈的拥抱),可以这么说,有某种过分拘谨的屏障把两人火烧火燎的躯体切断开.然而身体的接触以及对接触的反应如同绝望信号的巨幅摆动一般不由自主的震颤着传来. 凡无休止,有规则,不失优雅地用唇轻拂着她的唇,逗弄着这朵怒放的花儿,来来回回,左右反复,死而又生,迷醉在这" 开放的田园诗的轻盈温软与 那暗藏的肉体的膨胀充血的反差之间.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爱达或爱欲》

22、 "她偏了偏脑袋,以使他的脑袋也偏向所需的角度,她的头发触到了他的脖子.在早期梦见她时,这一触碰再次展现出来,那么轻巧,那么紧促,总是逾越了梦者忍耐的限度,像一柄举起的剑,发出了开火和猛烈宣泄的指令.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爱达或爱欲》"

23、 我在想野牛和天使,在想颜料持久的秘密,预言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 这便是你与我能共享的永恒,我的洛丽塔。 ——纳博科夫 《洛丽塔》

24、 这个涵盖肉欲、监禁、性奴、滥交的古堡式的“千惠谷”概念一定启发了近期Louis Vuitton L'invitation au Voyage-威尼斯短片大卫鲍伊的构想,即使是片中用类似化妆舞会的主题作掩盖,淫靡之气的架空幻想(尤其鲍伊的歌词出现了纳博科夫的名字 'brilliant & naked' ),还是让人在读到这段纳氏性幻想般的文字时立刻将二者联系到了一起。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爱达或爱欲》

25、 如此要持续好长时间,直到晚餐钟声响起,或是保姆端了一杯果汁进来。令所有人如释重负的是,在这种欺骗性的上举游戏中,她可怜的小屁股终于蹭上了他衬衫的胸口,他把她放下来,并系好了小礼服的扣子。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爱达或爱欲》

26、 "我们的巫师,我们的魔鬼们,都是些高贵闪亮的生灵,长着半透明的爪子和强劲扇动的翅膀;然而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那些”新信徒”却怂恿人去想象这样一方天地:我们的挚友都已完全堕落,成为十恶不赦的怪物,令人厌恶的恶魔,长着食肉类动物的黑色阴囊和蛇的毒牙,还对女星百般辱骂和折磨;而在这宇宙之道的另一边,天使的精灵升腾起彩虹般的雾霭,他" 们是美好的”地界”之国度 "的居民,他们要恢复所有陈旧但还不乏活力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爱达或爱欲》"

27、 接着黑夜便来临。那片黑暗庄严肃穆。 我觉得全身通过时空在分向四面八方: 一只脚在山顶上,一只手 在水流湍急的海滩卵石下, 一只耳朵在意大利,一只眼睛在西班牙, 洞穴中,我的鲜血;群星里,我的脑浆, 我那三迭纪里闷声悸动不已; 绿色光点闪现在那上更新世, 一整冰凉的颤抖贯穿我那石器时代, 而所有的明天皆在我的肘部尺骨端。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微暗的火》

28、 自1884年9月以来,凡有多少次对我不忠呢? 六百一十三次,凡答道。其中至少有两百个妓女,她们只是爱抚我。我对你是绝对保持忠贞的,因为这些仅仅是“伪操作”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爱达或爱欲》

29、 凡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他们都走了,只留下我一人,就像老菲耶斯在《樱桃园》里的喃喃自语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爱达或爱欲》

30、 天才并非总是生气勃勃的,即便对于家财万贯、长着溜尖胡须及很程式化的秃脑门儿的比尔,对于脾气暴躁、睡不着时就喜欢剁掉耗子脑袋的普鲁斯特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爱达或爱欲》

31、 又在新的一章地平线上冒出来,以抑扬格步法越来越近地向前坚定不移地进发,穿过马路,捻着旅行袋登上五音步自动楼梯朝上移动,跨步走下来,再登上一连串想法的列车,走进一家旅馆大厅,在谢德抹掉草稿上一个单词那当儿关上床灯,在诗人深夜撂笔那时刻陷入了梦乡。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微暗的火》

32、 他那畸形的身躯啦,满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dpsw/11332.html

上一篇:席慕蓉摘抄大全

下一篇:优美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