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散文

古风美句美段摘抄大全朱自清

| 点击:

【www.xzxrv.com--短篇散文】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李月云
篇一:古风美句美段摘抄大全朱自清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李月云

(宿州市农业干部学校,安徽宿州234000)

中图分类号: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一o4lX(2002)03一0023一02

朱自清先生在文坛是我国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许多优秀散文大都写于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这些散文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优美独特,是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1诗一样的美文

朱自清先生在文坛开始是以新诗创作底得文坛声誉的,转向散文创作是在一九二五年担任清华大学教授以后。一九二七年发表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一九二八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使受“五四”运动影响的诗人朱自清成为文坛上的著名散文作家而倍加引人注目。郁达夫在《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惫,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写得绮丽细腻,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致委婉地写出对自然景物的内心感受,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如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在只有一千五百多宇的 文章里,作者运用叠词、动词和各种修辞手段,把静夜里的荷塘和月色写得千姿百态,饱含着浓郁的诗意,显示了娴熟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句中,连用两个叠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形成节奏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美,并且+分形象地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了荷塘四周树木之多,和下句中的“重重围住”相一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荷塘月色》是散文也是优美的诗。具有诗一般的语言。如形容月光如流水,就说它静静地“泻”在荷叶荷花上;月光朦胧的荷塘,就像“笼着青纱的梦”.动词“泻”、“笼”用得十分精妙。“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多么神奇的比喻(通感),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散文《匆匆》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等一连串设间句巧妙开头,又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自然结尾,使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显示了一种和谐统一的“轻灵”之美。作者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是排比;“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是比喻.开头结尾都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拟人、反复。在这里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艺术魅力,使散文《匆匆》成为一首咏叹时间流逝的抒情诗。

2清新朴素的语言格调

放声朗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会感受到一种诗的韵味和旋律,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却发现作品的语言极其平易自然,浅显易懂,没有一点故意雕琢的痕迹。试看《春》中对春草的描写: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

这里写春草,用“偷偷地”,“钻出来”不仅赋予小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抓住了小草在人们不经意时破土而出的特点,“偷偷地”、“钻”用得十分贴切、生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嫩嫩的,绿绿的”两个叠词构成的短语作后置定语,读起来充满孩童情趣,而感情色彩上则显示了嫩的非常嫩,绿的非常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个“满”字用得好,写出了春草范围之广,到处是绿.“坐着”、“躺着”、“踢球”、“赛跑”、“捉迷藏”、“两个”、“几脚”、“几趟”、“几回”,一连串动词和数量词写出了孩子们在草地上无拘无束地嬉戏玩耍,那股热闹劲儿甭

说了.在这里作者以动写静,以人衬草,写出了小草招人喜爱。“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是借风衬草,写出了春草的姿态。

有人以为语言的优美和词藻的华丽分不开,其实不然。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在写春草时,只是把景物直白地说出来,没有任何华饰,形容词也不滥用,有的词语雅,有的词语俗,然而由于用得自然、恰当,同样使人觉得美。从表面看,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句句明白如语,句句令人回味无穷,可谓是浅中有深,平中有奇.这是因为朱自清先生在遣词选句上极富创造性,善于发掘未经别人触动过的语言宝藏,大胆创新,既使是极平常的词语,到了他的手里,也能点石成金,赋予新的生命。请看下面几个例句:

(1)湖的余势束成一条小溪,缓缓地不声不响地流过别墅的门前。(《阿河》)

(2)夜里月光从叶缝儿筛下来,该是顶有趣的。(《蒙自杂记》)

(3)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锣嗦,痛快之至。(《威尼斯》)

(4)海水那么绿,那么醉,会带你到梦中去。(《威尼斯》)

例句(1)(2)中动词“束”、“筛,’用得准确传神,一个“束”字写出“湖”到“小港”的变化。一个“筛”字描绘出月光的动态感,这里朱自清先生把“湖”、“月光”人格化,赋予一种生命力,而且经过溶炼后的“束”、“筛”,十分含蓄,一个简简单单的动词就表达出了许多形容词所不能表达的内容,把所描绘的小港的情态,月光的朦胧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这正是朱自清先生善用动词的超人之处,在他的许多散文名篇里,作者熟练地选用有“感触的字眼”,能以最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做到了言简意赅。比如《绿》中描写得布只用了一个象声词“哗”和动词“镶”就十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瀑布的响声和形态,给人以听觉和视觉上的愉悦,真是一字顶几句。

如果说例(l)(2)句可见朱自清先生运用语言上的独具匠心,那么例句(3)(4)则是他的大胆创新了。请看,“简截”、“不锣嗦”、“痛快”本指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干脆利素,这里却用来形容建筑物,既写出了建筑物造型的简单,没有什么外部装饰,又写出了这种造型给人的主观感受,令人耳目一新。“醉”本指液汁浓和味厚,通常用来形容茶和墨汁,例句(4)中形容海水很醉,用法新鲜别致,令人称绝不己。

朱自清先生很注重句式的调配,请看散文《松堂游记》一段中对白皮松的介绍: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健又阿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象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方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选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这里作者把叙述、议论、设问、反洁、拟人、举例、刻画形象等方法交叉并用,文字简洁,语气轻松诙谐,使文章摇曳生姿;时而用长句,时而用短句,时而用整齐句,时而用错综句、行文错落有致,生气盎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式多样且富于变化,绝不重样和落套,有的是直接抒情,有的是慷慨陈词,有的是低声诉说,有的是娓娓道来,令人百看不厌,这正如杨振声所说:“风华从朴素出来。”

朱自清先生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史上文体最优美,文字推敲能力最强的作家之一。正如王瑶在《朱自清先生的诗与散文》中指出:“朱自清的散文,对于要受一点语文训练和写作修养的人,这些文字在今天也是典范的。”我们今天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意义也在此。

李月云《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宿州师专学报第17卷第3期2002年9月p23-24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
篇二:古风美句美段摘抄大全朱自清

内 容 提 要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含蓄,平易淡雅,表现为:朴素美、含蓄美、绘画美。散文语言美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他真诚的人格、真诚的情感;二是他的散文语言新颖,能够创新;三是他能够借助于表现力很强的动词、形容词、描写色彩的词,把景物描写得形象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语言 艺术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艺术美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以长诗《毁灭》奠定了他新诗人的地位,以小说《笑的历史》显示他文学创作的才华。接着,他又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开篇,致力于散文的创作。他的“艺术性的散文”,先后成集的有《踪迹》(诗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标准与尺度》等。①经过艰苦的艺术锤炼,朱自清终于成为一位有杰出建树,有独 特风格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创作,对于创建白话散文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对于“五四”以后及当代的散文作家几乎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②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感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他朴素含蓄、平易淡雅的语言风格,需要我们认真地予以总结,值得我们精心地学习、借鉴。

读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语言艺术 ,他的语言确实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朴素美。他的语言朴素含蓄,平易淡雅,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没有用很多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更没有用冷僻难懂的词,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清淡闲雅、平正通达、形象生动而又富于创造性,使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他的许多作品,即使不署上名字,我们大致能猜中是出自他的手笔。就是把他的作品片段混在别人的文章里,细心的读者大致也可以辨别出来。凭什么去辨认呢?就是他独特的文学语言。读他的作品,就如面对面坐着听他亲切地谈话,听他娓娓动听地讲生活的感受。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美的表现方面

1、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很朴素。杨振声用说朱自清散文是“风华从朴素出来”。所谓朴素,“就是对词藻的奢侈的摈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

的袒露,是挣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的技巧以宽阔的笑”。③朴素自然的作品,不象剪红刻翠的作品那样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品味才能体会出来,粗粗一看是发现不了的。宋人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里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清人刘熙载也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④他们都把“平淡”、“用常得奇”当作所追求的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朱自清是做到了这点的。从表面上看,他的作品句句明白如话,然而浅中有深,平中有奇,能于平易处见工,故足令人咀味。

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其朴素是最显著的特征。这里没有脱离内容的形式上的雕琢,没有花里胡梢的字眼堆砌,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作家只是不加修饰地写出他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人生,写出时代波澜在自己心底激发或引起的情思,写出自己深切眷念的知交亲人。因为情有所钟,所以虽然不过是一些普通人和平凡事,在他的笔下却显示出感人的意味。那些令人回肠荡气的名篇《背影》、《儿女》等充满“只为家贫成聚散”的亲子之情不用说了,便是他那些怀念故友之作,诸如《自采》、《〈梅花〉后记》、《怀魏握青君》等等,同样也是由于洋溢着“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真情因而感人至深。朱自清这些怀念亲友的文字,在结构布局上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就是充满了扬人之美和责己之失的鲜明对照;《背影》、《儿女》就是这个特点的代表作品,也是他真诚人格的表现,这种坦率和谦逊也取得了和读者以心换心的沟通,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1、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很含蓄。他的散文注重蕴涵,注重内秀。具体说,就是含而不露,意在言外,使读者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咀嚼、思索、补充、丰富,这样的文字更内秀,富有魅力。如《荷塘月色》,他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郁闷情感,藏在周围的环境和他独自漫步的描写中,不言而言,意在言中。在作者的笔下,月光很好,然而却是暗淡的,荷塘有引人的魅力,却为“淡淡的青雾所笼罩”。高处丛生的灌木的黑影“如鬼一般”;杨柳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鸣虽然热闹,“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在这里,虽写的是

景,着意的却是情。正是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含蓄而又明白地传达给了读者。因此,我认为这篇散文与其说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倒不如说是一篇抒情散文更为确切。

再如《春》这篇散文写得也很含蓄。表面上是盼春、绘春、颂春,描写春天勃勃生机和无限的创造力,实际上是写人们对春天的希望之情。作者的手法的确高明,他没有把这种思想托盘而出,而是在文中显眼的位置,用没有粉饰的句子“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寻常的议论,点出了春的魅力,显得平易、自然、协调、和谐,没有一点斧凿之痕。

再如写人的散文《哀韦杰三君》,这是写韦杰三临终前的情景:“但他终于在离开我们之前,写了那样平静的两句话给校长;但那两句话包蕴着无穷的悲哀,这是静默的悲哀!所以我现在又想,他毕竟是一个可爱的人。”这两句话究竟是什么?作者并未点明,不过这比起那种一览无遗式的描写不是更能引起我们的关注,从而获得更丰富的感受么!朱自清语言隽永,他能触情于事,移情于景,将主观和客观融为一体来创造散文的语言。

朱自清的确是一位散文大家,他能够做到不事雕琢,不露痕迹,真是含蓄之至。他的语言生动而又简练,能以少许胜多许,给人以美感而颇甚玩味。读他的散文须要细心,也须要思索,方能深入领悟他的含蓄深沉之美。

2、朱自清的散文具有绘画美的特点。朱自清语言的绘画美,表现在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具有诗的素质,诗的构思,诗的意境。《背影》中父亲的背影,是作品诗的意境的凝光点。作者从创造意境出发对关于“背影”的材料进行着剪裁和布局。开头从“我”对父亲“背影”的回忆写起,用极简练的笔墨回叙祖母去世,父子奔丧,定下眷眷思亲的基调,创造出“背影”的诗的抒情意境氛围。然后,笔锋一转,写父亲决定亲自为我送行,揭示父对子的挚爱之情。接着,作者写父亲给“我”买桔子的怜爱之情。接着,作者写父亲给“我”买桔子而过铁道,爬月台蹒跚往来的“背影”,使“背影”这个诗意的特写形象得到集中、充分的点染。这样,父对子的挚爱之情和子对父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因此,“背影”在这里得到

了诗情画意的揭示和抒写。这篇散文以“背影”作为艺术镜头的“焦点”,对材料进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层层铺陈,步步开拓,完整地创造了“文中有诗”,“文有中画”的意境,从而使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具有绘画美的特点。朱自清还运用色彩的对比使艺术画面更加形象、生动,从而增强了语言的绘画美。如他的散文《绿》,把梅雨潭的“绿”和其他著名地方的景物相似的“绿”——如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的“绿波”,秦淮河的“绿色”进行对比描写,从而向人们鲜明地描绘出梅雨潭“奇异的绿,醉人的绿”。《荷塘月色》中写荷塘四周的树是这样写的:“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些叠词的使用,不仅指出了树的位置,而且形成了画...

面感,有绘画美的特点。再如《威尼斯》中写钟楼的位置,“„„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好像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朱自清上述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散文画面的直观性、生动性和鲜明性,使散文具有绘画美的特点。

3、语言文字非常简洁朴素,充满了情趣。如《春》描写了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景象。它首先真诚地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盼望,接着从山、水、太阳着笔,勾画出春天的大轮廓,然后细致地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用这四幅画面从各个角度写出春天的特色。其中,特别强调的是春草的绿、春花的香、春风的轻、春雨的细。接着,作者从大自然景色的描绘进而写出春天里人的活动,表现了人们欢快的心情。最后又回到春天的总写,赞颂春天。从盼春、绘春到颂春,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从而更好地探索到了春天的脉搏,揭示出春天的意蕴。整篇作品是用少年儿童的口语来写的,语言文字非常简洁朴素,象孩子在说话,充满了孩童情趣。

他写春草、春雨时,只是把景物直白地说出来,没有任何修饰,形容词也不滥用,有的词语俗,然而由于用得自然,用得恰当,即使是极俗,然而由于用得自然,用得恰当,即使是极俗的,也有珠光宝色。同样使人觉得有一种朴素、深沉之美。

二、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美的原因探究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篇三:古风美句美段摘抄大全朱自清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摘要: 散文作品要感染和打动读者,既离不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更离不开表现内容的语言魅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准确地展示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味,具体可概括为简洁、精练而洒脱;朴素、淡雅而优美;清新自然,富于情韵;素雅恬静,尽显风致。

关键词:诗意美 朴素美 口语美 音韵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按作品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三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散文,如《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把情和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寄情于景,寄情于物。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下面就其散文的艺术特色,结合前人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诗意美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却文中有画,且充满了诗意。著名作家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一种诗意。”①当然,这流淌在朱自清散文中浓浓的诗意美,与他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不可分的。

1、朱自清的语言清新、自然、形象,注重情景交融,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如画般的诗境。

如:《绿》这篇散文,作者在梅雨潭所见到的景物是“微微的云”、“飞花碎玉的瀑布”、“小小的梅雨似的水花”,作者更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和感受,觉得那水花象②

杨花,“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而且那水花似乎分外多情而逗人,“有几点送入我们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她不着。”

似瀑非瀑,似花非花,这是多么富有意趣的生动形象的一幅图啊。那巧夺天工的画笔,把梅雨潭写活了,给人以清新的美感。

作者不仅写出生动的画面,而且还把自己美好的幻想和志趣融入画意,把这个可爱的“绿”化为“有我之境”。“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用手拍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这是多么新鲜别致的名字:“女儿绿”!这名字又包含着作者多少美好善良的愿望!我们从这些描写中不仅叹服作者那生花之笔,也看到了他那如潭水般明澈明净的心。

又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朱自清先生把静态的菏塘写活了。“那田田的叶子中间,花儿有嬝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还送来了缕缕清香;忽而微风吹过,叶上呈现一道凝碧的波痕,加上叶下脉脉的流水,于是那菏塘‘却更见风致了’”。在作者笔下,花叶含情,流水有意,写真传神,臻于化境。

写到月色时,他写道:“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些地方,场景的移动都反映出作者心中微妙的变化,都是作者郁积于胸中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处处有画意,而时时曲笔写衷肠,怅惆郁闷之情融化于细腻的景物描写之中。

作者在“求静”中 “找”寻到了静,“阴阴的,隐隐约约,没精打采”,作者就不由得想到了《采莲赋》,紧接着又想起了《西洲曲》。其中作者获得了片刻的静,最终还是回到喧闹中去了。作者不仅写出了月光下荷塘的特有风韵,形容得极美,而且在蝉声与蛙声的衬托下,更突出了清净幽深的气氛,把人引到往古的遐想,从而表现出作者在此特定环境中的心情,真正做到了情与景、诗与画的自然融合。③

总之,朱自清写景抒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掩饰,不造作,更不卖弄,不管是直抒胸臆还是曲笔流露;景中有情、物中有人,可看到作者是善于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妙手。

2、新奇的想象,形象的比拟,是朱先生散文创造诗意美的另一妙法。

朱自清认为,事物的比喻“得新鲜”,“才能增强抒情的感人力量”,而“新鲜”“还得入情入理,这才能让读者消化。”这里,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①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绿》

②黄昏来了,屋子里的东西只剩些轮廓,暂时懒得开灯,也可以点上一支烟,看烟头上的火一闪一闪的,像亲密的低语,只有自己听得出。-------《论抽烟》 ③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冬天》

第一句作者用展着翼翅的“苍鹰”比喻踞在岩石上的“梅雨亭”,一个“浮”字,一方面突出了“踞”在岩石上梅雨亭的险峻气势,另一方面又给静态的“梅雨亭”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化“静”为“动”,突出了梅雨亭跃跃欲飞的雄姿;第二句用“亲密的低语”比喻“一闪一闪的烟头上的火”,在新奇想像中,巧妙的表达出作者一种淡淡的愁绪,轻轻的孤寂;第三句首先用“鱼的眼睛”比喻在锅中翻腾的“豆腐”,又用一个“养”字承接前句中的“鱼”,紧接着用“反穿的白狐大衣”比喻“豆腐”嫩而滑的感觉,真给人无尽的回味。

3、朱自清善用女性意象来比喻景物,不但使他所描写的景物形象可感,而且使他的文章中弥漫着一种甜美的温馨。

在《绿》中,也有许多女性意象,如:“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用“舞女的裙”、“美人出浴”来比喻出水的“荷花”。 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拟人化的手法也用的不少:如:“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也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电灯的光射到水上,婉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膊。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如睡在摇篮里了,倦了的我们便又入梦了。”

4、朱自清散文的诗意还表现在语言富有表现力,有些话简直就是一篇之警策,自然地点上几笔,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他的语言没有斧凿痕迹,不是刻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具有一种朴素美,平常之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某种生活哲理。 ④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结尾奇崛,警策。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

5、通感的运用,使景物形象具有优美动人的风采,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 “通感”是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人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共同参与艺术的创作与欣赏的修辞手法。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用“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在月光薄雾笼罩下的荷叶和花,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通感手法的运用,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觉器官,因而引起了丰富的联想,使文章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

二、朴素美

朱自清早期写景抒情类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镂细刻的功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在写景抒情中达到了很深的造诣。后来,“年岁大了,经验多了,情感渐渐收敛,理智渐渐开拓„„心平气和,平正通达„„”于是,他也就“改掉了一些向来重视文字修饰的习惯”,“写得快些,随便些,容易些”,(《标准与尺度.自序》)更多的运用白描手法,素淡的色彩,因而使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一种朴素美。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的代表作。且看“送行”这一段: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好”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再如对父亲“买桔子”的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⑤

这里,作者通过朴朴素素地记叙,把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是过铁道时,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着真像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文中“朱红的桔子”,与全篇惨淡的情调形成对比,更衬托出家遭不幸、父子离别的凄凉景况。在朴素的文字中,表现出真切的意味。

在《儿女》《给亡妇》诸篇,也在朴素的描述中流露着至情。在《儿女》中他写到:

“从前只一味地责备孩子,让他们负起责任,却未免是可耻的残酷了!”

深深自责中表达了真爱。在《给亡妇》中,通过叙述妻子去世后儿女及自己的境况,以书信体,娓娓道出了对妻子的感怀之情。最后写到:

“你睡在祖父母的下手,想来还不孤单的。只是当年祖父母的坟太小了,你正睡在圹地下,这叫做“抗圹”,在生人看来是很不安心的;等着想办法吧。那时圹上圹下密密地长着青草,朝露浸湿了我的布鞋。你刚埋了半年多,只有圹下多出一块土,别的全然看不出新坟的样子......。我想告诉你,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修辞美 蒋酋楠
篇四:古风美句美段摘抄大全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修辞美

蒋酋楠

郁达夫在评论朱自清散文时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文章之美,除冰心女士外,要算他了。(《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确实,读朱自清的散文,如听柔和婉转的轻音乐,如观清澈晶莹的山泉水,给人以无限清新自然的感觉。这也是跟作者在修辞上下工夫是分不开的。朱自清先生十分注意词语的选择和锤炼;十分注意句式的洗炼与和谐,十分注意修辞格的巧妙运用。因而,他的散文语言富有修辞的美。这里仅就词语美、句式美和辞格美方面,作一粗略的分析。

一、词语美

袁枚要求写诗作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叶圣陶要求作文“用词要精”。这都是说作文用词既要准确精当,还要形象生动。朱自清散文的语言是字斟句酌的,“哪怕是一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他从丰富的汉语词汇里,挑选出“唯一需要的词”,把它安排在“唯一需要的位置”上,因而往往能收到特定的修辞效果。例如游记《威尼斯》的第一自然段里用了不少名词,“运河”、“大街”、“小胡同”、“河道”、“汽车”、“轮船,,、“桥”、“刚朵拉”等,这些名词都使用得准确、明晰,它们和其他词语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河道如网,船只如梭,水天一色”的威尼斯“水上城市”的别致的风景画,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

汉语的量词十分丰富,数量词在朱自清作品中也用得精当熨贴,富有形象美。

早上我起来的时侯,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勿匆》)句中的物量词“方”,用得贴切形象,因为是小屋子,窗子当然也就小了,早晨太阳从小窗格射进屋子,便是两三“方”的阳光。“方”字除了表示光线单位外,还反映了屋子的窄小,起着描绘景物的作用。

下面是在同一篇文章同一段中先后对灯光的描写,所用的量词却不相同:

东关头转湾,河上夜色更浓;临水的妓楼上,时时从帘缝里射出一线一线的灯光;……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澡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一段中写灯光,前边是“一线一线的”,后边却是“一星两星的”。这是因为前边在近处看,灯光是从帘缝里透出来的,因而是“一线一线”的;后边是由远处看,空船上的灯光便是“一星两星的”。“一线”和“一星”同样用得准确鲜明。这也充分说明,作者于“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易放过。”(《山野拾掇》)

动词和形容词,它们是语言大厦中的两根顶梁柱。句子中如果有得力的动词或形容词,就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朱自清先生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注意炼字的忧秀传统,并把它运用在散文中,使文章熠熠生辉。先看《欧游杂记·瑞士》中的一段:

大大小小的石潭,大大小小的石球,现在是安静了,但那粗徽的样子还能教你想见多少万年前大自然的气力。可是奇怪,这些不言不帝韵顽石,居然背着多少万年的历史,比我们人类还老得多;要是没人卓古证今地说,谁相信。

这段文字里,形容词“安静”、“大大小小”、“粗糙”、“老,,和动词“背着”,看来似乎都是普通平常的词语,可是用在这里,贴切而有风趣。尤其是“背着”这个动词,可以由此拟想冰河溶化的大水的宏大冲击力和被冲刷成圆球的巨石年代的久远。

代词在朱自清的散文的运用中,也有着精采的章句:

我们想告诉你,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养他们,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你!(《给亡妇》)

上面例中的人称代词“我们”、“他们”和“你”,先后用了两次,一次比一次语气重,这对着亡妻的直接呼告,感情十分深厚。

副词,有人说是半虚半实的词,一般说没有多明显的色彩,但在朱自清散文里,副

词的运用同样显得精微熨贴。下边看两个例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侯,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侯。(《匆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吹!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背影》)

副词“再”和“又”都可以表示重复或某动作在另一动作之后出现,如“他看了又看”,也可以说成“他看了再看”。但它们有时又有着微细的区别,好些场合不能换用。前一例中的“再来”、“再青”、“再开”中的“再”不能换成“又”字,后一例子中的“又看见”和“再能与他相见”也不能换说成“再看见”和“又能与他相见”。

助词、叹词和语气词,一般人在使用时是不大注意推敲的,在朱自清散文中同样显 得准确、鲜明。这类精当的例子也不少:

那一个夏天他病的时侯多,你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儿睡过。(《给亡妇》)

例中的“汤呀”、“药呀”、“冷呀”、“暖呀”、,如果去掉语气词“呀”便会使文章大为 失色,会失掉了“忙着”时的气氛,也失掉了作者带着深挚之爱的埋怨口气。

二、句式美

朱白清在《欧游杂记·序》中说:“记述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种句祛,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冉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于是想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可以说„楼上正中是一一‟,„楼上有一一,,„一一在楼正中‟,但我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的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这里所说的“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推敲,正是作者讲究句式的锤炼和运用的切身体验。“文似看山不喜平”,要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句式的选择、变换和运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朱自清散文的语句洗炼自然、句式多样,引人入胜,这也是跟作者注意句式的选用分不开的。文章句式如果选择、运用恰当,就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增张语言的表现力和富于文采,从而达到一种修辞的美。

朱自清散文中所用的句式是多种多样的,现仅就其中的一小部分加以简要的分析。短句写长句 朱自清在散文中,善于根据题旨、情景和场合的需要而分别使用短句和长句。短句用词少,结构较简单,短小精悍,生动明快;长句用词多,结构较复杂,严密精确,舒缓有力。下面看例子:

飞机过北平城上时,那棋盘似的房屋,那点缀着的绿树,那紫金

本文来源:http://www.xzxrv.com/dpsw/10039.html